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宗三際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二宗三際論 |
中文名:二宗三際論 外文名:theory of two substances and three time period 概 述:摩尼教的根本教義和世界觀 影響範圍:基督教異端,希臘、羅馬的哲學等 |
二宗三際論,摩尼教的根本教義和世界觀。
摩尼教是公元3世紀由摩尼(215或216~約276)在瑣羅亞斯德教二元論的基礎上,吸取基督教、佛教、諾斯替教等思想材料而創立的伊朗古代宗教。 二宗三際論的二宗是指世界的二個本原,即黑暗與光明、善與惡,三際是指世界發展的三個過程:即初際(過去)、中際(現在)和後際(將來)。[1]
簡介
摩尼教詳解
英語Manicheism,德語 Manichäismus,法語 Manichéisme。又作末尼教、牟尼教、明教、明尊教。為三世紀時波斯人摩尼(Mani, Manes, Manichaeus)揉合古代波斯之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又稱為祅教),及基督教、佛教思想而成立之宗教。其教義以瑣羅亞斯德教之善、惡二元論為基礎,將一切現象歸納為善與惡,善為光明,惡為黑暗,而光明必會戰勝黑暗,人類若依宗教之真理與神之志向,終必走向光明、極樂之世界;而無始以來明暗相交,惡魔恆於暗界,紛擾不息,致今之世界依然善惡混淆,故人當努力向善,以造成光明世界。此教因之又有明教之稱。摩尼教之神具有愛、信、誠、敬、智、順、識、覺、秘、察等十德。信徒之修養功夫以禁慾守默為主,素食、齋戒、祈禱(一天四次)為日常功課。其簡明直接性,頗受當時人歡迎,故能傳播於中亞、羅馬帝國(四世紀頃)、印度、中國等地,至十三世紀仍極為興盛。
摩尼教約於六至七世紀傳入我國新疆地區,復由新疆傳入漠北之回紇,而盛行於該地。唐代宗大曆三年(768),應回紇之請,於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佛時,摩尼教亦遭嚴重打擊,轉而成為秘密宗教,並吸收道教及民間信仰,從而改稱明教。明教因相信黑暗就要過去,光明即將來臨,故敢於造反,屢有反政府之舉。自北宋末年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皆曾發生明教造反之事。其後明教又與彌勒教、白蓮社相結合,而演變成明代末年之白蓮教。明教一詞至清代雖已不復見於文獻,但「明王」出世之說,猶流傳於民間。[佛祖統紀卷三十九、柳子厚集卷二十八]
基本論點
摩尼教認為,在太初沒有天地之際,光明與黑暗、善與惡是互相對峙的兩個王國或存在。光明在上方,黑暗在下方。
在光明或善的王國里充滿着愛、信、忠實、崇高(具足)、賢明、溫順(忍辱)、智慧、了解、秘訣、洞察等德性,主宰這個王國的最高神是大明尊(亦譯察宛,zarvan,意為「永恆的時間」),他是清淨、光明、威力和智慧四種德性的顯現者,因此摩尼教徒稱之為「四大尊嚴」或「四寂法身」。大明尊的僚屬有五明子(五種光明的分子或原素),即淨氣(妙空)、妙風、明力(妙明)、妙水、妙火和十二使者等。
在黑暗的王國里,瀰漫着愚痴、淫慾、自大(自譽)、亂他、嗔恚、不淨、破壞、銷散、死亡、狂惑等罪愆。管理黑暗王國的是魔王及其所屬的五類魔(五種黑暗的分子或原素)即濃霧、熄火、惡風、毒水、黑暗(暗氣)等。
