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書卷多情似故人(王友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書卷多情似故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書卷多情似故人》中國當代作家王友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書卷多情似故人

一冊贈書一份情,一縷書香一片心。

在當今網絡時代,文友甚多,時有贈書。每逢閒暇,捧書「悅讀」,珍貴的「精神食糧」給我的古稀人生鋪就了一條暖心之路。按理說,應當為每冊贈書寫一篇讀後感,才不負贈書人。由於眼睛不好,看手機、電腦和書籍時間一長,便眼花繚亂,頭暈噁心,眼科醫生建議,儘量減少用眼時間。我也確實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可又覺得文友們除贈書外,還傾情為我的拙著寫評,有來無往非禮也。於是,我想到一個「投機取巧」之法,對近期的10冊贈書,各選擇一個視角,要言不煩地抒發一些讀後感,再集束推出,以作為感恩遇見的真情回饋

我相信,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光輝

真情行走

相知何必曾相識?我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散文》雜誌社社長、德高望重的沈裕慎先生,互加微信,成為好友,已近3年,未曾謀面,卻彼此心相知。我擁有他的5本贈書,高情厚意,銘刻於心。

收到《緣行神州》,還是在金秋時節,斷斷續續拜讀完畢,已進入寒冬。我深切地感受到,他是在祖國的版圖上,真情行走、真心感悟。在序前的空白頁上,他親筆寫下這麼一段話:「我們被'緣行』這個美妙的詞召喚,保持一份真情,在廣袤的大地上,走過山川、河流、城鎮,用大愛書寫出自己獻給歲月情懷!」魏麗饒在《隨他走那一程山水》序文開頭說:「旅行靈魂的自我放逐,是心靈之於自然的守望或回歸。」這是對真情行走、真心感悟的最好詮釋。他在《後記》里坦言:「穿梭于山水間,我自知、自適又自明,如行走於明鏡里。有人說,取悅山水,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嘆而贊之,就像遇見了陶潛淵明。」多麼淳樸、自然、率真的語言,如若不是真情行走,怎會有此等感悟!此等境界!!

翻開書冊,開篇是洋洋灑灑數千言的《避暑山莊散記》。他以如椽巨筆,縱橫捭闔,扶搖古今,縱情揮灑,乃大視野、大境界之上乘之作。身臨其境,他覺得「那無限動人的、富有活力的美,是藝術家所難以窮盡的。」置身其中,他閱讀到「一部活的史書,清清楚楚地記載着清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隨着足跡的游移,他「越來越被山莊內外那無處不在的豐厚文化底蘊、飽滿歷史內涵、優美園林藝術征服,並浮想聯翩,發出對歷史事件與人物的由衷感嘆。一座山莊,半部清史,這正是它的文化魅力之所在。」他以為:「避暑山莊,承德的驕傲,在這兒旅遊,收穫頗豐。因為,這座由中華優秀兒女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神奇宮苑,是中國園林史上的一座輝煌的里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精品,更能激發人們強烈的觀賞欲望。」字裡行間,真情涌動,感悟深刻,收穫頗豐,其原因在於他是「用自己的眼睛發現歷史,用心靈感悟人生。」

沈裕慎先生近照

《旖旎的九寨溝》在他看來,別有韻味,他說:「這裡,森林是動情的詩,海子是美麗的畫,瀑布是高亢激越的歌。」簡單明了的語言,讓我感受到了詩情畫意的美妙情感。

在《窯洞裡的陝北》一文中,他說:「陝北的窯洞,一頭牽着農家,一頭繫着黨和國家,在華夏建築史上、在中國革命偉大進程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那一腔沸騰的熱血,盡顯家國情懷,讓我欽佩之至!

完成《龔賢和他的掃葉樓》作品時,他更是真情流露:「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龔賢及他的故居掃葉樓,讓更多的人去參觀遊覽,我寫下此文,送給龔賢,送給已經富起來的我的鄉親們。」言為心聲,行為心表,這是他真情行走的人格體現。

書中共有56篇作品,均是真情行走、真心感悟的結晶。他把真心、真誠、真情,傾注於筆端,文字沒有太多的技巧修飾,始終給我一種清純如水,真情涌動的暢然。有時僅僅一句話,便足以讓我感受到他的真心、真情、真功和真意。他誠實至上,用真情演繹作品,詮釋生活,帶給我的是文字之美的享受!在他的「緣行」天地里,無論對山水的讚美、對生活的感悟,還是對痴愛的詮釋、對未來的憧憬,奉獻給讀者的都是真情濃郁的文字。他真情行走的文字,不僅語言優美,意境深邃,而且寓意深遠,韻味綿長,深受我的喜愛。

合上書本,我依舊陶醉在他用真情鋪就的文字里。窺探他豐富寬廣,而又率真自然的情感世界,我深切感受到以真情為基構建的精神「聖殿」的魅力!

