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乾隆帝行書臨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乾隆帝行書臨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卷
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圖片

乾隆帝行書臨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卷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藏品簡介

名稱:乾隆帝行書臨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卷

年份:南宋

類型:法書

規格:縱27.8厘米,橫1144.5厘米。

所屬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作者:乾隆

藏品鑑賞

乾隆帝行書臨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卷,清乾隆,紙本,行書,縱27.8厘米,橫1144.5厘米。   卷前引首乾隆皇帝行書自題「進參堅異」四字,卷後自題一則,鈐印37方。   乾隆皇帝臨此本不止一卷,似乎對此情有獨鍾,平生一書再書,現保存下來在清宮裡只此一件。他每次臨寫就其闕字、闕句處,都與馮惟訥《詩紀》詳細校對,用董其昌的書法筆意補全,而此臨本書法最使乾隆皇帝得意,不勝欣喜,正如跋中所云:「再臨此卷,覺前者所摹尚不出範圍,茲乃得運轉自如,亦足以驗今昔之詣力矣」。   從第四柱到第七柱,帖首第一行都以「王獻之四言詩並序」開始,永和九年(353年)蘭亭集會時,王獻之只有十歲,還屬於幼童,當然不可能會做詩,在諸多長輩面前也許不敢作詩。而諸人之詩又無王獻之名字,乾隆帝認為柳公權臨池時是偶誤,董其昌臨仿時亦未深考,造成如此墨跡和拓本上的誤寫和誤刻,為了辨正,此本乾隆皇帝刪掉了第一行「王獻之四言詩並序」八個字。乾隆帝在跋董其昌臨柳公權書《蘭亭詩》(第七柱)中,已經發現了董的缺漏,本卷一一補全,如「未若保沖真、齊契箕山河」、「主人雖無懷」、「玄契齊古今」、「曹茂之詩之標名」及「湍」、「沉」、「游」、「明」、「難」等,但依然缺少郗曇、虞悅、孫嗣五言詩各一首。   其書法圓潤遒媚,以趙字為主,結字豐滿,運筆純熟圓潤中有生稚,規整中見消散。很是用心之作。由於乾隆皇帝一生「遍賜題榜」、「遍跋古代法書名畫」,使人們不免產生了反感,覺得其書法全都「俗不可耐」。近代馬宗霍《霋岳樓筆談》曾論乾隆書法曰:「高宗席父祖之餘烈,天下晏安,因得棲情翰墨,縱意遊覽,每至一處,必作詩紀勝,御書刻石。其書圓潤秀髮,蓋仿松雪,惟千字一律,略無變化,雖饒承平之象,終少雄武之風」。而此件書作也不免多一些柔媚平穩的用筆,缺少一些挺峭勁利的風姿。   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清代刻入「蘭亭」八柱,列為第八。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1]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