在中際,魔王及其所屬的五類魔等黑暗力量侵入了光明王國,從此雙方展開了一系列的鬥爭。大明神為了對付黑暗力量的侵入,首先召喚了他的使者善母,善母創造了人類始祖的形式──原人。在鬥爭中,光明與黑暗的分子相混合,構成了雜多的現實世界。光明之神在戰勝黑暗的力量之後,用從五類魔的死屍中擺脫出來的光明分子造成了日月,把那些受到污染的黑暗分子造作了天上的星群,把其中解脫不出來的分子的皮蓋成了蒼穹(「十天」),用他們的屍體造成了大地(「八地」),抽出他們的骨頭築成了山嶽和江海。後際就是光明戰勝黑暗,天地人倫從創造到劫滅而復歸於初際的過程。在後際中「真妄歸根,明既歸於大明,暗亦歸於積暗,兩宗各復,兩者交歸」。
摩尼教的二元論思想對於基督教的異端、諾斯替教派以及希臘、羅馬的哲學都有影響。
教義
根本教義
為二宗三際。
二宗
二宗指明暗,也即善惡。
未有天地之時,只有善惡二宗。善宗即光明王國,最高神被稱為偉大之父(漢文摩尼經稱大慈父、明尊),他有感覺、推理、思維、想象和意志等五大榮耀(相、心、念、思、意等五種國土),仁愛、信仰、忠實、慈善和智慧等五種精神品質(憐憫、誠信、具足、忍辱、智慧等五施)。他與光明、威力、智慧是四位一體(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在他的四面住着十二個神,每面三個(十二常住寶光王)。惡宗被稱為黑暗之王(魔王),住在黑暗王國里。
三際
三際指初際、中際、後際。
初際階段,明暗是分開的。
中際階段,黑暗侵入光明,光明與黑暗鬥爭,兩者混合。後際階段,明暗重新分開。
初際之末,黑暗之王上窺光明王國,五大榮耀為之戰慄。偉大之父不欲五大榮耀出戰黑暗之王,遂召喚出生命之母(善母佛),生命之母又召喚出初人(先意佛),初人召喚出他的五個兒子(五明佛:清淨氣、妙風、明力、妙水、妙火)作為自己的甲冑,去驅逐黑暗。但是初人被打敗,五明子被五類魔所吞噬。當初人甦醒過來後,向偉大之父呼救七次,於是偉大之父第二次召喚,先喚出光明之友(樂明佛),光明之友喚出大般(造相佛);大般(即建築之神)喚出活靈(淨風佛)。活靈喚出他的五個兒子:光輝衛士(持世明使)、尊貴之王(十天大王)、阿大姆斯(降魔勝使)、榮耀之王(催光明使)和持地者(地藏明使)。他們一起來到黑暗王國,活靈呼喚初人,初人作了回答。這一呼一應產生了兩個神,一為呼神(說聽),一為應神(喚應),分別成為活靈及初人的第六子。「淨風、善母二光明使,入於暗坑無明境界」,救出先意。但是,「五類魔黏五明身,如蠅著蜜,如鳥被li,如魚吞鈎。」五明子無從得救。
從此教義的中心就是如何救出被五類魔吞噬的五明子。這就必須建立宇宙。「淨風明使以五類魔及五明身二力和合,造成世界十天八地,如是世界即是明身醫療藥堂,亦是暗魔禁系牢獄。」這個世界由活靈五子管理。活靈又淨化那些被吞噬的光明,造成日月星辰。然後,生命之母、初人和活靈向偉大之父祈禱,偉大之父進行了第三次召喚,召喚出第三使(日光佛),第三使召喚出十二童女(Twelve Virgins,漢文摩尼經稱電光佛)。第三使「或現童男微妙相,癲發五種雌魔類」,十二童女則「或現童女端嚴身,狂亂五種雄魔類」,使五類魔身上吸收的光明分子射泄出來,掉在地上變成各種動植物。植物比動物包含更多的光明分子。
淨風造成世界作為囚禁暗魔的牢獄,「於是貪魔見斯事已,於其毒心重興惡計,即令路yi(敘利亞文Ashqalun)及業羅泱(Namrael)以像淨風及善母等,於中變化,造立人身,禁囚明性,放(=仿)大世界。如是毒惡貪慾肉身,雖復微小,一一皆放(=仿)天地世界。……喻若金師,摸(=模)白象形,寫指環內,於其象身,無有增減。人類世界,亦復如是。……其五明身,既被如是苦切禁縛,廢忘本性,如狂如醉。」貪魔造立的人身,就是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亞當根本不意識到自己的靈魂是光明分子,原來屬於光明王國。當五個天使看到這種情況時,就要求生命之母、初人和活靈派神去解救亞當。他們遂派光明耶蘇(漢文摩尼經稱光明夷數或夷數佛)去啟示亞當。光明耶蘇向亞當顯現在天之父、亞當自己的本性及其被囚禁在肉體之中的痛苦,並讓亞當嘗了生命之樹(常榮樹),學得了神秘的靈知——諾斯(Gnosis)。人類只有掌握諾斯才能得救,這是諾斯替派共有的主要思想,摩尼教也不例外。
