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乳源瑤族自治縣位於廣東省西北部、韶關市西部,西北角與湖南省宜章縣接壤,是最能代表廣東旅遊形象的地區之一,有「廣東省旅遊門戶」之稱。這裡擁有廣東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谷幽水清,飛瀑連綴,莽莽林海一望無際,尤以古樸蒼勁、千姿百態的廣東松聞名;這裡有中國佛教五大禪宗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千年古剎雲門寺,暮鼓晨鐘,幾度興衰。[1]
概述
乳源瑤族自治縣隸屬韶關市,位於廣東省北部、韶關市區西部31千米處,東鄰武江區,西連陽山縣,南毗英德市,北與樂昌市接壤,西北角與湖南宜章縣相依。全縣總面積2227平方千米,總人口20.5萬人(2006年),其中農業人口16.5萬;瑤族人口2.5萬,占全縣總人口的12.2%。地處中亞熱帶山地,溶蝕高原地貌顯著,多峽谷,境內森林、水力、礦產、旅遊資源豐富。
乳源瑤族自治縣位於廣東省北部、韶關市區西部31千米處,東鄰武江區,西連陽山縣,南毗英德市,北與樂昌市接壤,西北角與湖南宜章縣相依。全縣總面積2227平方千米,總人口21.1萬人(2010年),其中農業人口20萬;瑤族人口2.4萬,占全縣總人口的12.2%。
地理位置
乳源瑤族自治縣位於廣東省北部,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西部峰巒環峙,屬高山地帶,溶蝕高原地貌顯著,是韶關市主要石灰岩地區之一。東北部屬丘陵地帶,河流兩岸地勢平緩。縣境1000米以上山峰102座,主要山體有北部呈東西走向的頭寨山、南部東西橫亘大東山、北部瑤山主峰狗尾嶂,與湖南省宜章縣和廣東省陽山縣交界的石坑崆主峰1902米,是廣東省境內最高峰。主要河流有由樂昌流入縣境東北角,經桂頭鎮流向韶關的武江河;發源於縣境西北與陽山交界的丫叉頂,由西向東流入南水水庫,穿過縣城,匯入北江的乳江河(又稱南水河);發源於縣境西北面與湖南省宜章縣交界的猛坑石東麓,由西北向東南經大坪、大橋、必背、桂頭流入武江的楊溪河;發源於天井山北麓的蟻岩,由北向南流經洛陽、大布匯入英德市的大潭河。[2]
自然氣候
乳源氣候
全縣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間氣候懸殊。東南部平原和丘陵區全年平均氣溫19℃―20℃,西部山區全年氣溫16℃―17℃,北部高山地帶全年平均氣溫為15℃。降雨量東南部及西部山區偏多,全年平均有2000毫米以上;南部和北部降雨量偏少,全年降雨量平均1400―1500毫米。無霜期308天,四季明顯,晝夜溫差大。
乳源地形
乳源位於南嶺山脈南麓,貫穿弧形山系,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西部峰巒環峙,屬高山地帶,溶蝕高原地貌顯著,是韶關市主要石灰岩地區之一。東北部屬丘陵地帶,河流兩岸地勢平緩。
乳源山脈
縣境1000米以上山峰102座,主要山體有北部呈東西走向的頭寨山、南部東西橫亘大東山、北部瑤山主峰狗尾嶂,與湖南省宜章縣和廣東省陽山縣交界的石坑崆主峰1902米,是廣東省境內最高峰。 石坑崆峰:石坑崆又名莽山峰,猛石坑峰。它坐落於陽山縣與乳源瑤族自治縣交界處,海拔1902米,是廣東第一高峰,被譽為「廣東屋脊」。
這裡有廣東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 這裡谷幽水清,飛瀑連綴,絢麗壯觀,空氣清新,猶如長長的風景畫廊,動人心弦。這裡有超過兩千種的植物,有「南嶺和嶺南生物多樣性特豐之地」之稱。莽莽林海一望無際,古木參天,松柏蒼翠,高山杜鵑南嶺箭竹,奇花異草,令人賞心悅目。自山腳而上,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高山矮林三個垂直景觀帶各有意趣,尤以古樸蒼勁、千姿百態的廣東松聞名。氣候垂直分布十分明顯,一山四季,十里不同天,朝暮之間,瞬息萬變,雲海日出,壯麗多姿,時有佛光奇觀隱現於彩虹之中,無不帶給遊人種種遐想。
乳源水文
主要河流有由樂昌流入縣境東北角,經桂頭鎮流向韶關的武江河;發源於縣境西北與陽山交界的丫叉頂,由西向東流入南水水庫,穿過縣城,匯入北江的乳江河(又稱南水河);發源於縣境西北面與湖南省宜章縣交界的猛坑石東麓,由西北向東南經大坪、大橋、必背、桂頭流入武江的楊溪河;發源於天井山北麓的蟻岩,由北向南流經洛陽、大布匯入英德市的大潭河。