濃情似酒

遇見,是最美的。今生有幸,讓我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名作家郝秀琴先生相遇、相知、相惜,她是我最敬重的名家之一。

初冬一日,她給我要地址,說寄幾本書過來。恰好,我也有書要贈送於她。巧的是,我們幾乎是同時寄出。我說:「不約而同。」她說:「心有靈隙。」在贈書的扉頁上,我寫的是「郝秀琴先生雅正」。在我眼裡,她是先生,冰心先生一般的大家。我與她一起多次參加東方散文筆會,彼此珍惜每一次的久別重逢。她很透明、很高雅、很純潔,同她聊天,溫馨舒適。她的話語,悠悠的、柔柔的、暖暖的、甜甜的,猶似山間溪流,清清爽爽,叮咚有聲。

收到贈書《韶華之約》,我愛不釋手,朝夕閱讀。她那純真而未經修飾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我,真好像品嘗到了美味佳肴,食慾大增,許多動情的文字,是慢慢咀嚼、慢慢消受的。

她有一顆柔情似水的心。在首篇《世上,誰能給我這樣的真愛》中,她深情地寫道:「小時候,母親在油燈下為我縫衣補襪,燈花閃閃,長夜漫漫,她和我有講不完的故事、說不完的話。長大後,我要告別母親,離開這個家。母親一回回目送,一天天翹首,她盼着飛遠的女兒早回家。」樸實的語言,滲透着一種真情實意,動人心弦!她又說:「我一邊是母親的女兒,一邊是女兒的母親。生我的疼愛我,我生的我疼愛;生我的常把我牽掛,我生的卻常常在牽掛她。」簡簡單單的話語,便讓母女深情躍然紙上。她母親有一句名言:「世間母女之間的緣分,不是天天的相守,而是一生的思念和牽掛。」是啊,牽掛是人生的重要樂章。那一份牽掛,飽含着思念,濃縮着愛意,深深地鐫刻在彼此的心間。濃郁的情、真摯的情、純粹的情,意境深邃,韻味悠長,楚楚動人,讓人心醉。她母親明事理,知輕重,是因為愛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愛讀書的母親不僅為後輩子孫樹立了一個光輝形象,而且共同的「精神食糧」緊緊地連結着母女的心。讀罷文章,那樣一種濃情似酒的情愫,在我的心頭滋長蔓延。

2023年11 月,王友明與郝秀琴在山東淄博東方散文頒獎會上合影

該書9輯、101篇作品,濃情似酒處處香。一條花褥子,令她失聲痛哭,淚如泉湧;一張老照片,引發她對外祖母的無限懷念;一次做夢,讓她體會到母愛的深沉;她和父親同一個屬相、同一天生日,該是多麼大的福分啊!父女連心,不只是一個說辭,而是千年等一回的緣分!《那淚,淋濕我這輩子的心》,僅僅題目,就令我心酸淚下。「'父女情深留不住鶴歸去,骨肉緣深只化作淚如雨。』滂沱淚雨,濕了墳頭的綠草,濕了那棵幡樹,也濕了我這輩子的心!」這一結尾,令我感同身受,不禁淚水奔流。《暖心的小棉襖》中有一段描寫:「手機響了,是女兒打來的,她乘機場快線已到珠江酒店。我幾乎是一路小跑過去,在橘紅色的燈光下,母女倆緊緊抱在一起……」濃情鑄文,酒香成字,一下子勾起了我久遠的回憶。我當兵6年後才第一次探家,當在田裡幹活的母親聽說我回來了,竟抹着眼淚,顛着一雙小腳,一路小跑着回到家。看着滿頭大汗,氣喘吁吁的母親,我瞬間淚奔。那樣的場景,令人感傷,又令人溫暖。《一念鄉愁》釀成美酒,化作淚滴;《愛,歸屬於你》以情綴文,情懷於心;《縱情大好河山》傾情謳歌,醉人心弦;《我在北京等你》情感碰撞,心靈共鳴;《留話在風中》光陰流轉,相思如磐;《雲端女人》詩心似水,嫣然如畫;《筆落時光》阡陌紅塵,往事如昨;《相依故土》情入骨髓,心魂相牽。文字的魅力就是如此,賦予作家飛翔的翅膀,賦予讀者生命的力量。

文字相伴,歲月生香;心思如墨,濃情似酒。她知道,一個「情」字,傾盡所有筆墨也書寫不完。故而,她至誠地說:「留白是最美的遐想。」這是智者之舉,可贊可佩!

