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立春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
立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2]
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3]
目錄
古籍對立春解釋
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4]
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節日,叫春節(到民國後被易名)。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
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立春說: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5]
立春分為三候
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6]
一候
東風解凍,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
二候
蜇蟲始振,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
三候
魚陟負冰,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民間是以立春日和時辰為一年農事之始,俗以為立春宜晴不宜陰。如當日晴則代表未來的一年之內是大豐收之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如果是陰天或下雨,則代表未來的一年內不太順利,農作物不會有好的收成,因此民間有「晴則諸事吉,陰乃萬事愁」的說法。
具體說:如果立春日的日柱天干是甲木、乙木的話,這一年就是豐收年;而如果是丙火、丁火的話,就可能會大旱;如果是戊土、己土的話,也有好收成;如果是庚金、辛金的話,也是豐收年,人馬都不得清閒;但如果是壬水、癸水的話,就有可能遭遇大水災。
重要活動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
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節氣,吃食的講究
3000年前中國就有迎春儀式,至今已形成了許多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吃春盤、春餅、春捲、咬蘿蔔習俗等。[7]
立春吃『春餅』
立春日,一起來咬春 - 吃『春餅』
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裡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
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北宋大詞人蘇軾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如「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愁聞塞曲吹蘆管,喜見春盤得蓼芽」。
立春蘿蔔湯
民間素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習慣,立春屬乍暖還寒之際,在南方,立春這天都會燉點蘿蔔湯,美其名曰「立春蘿蔔湯」。在南方,蘿蔔湯是一款家常食補湯品,主要食材是白蘿蔔。常見的蘿蔔湯有白玉瑤柱湯、羊肉蘿蔔湯、排骨海帶蘿蔔湯、蝦皮粉絲蘿蔔湯等。
韭菜炒雞蛋
春天的韭菜香氣溢人,韭菜雞蛋碎清新且下飯,與韭菜雞蛋餅比起來,沒那麼油膩,實在是居家必備的快手菜。韭菜切碎,雞蛋打泡,將韭菜碎倒入攪拌,直到起泡,油鍋燒熱,倒入少許油,將攪拌好的韭菜雞蛋倒入,稍待片刻翻炒即可成碎爛狀。
香菜葉肉末粥
大米淘洗乾淨,用少許油、鹽拌勻,醃20分鐘,放進燜燒鍋內膽,加入5碗左右清水,大火煮開後,打開鍋蓋繼續大火煮5分鐘,關火把內膽放回燜燒鍋里。第二天早上把內膽取出,放煤沒氣灶上,大火煮開,用長柄湯勺向著同一個方向攪拌十來下,白粥就會很濃稠啦。瘦肉略剁成肉末,放少許油、鹽抓勻,醃幾分鐘,放進煲好的白粥里,開大火,用湯勺劃散肉末;加入切碎的香菜葉子;煮至香菜葉斷生,放鹽調味即可。
忌食
立春後飲食忌酸。[8]
立春後的飲食調養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在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洩,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
具有酸收性質的蔬菜有:西紅柿、柑、橙子、橘、柚、杏、木瓜、枇杷、山楂、橄欖、檸檬、石榴、烏梅等。
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少吃麻辣火鍋、羊肉、燒烤、油炸:立春後要少吃過於辛辣的食物以及油炸、燒烤的食物。與冬季不同的是,立春後麻辣火鍋要少吃,羊肉、狗肉也要少吃,因為這些食物都可能損耗陽氣,導致上火。
宜吃
立春宜吃的「升發」食物。[9]
中醫認為,春季應該特別注意對肝臟進行保養,以順應天時。所以,在飲食調養時要考慮到春季屬於陽氣開始升發的特點,適合多吃一些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食物。
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蔬菜:油菜、香菜、韭菜、洋蔥、芥菜、白蘿蔔、茼蒿、大頭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茴香菜、黃花菜、蕨菜、萵苣、茭白、竹筍、黃瓜、冬瓜、南瓜、絲瓜、茄子等。
適宜的調味食物:生薑、蔥、大蒜、胡椒、豆豉、香菜等。
宜吃的甘味食物:多食用口味微甜的甘潤食品,如大棗、百合、荸薺、梨、桂圓、銀耳等。
立春習俗
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
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
遊春
與禮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間更多了熱鬧慶賀的氣息。這一天的活動稱為迎春。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報春送帖子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一個人站在田間敲鑼打鼓,唱著迎春的贊詞,到每家去報春,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帖子。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
迎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
鞭春牛
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東郊,稱為立牛,旁邊放攜帶農具鞭牛的假人,為耕夫。然後農民向其拜,擊鼓打牛之後,人們把土牛的土塊帶回家牲圈,以促進牛的繁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