大潭河:大潭河發源於縣境西部天井山,貫穿洛陽和大布兩鎮,距縣城51公里,全長44公里,集雨面積411平方公里。橋甫電站與大潭電站之間水面開闊,最寬處可達30米。河水清澈見底,碧波輕漾。兩岸草木旺盛,適宜於開發成集水上觀光、娛樂、休閒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勝地。
自然資源
境內水力、森林、礦產、旅遊等自然資源豐富。水力資源理論開發蘊藏量達48萬千瓦;錫、銻、鎢、鐵、煤、汞、硅石、重晶石、花崗石、石灰石、鉀長石、重稀土等,其中石灰石儲量100億噸,花崗石2.5億噸,鉀長石1.2億噸。 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僅獸類就有100多種,其中有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華南虎、雲豹、黃腹角雉、黑鹿、蟒蛇和二類的短尾猴、黑熊、大靈貓、蘇門羚、穿山甲等共16種。縣境北緣的青溪洞珍貴動物自然保護區,是廣東省十大自然保護區之一;植物種類有2000多種,具有高等植物178科,611屬,1158種,其中喬木樹種73科181屬473種,占廣東大陸樹種的80%,國家保護的25種,占全國67種的37%,有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伯樂樹、福建柏、長苞鐵彬、觀光木、廣東松等以及藥用植物資源207種;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3.1%,活立木蓄積量達534萬立方米。[3]
旅遊景區
境內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國內罕見、景色神奇,集雄、奇、險、峻、秀為一體的廣東乳源大峽谷;有全國重點寺觀,中國佛教五大禪宗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千年古剎雲門寺;有風光旖旎,民風淳樸,瑤族風情令人陶醉的必背瑤寨;有海拔1902米嶺南第一高峰的石坑崆和擁有10多萬畝原始森林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有常年碧波蕩漾,水面面積達5.5萬畝的南水湖;有地貌奇特、人跡罕見的地下森林「通天籮」;有巧奪天工的仙人橋和中國最大的旅遊觀光和養殖一體的鴕鳥養殖場等生態旅遊景區;縣城附近還有國公岩、白石岩、雙峰山等景觀和溫泉度假區等。
必背瑤寨
地處乳源瑤族自治縣城東北54公里的崇山峻岭中,距韶關市區56公里。因有小山形如鱉魚背,故名「鱉背」,由於「鱉」字筆畫多難寫,訛為「必背」。居住在這裡的6千多瑤胞是瑤族的一個分支,屬過山瑤。必背是老撾、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以及美國、法國等歐美瑤族分支的祖居地之一。
必背瑤寨依山而建,有別致的樹皮房、竹房,依山臨澗的吊腳樓別具一格。瑤族人民特別喜愛唱歌跳舞,不論是在山嶺、密林還是在耕山、砍木或魚獵,到處都可以聽到瑤族男女老少清脆悅耳的歌聲。尤其是在節日或舉行宗教儀式(俗稱法事)時,瑤族群眾更是歡歌載舞,共慶豐年。男女能歌善舞,以山歌傳情示愛。民間有許多優美的舞蹈,如草蓆舞、插秧舞等,樂器有嗩吶、牛角等,流傳源遠流長。瑤族民間工藝歷史悠久,服飾、建築、生活用品以及各種裝飾品,都有式樣多種、精緻美觀的圖案花紋。尤其是刺繡是瑤族的傳統工藝相當成熟和普遍,基本上每個成年女子都懂得刺繡,刺繡時一般不用事先在布上繪製圖案,而是根據布的顏色和經緯線,直接在布上用彩色棉線繡出圖案,充分顯示了瑤族婦女的藝術才華。
仙人橋
仙人橋位於縣城西南40餘公里處的洛陽鎮半星雷屋村,高山斜坡上、綠樹掩映間,有天然仙人橋兩座,分大、小拱,屬石灰溶蝕地貌景觀。大拱橋高70米,寬50米,長150米。小拱橋更為壯觀,高約138米,內拱106米,寬53米,長約156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半山峭壁間造就了秀奇險峻的仙人橋,登臨橋上,神清氣爽,飄然出塵,頓有「遺世而獨立,羽化成登仙」之虞。在大拱仙人橋的入口處,有峰巒綿延,勢如雄獅回首南望,獅身高約38米,長約60米,獅頭、獅眼因石灰岩溶蝕脫落而成,形成了「雄獅」回頭的奇特景觀。
雲門寺
在粵北乳源瑤族自治縣城東北6公里的雲門山下,有一座千年名剎,這便是佛教禪宗「雲門宗」的發源地--雲門山大覺禪寺。