光明耶蘇拯救亞當,實際上是以後歷代明使拯救人類的藍本。因此,光明耶蘇在摩尼教諸神中具有特殊地位,獻給他的詩篇特別多,《贊夷數文》歌頌他「自是明尊憐憫子,復是明性能救父,自是諸佛最上兄,復是智慧慈悲母」。亞當雖然獲得了諾斯,但是仍然受了夏娃的誘惑,生了第一個孩子塞特(Seth)。因為亞當比夏娃身上有更多的光明分子,塞特被魔鬼視為異類,幸得諸神保佑和亞當撫育,得以長大成人和行善終生。人類便是塞特的後裔。
為了拯救一代又一代人類中義人的靈魂,「又復淨風造二明船(即日月),於生死海運渡善子,達於本界,令光明性究竟安樂。」義人的靈魂是通過光耀柱從月亮轉到太陽,再進入新樂園的。光耀柱既是神(漢文摩尼經借用佛教術語,稱盧舍那佛),又是靈魂到達日月宮殿,以至最後回歸涅槃常明世界所要經過的境界(漢文摩尼經稱盧舍那境界)。怨魔貪主見淨風造了二明船,「生嗔gou心,即造二雌雄等形,以放(仿)日月二大明船,惑亂明性,令升暗船,送入地獄,輪迴五趣,備受諸苦,卒難解脫。」偉大之父從魔王控制下解救明性的鬥爭仍未獲勝,需要另一位神幫助人類得到解脫。
「若有明使,出興於世,教化眾生,令脫諸苦,……猶如國王破怨敵國,自於其中妝飾台殿,安置寶座,平斷一切善惡人民,其惠(慧)明使,亦復如是。」慧明使又稱慧明佛,即大諾斯(Great Nous),他是光明耶蘇召喚出來的,是一切使者之父,一切教會之首。慧明使在人間的化身先是猶太教舊約聖經中記載的人類始祖亞當的一些後裔:塞特、挪亞(Noah)、亞伯拉罕(Abraham)、閃(Shem)、以挪士(Enosh)、以諾(Enoch);然後是真正宗教的創立者:佛陀、瑣羅亞斯德、彌賽亞耶蘇。慧明使最後的、最完美的化身就是摩尼。《摩尼教殘經》歌頌明使:「三界獨尊,普是眾生慈悲父母,亦是三界大引導師,亦是含靈大醫療主,……亦是上天包羅一切,亦是實地能生實果,……亦是死中與常命者,亦是眾生明性中性,亦是三界諸牢固獄解脫明門。」這既是對慧明使的,也是對摩尼的頌詞。
當摩尼教獲得大部分人類的信奉之後,光明分子的解脫幾近完成。這時光明耶蘇會第二次降臨,稱為智慧世界之神(漢文摩尼經譯稱具智法王),他將建立法庭,自任審判者(漢文摩尼經稱平等王),把正義者和邪惡者分開。之後,支撐世界的光耀柱和活靈諸子將離開,天地隨之崩潰,爆發出一場大火,這場大火將持續1468年。生命之思(Thought of life,即漢文摩尼經中的「喚應警覺聲」)將以最後的相貌(the Last Statue,即漢文摩尼經中的「本相貌」)出現,收集一切遺留的光明分子,上升到新樂園。黑暗魔王及其他惡魔將被囚禁,新樂園將重新併入光明王國,這就是後際。
從以上的簡述可以看到,光明與黑暗對立的二元論、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際論、最後的大戰等教義,淵源可能是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最高神偉大之父,已經高度抽象,不像猶太教的上帝干涉人間事務。舊約中創造世界的耶和華的角色在摩尼教中降低為由淨風來扮演,淨風在摩尼教科普特文史料中就被稱為造物主。基督教中的耶蘇形象在摩尼教中變得多元化了,主要表現為大神光明耶蘇和光明使者彌賽亞耶蘇,摩尼以耶蘇的使徒自居。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猶太教-基督教的重大影響。
視頻
宗教史話—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摩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