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二宜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二宜樓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是福建土樓的代表,它以規模宏大、設計科學、布局合理、保存完好聞名遐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宜樓」樓匾已收入《中華名匾》一書。

二宜樓寓意宜山宜水,宜家宜室,是單元式與通廊式有機結合的典範,全樓分為16個單元,共有房間244間,樓內共存壁畫226幅,彩繪228幅,木雕349件,楹聯163副,內容有花鳥、山水、人物等,在福建土樓是獨有的,在中國民居中亦屬罕見,堪稱民間藝術寶庫。

基本內容

中文名:二宜樓

美譽:「土樓之王」「國之瑰寶」

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

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況

二宜樓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為「鄉飲大賓」蔣氏十四世蔣士熊所建,占地面積9300平方米,坐東南朝西北,外環高4層、通高16米,外牆厚達2。53米,外徑73。4米。整座樓為雙環圓形土樓,分成16單元,共有房間213間。樓內空地中還有兩口井,分名為「陰泉」和「陽泉」,組成太極的陣型。就算井外溫度一致,兩泉的泉水溫度還是會相差一度。二宜樓文化內涵豐富,樓內共存有壁畫593平方米、226幅,彩繪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聯163副,在福建眾多土樓中是獨有的,在中國古民居中亦屬罕見,堪稱民間藝術珍品。在3、6、10單元的牆上、天花板上張貼許多1931年美國《紐約時報》、1932年美國紐約晚報》,牆面上還繪有西洋鍾、西洋美女,並標註譯文的壁畫,為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其建築平面與空間布局獨具特色,防衛系統構思獨創,構造處理與眾不同,建築裝飾精巧華麗,堪稱「圓土樓之王」、「神州第一圓樓」,為福建省兩大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之福佬民系地區單元式土樓的代表。1996年11月,二宜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價值

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是第一座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圓樓,是福建土樓的優秀代表作,曾被台灣《聯合報》和《漢聲》雜誌稱之

為「圓樓之寶」。

二宜樓樓門朝西,門額石匾鐫刻着各40厘米見方的「二宜樓」三字,近趙體而無柔媚之態,類瘦金體又稍遜勁拔,自成一格。「二宜」兩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內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孫、宜文宜武之意。此匾已收入《中華名匾》一書中。

二宜樓依山傍水,樓背後層巒疊嶂,近處山丘綿延逶迤,宛如蜈蚣緩緩爬行;山前地勢平緩開闊,兩條清澈的小溪於樓前交匯後直奔西南而去,小橋、樓閣、翠竹、村舍點綴其間,風光秀麗,青山綠水與大樓黃牆黑瓦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故稱「宜山宜水」。

建造起源

二宜樓建於清乾隆五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740至1770年)歷時30年,開基祖為蔣仕熊。他在家中排行第二,膂力超人,開荒種田是能手,在安溪、漳平等處開墾荒田幾百畝,聚攢了些財富。

後娶妻生子,便想為子孫後代建立萬代基業。他請了一位勘輿家為他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不惜巨資,經營了12年才建成這座大樓。樓的平面直徑為73。4米,外環樓高四層,內環一層,它均勻、平等地分成12個單元,除門、廳、梯道而外共192間。

今日二宜樓

建築結構

如今保存完好,仍為蔣氏聚族而居,住有36戶220多人。其空間結構相當

合理,內環平屋為「透天厝」,設廚房、餐室與客廳,一至三層為臥室、倉庫,四層為自家祖堂,各有樓梯上下。大樓中心是公共場所的大內院,占地600平方米,只設2口水井,豎立着許多2米多高的石柱,可晾曬衣服和農作物。它兼有內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圓樓的優點,抗風抗震,冬暖夏涼,公私兼顧,安穩舒適,故謂「宜家宜室」。

樓內居民門內是自家天地,戶外是家庭世界,樓外是綠色的田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確是「宜內宜外」。

建築格局

二宜樓在建築格局上的「一統世界無貴賤,平分空間無大小」,非常有利於家族內部團結,發揮其凝聚、團結、制約和導向功能,說它「宜兄宜弟」、「宜子宜孫」倒也妥貼。

二宜樓外環樓通高18米,一至三層不開窗,四層只開小窗洞,且密布槍眼,底牆厚2。5米。圓拱形大門用花崗岩條石砌築,設兩重門板,內層鉚上鐵板,門後有雙閂,門頂有泄水漏沙裝置,可防火攻。四層樓上在泥牆與板壁之間有全樓貫通的「隱通廊」,還有小門與各戶相通。在總體設計上十分科學。祖堂設在中軸線盡端的重要位置,樑柱精製,彩繪生輝,華中見朴,繁簡有度,說它是「宜文宜武」一點也不誇張。

價值

國家重點保護的土樓文物福建省華安二宜樓位於距仙都鎮8公里的仙都鎮大地村,是福建省目前唯一的國家級土樓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圓樓之王」、「民居瑰寶」、「神州第一樓」之美稱。

二宜樓距今近230年,特點是規模宏大、設計科學、布局合理、雕刻精湛、保存最完好。是研究、探討、觀賞福建省民居古建築的代表作。

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的生土圓樓二宜樓是福建省一千多座土樓的佼佼者,有「神州第一樓」、「民居瑰寶」、「土樓之王」等稱號,1996年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省土樓中唯一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二宜」二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內宜外之意。二宜樓歷史悠久:它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距今已230年,創建者蔣士熊。

規模

二宜樓規模巨大:直徑73。4米,分內外二環,外環四層,牆厚2。53米,高16米,全樓扣除公共廳室、樓道,有12個單元,192個房間;二宜樓設計科學:樓外環底層用花崗岩石砌成,二層起用生土夯築,牆體牢固堅實,具有良好的抗震御風性能。十二單元的結構功能分工清楚,自成體系,四樓利用特厚的牆體收縮一米作為通道成隱通廊環繞全樓,使各單元又能連接溝通,把隱私獨立性和凝聚性完美地結合起來。另外在大門上設泄沙漏水裝置,各單元設「之」型彎曲傳聲洞,樓內設通往樓外的暗道等,這些都有利於加強內外聯繫和禦敵;二宜樓雕刻精湛:一層大門和四層祖堂都採用懸樑吊柱法,斗拱木雕刻精細,彩繪絢麗,建築細緻精美,石雕意蘊深遠;二宜樓保存完好:樓內至今尚有三十多戶一百多個人口,且歷代香火興旺,人才輩出。如今當人們走進二宜樓,便有古色古香、古樸雄渾、幽深寧靜之感,仿佛進入了另一個神秘而華麗的世界。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福建(華安)土樓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在加拿大魁北克市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來自各國的專家經過緊張熱烈的審議討論,最後由包括中國在內的21個委員國一致表示通過將中國的福建土樓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申遺過程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建築,造型獨特、規模宏大、結構奇巧,以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選址理念而備受世人矚目。1999年,福建土樓「申遺」工作啟動。2000年4月,福建省政府正式確定由永定、南靖、華安三縣的「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以「福建土樓」的名義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2004年,福建土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去年10月,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對福建土樓遺產申報項目進行現場評估考察。今年上半年,福建土樓順利通過正式評估,成為提交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表決的全球47項申報世界遺產項目之一,這也是2008年我國參評的唯一文化遺產審議項目。[1]

參考文獻

  1. 漳州二宜樓欣欣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