雲門寺由文偃禪師創建於五代後唐。莊宗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時年60歲的文偃經奏准南漢王同意由原駐錫地靈樹移庵,領眾開創雲門山,他「因高就遠,審地為基」,創建梵宇,經歷5年而告功竣。據云門山志記載,寺觀建成之後,「聞風向道者,雲來四表,擁錫衣止者,恆逾半千」。文偃禪師開示法語,立章傳道,並在此創立「雲門宗」。 南漢白龍三年(公元927年),南漢王敕封該寺為「光泰禪院」,後又敕改為「證真禪寺」。至南漢大寶六年(公元963年),又敕改為「大覺禪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因該寺坐落在雲門山下,故世人習慣稱之為「雲門寺」。
雲門寺幾度興衰,歷經蒼桑。其鼎盛於北宋時期,但南宋以來則逐漸衰微,至明清以後特別是抗日戰爭後期已到了破敗境地。虛雲和尚在完成南華寺的重修工程後,於1943年12月在李漢魂、李濟深和鄒洪的支持下,移錫雲門,在當時抗戰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晝夜操勞,歷時9年,完成了雲門寺的重建工作,一時宗風大振。
南水湖
南水湖位於乳源縣城西部,距縣城15公里處,水面達57000畝,庫容12億立方米,最深處120米,是廣東省第三大人工水庫。水質優良,屬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湖形呈帶狀,水面浩瀚,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湖中有12個島嶼,如12塊翡翠鑲嵌在南水湖上。南水河古稱洲頭水,洲頭夕照,自古就是乳源八景之一,現在的平湖夕照使南水湖更添嫵媚。飛舟快艇,遨遊其間,賞心悅目之餘,又可舒懷解憂,是人們回歸自然,親山近水的好地方。
清晨雲蒸霞蔚,中午碧波蕩漾,黃昏流光溢彩,實乃人間之天堂。南水湖的西北面有全省稀有的碳酸水溫泉游泳池和魚苗養殖場。京珠高速公路、國道323線和省道1947線從湖邊經過,交通十分方便。[4]
美食
乳源番薯干、百香果汁、百香果、筍乾、番薯、冬菇、靈芝、木耳。
還原筍
大峽谷牌還原筍產於乳源瑤族自治縣大布鎮境內的大峽谷自然保護區,生產基地總面積23000畝。平均海拔高度500米以上,雲霧多,空氣濕度大,強烈陽光直射少,且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515.3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5~19.8℃,極端低溫也只有零下4℃,無霜期達300天,年均降雨量為1752毫米。本產品系天然食品,以無污染的大峽谷自然保護區翠綠群山中的竹筍精製而成,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及纖維素,味道鮮美,口感極佳,不含防腐劑、合成色素等化學添加劑,是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的天然健康食品。
購物
源霧山牌玫瑰茶
玫瑰茄生產基地位於海拔500米以上的乳源瑤族自治縣高寒山區必背鎮。產地晝夜溫差大(約10℃以上),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350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7℃,年均降雨量為1752毫米。該基地土地肥沃,遠離礦山和村落,周圍沒有工業和生活污染源的影響,空氣清新,大氣環境質量好。
乳源彩石
乳源彩石產於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瑤山內(暫未發現任何地區有此石種),故也有人稱為「乳源瑤山彩石」。此石以色彩豐富、艷麗而逐步聞名於省內外。經有關地質專家初步分析,乳源彩石是極其稀有的地質岩石分類群,它含有硅、鈣、銅、鐵、錫、鋶等元素,其硬度為4至7度。
乳源彩石由於產地河流的流程不長,天然水磨度不理想,經人工打磨加工後,精美絕倫,它集意象石的優點:質地好、色彩豐富、艷麗奪目、形色俱全。它可構成一幅幅天地合一的大自然美景,如動物、山水、花鳥等栩栩如生的精美畫面,它是大自然賜給人們的「寶石」。 乳源彩石是藏石者難得的收藏、玩賞石種,也是非藏石者在家居中很好的擺放裝飾品。
歷史文化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置乳源縣。因縣北豐崗嶺溶洞產鍾乳,穴中有源泉流而得名。
乳源,秦屬南海郡,漢屬桂陽郡,三國吳屬始興郡,唐屬韶州。
南宋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劃曲江西境乳源鄉4里,崇信鄉8里;樂昌南境新興(依化)鄉3里,共3鄉15里設置乳源縣,隸屬廣南東路韶州。
元代
乳源屬江西行省廣東道韶州路。
明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廣東布政司韶州府。
清代
清屬廣東省韶州府,光緒年間屬南韶東道韶州府。
民國
民國3年(1914年)屬南韶連道,民國8年屬南韶連道韶州府,民國35年屬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9日,乳源解放,屬廣東北江行政公署(後改稱粵北行政公署)。1952年3月,乳源與曲江合併曲江乳源縣。1953年5月,土地改革運動結束後,恢復乳源縣建制。1958年12月,乳源縣撤銷,合併韶關市,縣地為韶關市郊區。
1963年10月,成立乳源瑤族自治縣,先後屬韶關專員公署,韶關地區革委會、韶關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韶關地區與韶關市合併,乳源屬韶關市。
2000年,乳源瑤族自治縣轄15個鎮、2個鄉:乳城鎮、紅雲鎮、必背鎮、桂頭鎮、附城鎮、洛陽鎮、柳坑鎮、游溪鎮、一六鎮、大布鎮、大橋鎮、東坪鎮、古母水鎮、龍南鎮、大坪鄉、楊溪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77894人,其中:乳城鎮 32355人、附城鎮 9359人、侯公渡鎮 20856人、一六鎮 13620人、桂頭鎮 22121人、龍南鎮 3253人、洛陽鎮 4723人、古母水鎮 3294人、大布鎮 9662人、大橋鎮 17200人、紅雲鎮 10303人、東坪鎮 5448人、游溪鎮 1430人、必背鎮 4936人、柳坑鎮 5223人、楊溪鄉 5839人、大坪鄉 3602人、乳陽林業局虛擬鎮 1875人、天井山林場虛擬鎮 1596人、方洞林場虛擬鄉 1199人。
2002年,乳源瑤族自治縣轄15個鎮(乳城 必背 桂頭 一六 大布 大橋 游溪 附城 龍南 洛陽 紅雲 柳坑 東坪 侯公渡 古母水)、2個鄉(楊溪 大坪),106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
2005年4月26日,廣東省民政廳(粵民區[2005]21號)批准撤銷乳源縣侯公渡鎮,併入乳城鎮;撤銷古母水鎮,併入洛陽鎮;撤銷龍南鎮,併入東坪鎮;撤銷紅雲鎮,併入大橋鎮;撤銷柳坑鎮,併入游溪鎮;從桂頭鎮劃出方洞村委會併入必背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乳源瑤族自治縣轄9個鎮(乳城、必背、桂頭、一六、大布、大橋、游溪、洛陽、東坪)。[5]
經濟
農業方面
乳源從1981年起開始全面鋪開以單家獨戶承包為主體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起與農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各種責任山、自留山等土地、山林權屬得到落實,農業經濟活力開始呈現出來。1986年,乳源提出「五年消滅荒山、七年綠化乳源」的奮鬥目標,全縣狠抓以造林種果和改造中低產田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大力發展以「水果、蠶桑、茶葉」為主體的「小五園」經濟,全縣農、林、牧、副、漁和鄉鎮企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並逐步進行了轉型。農村經濟從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單一型經濟發展模式逐步過渡到穩定糧食生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發展農村商品經濟,從零星分散的小而全小農經濟發展模式向基地化、社會化、商品化的生產方式轉變,促進了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1989年,全縣農業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3萬畝,占當年耕地總面積的63.3%,比1986年提高2.1個百分點;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46萬千瓦,比1986年增長18.8%;全縣農村社會總產值從8513萬元提高到1.86億元,增長1.01倍;農業商品率由1986年的39%提高到43%;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1.73%;糧食總產量於1988年達到7.2萬多噸,創歷史最高水平;水果、蠶桑、黃煙、甘蔗、油料、茶葉等主要經濟作物種植和產量連年增加。「七五」期間全縣累計共造林58.2萬畝,使90%以上的宜林荒山基本上種上了樹,綠化率明顯提高,「封、管、造」政策實施的結果使全縣林業生產開始扭轉80年代初森林砍伐量超過林木生長量的被動局面,進入了良性循環發展期;畜牧、水產產量年均遞增8%以上;鄉鎮企業由1986年的2118個發展到3129個,從業人員由6296人發展到1.28萬人,增長1倍多,總收入年均遞增54.4%,鄉鎮企業開始由平穩發展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貧困地區,特別是七個石灰岩鄉鎮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初步的改善,農村產業結構得到了初步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比重,林、牧、副、漁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逐年上升,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顯著增強,農村勞動力逐步向二、三產業轉移。
工業方面
從1986年起,乳源開始全面實施工業體制改革,擴大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並依次進行了計劃、價格、流通、財稅、金融、外貿、固定資產投資等一系列改革,從第七個五年計劃開始,多渠道籌措資金,着重加強了交通、能源(尤其是水電)、郵電通訊和原材料、出口創匯以及人民生活急需的生產項目的建設。先後建成了錫冶煉、銻冶煉、稀土材料、大東山稀土礦等新生產項目,對食品飲料總廠、水泥廠、農機廠等一批老企業進行了擴建、改造,增強了發展後勁。「七五」期間的1987—1989年,全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總投資9431萬元,新增固定資產7704萬元。全縣發電總量、水泥、礦產品、機製紙、松香、原煤等主要工業品產量有較大幅度增加,銻粉、稀土、硅鐵等產品開始打入國際市場;獼猴桃軟糖、金銀花飲料等分別榮獲省、市優質產品獎;錫錠、條紋包裝紙、超細銻白粉等產品填補了韶關市工業產品空白。全縣交通、郵電、能源、住宅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到1989年底,全縣郵路長度、公路通車裡程分別達到564公里和533公里;縣屬小水電裝機總容量達到5.99萬千瓦,比1986年增長16.3%;全縣居民住宅竣工面積達20.9萬平方米;按可比價格計算,全縣生產總值年均遞增3.7%,社會總產值年均遞增10.9%,其中縣屬社會總產值年均遞增12.2%;國民收入年均遞增6.4%;縣屬全民所有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1.14萬元。
商貿、財稅、金融、保險等方面 「七五」期間乳源從增加總量、保持有效供給、穩定市場需要出發,充分發揮商業、供銷、糧食等部門的流通主渠道作用以及集體、個體商業的補充作用,加強工商、物價、標準計量等部門的管理監督,有效促進市場的繁榮穩定。1989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01億元,比1986年增長1.14倍;集市貿易成交額達2856萬元,增長1.21倍。在搞活流通的同時,積極採取促產培財、強化稅收征管、緊縮財政支出,嚴格控制集團購買力等政策措施,以中國人民銀行乳源支行為中心嚴格貫徹治理、整頓方針、積極加強存貸款監管,穩定貨幣、穩定金融秩序、發揮信貸槓桿的有效作用,使全縣經濟獲得較快的發展。1989年,全縣財政總收入達1115萬元,比1986年增長68%;全縣銀行存款餘額達8135萬元,比1986年增長64.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4878萬元,比1986年增長1.1倍;各項銀行貸款餘額1.37億元,比1986年增長58.2%;1987—1989年全縣外貿收購總值累計1876萬美元,對外簽訂利用各種外資合同12宗,實際利用外資115萬美元。1989年底經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三來一補」企業6戶,「三資」企業2戶。全縣職工人數1.67萬人,全縣職工年人均工資2205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551元,比1986年分別增長46.4%和3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