詩意鄉愁

2023年盛夏時節,我在參加天津散文研究會組織的「晉泰軒杯」三晉採風活動中,結識了劉瑞成先生。他身姿挺拔,上身着一件潔白的無領短袖襯衫,下身是一條黑色長褲,腳穿一雙棕色皮鞋,鼻樑上架着一副眼鏡。他的臉龐是最完美、最溫和的那種,陽剛之氣十足。我誇獎他年輕有為,他爽朗一笑:「哪裡年輕啊,早就過了花甲之年,正向古稀飛奔呢!」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坐在身旁的宗親王曄兄悄聲說:「是真的,不是年輕人了。」

他把親筆簽名的散文集《遊蕩的鄉愁》贈送給我,我如獲至寶。「遊蕩」二字,很扎眼;「鄉愁」二字,很牽情。我是一個身居異鄉半個多世紀的遊子,對「鄉愁」二字格外敏感,很容易就觸及內心深處,激起心中的波瀾。故此,我十分看重這本書,把它放在枕邊,不時翻看。一樣的鄉愁,不一樣的意象,他筆下的鄉愁,是詩意的,是一支清遠的笛,總會在明亮的月夜響起,勾起內心深處那一絲絲的憂傷。

鄉愁是一種深沉的愛,只要心中湧起思鄉之情,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當代著名作家、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一首短短的小詩,承載着遊子多少深長悠厚的牽掛、多少如痴如醉的情感、多少濃烈似火的愛意,多少望穿秋水的期盼啊!他的鄉愁與余光中的《鄉愁》,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2023年6月,王友明與劉瑞成(左一)、王曄(中)在太原合影

作家、劇作家劉蔭莊,在「代序」開頭說:「文學不變的是書寫鄉愁……」的確,鄉愁是散文寫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朝思暮想、歸心似箭、故土難離、落葉歸根,均可入筆。捧起他的書,或坐在床頭、客廳,或倚着書架、門框,我便沉浸在詩意的鄉愁里。

夏日蛙鳴,是往昔農村酷暑的一個標誌性聲音。開篇的《少年不愁蛙鳴聲》,運用白描手法,詩意地將一幅潮白河的蛙鳴畫軸鋪陳在面前,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我覺得有一種「情景再現」之感,依稀時光又重回。文中嵌入陸游《幽居初夏》中的詩句:「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劉基《五月十九日大雨》中的詩句:「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瞬間,讓文章提色增彩。那是一種本真的情景感知,也是一種詩意的生活體驗。我來自農村,對於夏日蛙鳴,並不陌生,非常熟悉,格外親切。

《情懷依舊》一文,僅1400餘字,卻嵌入毛滂《玉樓春·己卯歲元日》、陸游《除夜雪》、葉燮《迎春》、流螢《新年》、老鷹滿天飛《新年夜》、踏雪飛鴻《題新年扉頁詩》6首,詩意濃郁蘊深情,不覺讓我有一種別樣的感觸,激情滿懷,熱血沸騰。

《凜凜風骨讀書人》一文,把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袁震宇先生,刻畫入微,栩栩如生。頓時,一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意老者形象,矗立於我的眼前。

《老碾盤》《棒子粥香》《追憶家鄉那條河》《未游滄海早知名》《龍門》《印象薊運河》《香囊五月掛蘆台》《茶裊梧月書聲》《龍舟行》《一江清流祛凡塵》《倒緣香味憶回鄉》《一城美景如畫》《一代君子之殤》《縣官杞天》《大槐樹》等篇章,着墨均獨具詩意,簡直就是鄉愁的如歌行板,給我一種詩意餘味,繞樑三日的絕妙享受。

以詩入文添神韻。他的鄉愁散文魅力,就在於直抒胸臆,自然律動的詩意特色。詩意鄉愁流轉於字裡行間,仿佛山間一條緩緩流動的小溪,流經心田,沁人心脾。許多作品儘管篇幅不長,卻詩意濃郁,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我的眼眶不時濕潤。

在「遊蕩的鄉愁」間徜徉,細細品味,深深思考,有一種不變的情懷,早已凝結在我的心頭,必將根深蒂固!

叩開門扉

說起與雒灕江先生結緣的話題,繞不開東方散文。那是2017年7月,在參加東方散文高青筆會期間,我們初次相識,卻一見如故,談得非常投機。

他是山東廣饒人,我要好的戰友也是廣饒人;我是河北臨西人,他敬重的恩師也是臨西人。那一刻,我們感到這是命中注定的緣分。他欣喜地說:「大哥,趁您回家時如果我有空,一定去一趟臨西,看看您,也看看我的恩師!」我一直期待着,卻未能如願。因他參與編寫《廣饒歷代詩詞選》《廣饒教育志》《廣饒姓氏考》《黃河口姓氏與移民文化》《廣饒科舉人物》等多部專著,實在是無暇他顧。2023年11月,我和他在東方散文淄博筆會上,再次相見。兄弟重逢,難掩喜悅;憶起往昔,恩師難忘。當我告知他恩師已去世的消息時,他愧疚地說:「這些年一直在忙,未能抽出時間去臨西看看恩師,真的對不住啊!」我勸慰說:「沒啥對不住的,理解萬歲!」我倆感嘆:人生無常,必須活好當下,珍惜眼前人!

說話間,他把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影蹤和韻》贈送給我,並誠懇地說:「請大哥多多賜教!」有了授權,我便欣然叩開他文字家園的門扉,不禁眼前一亮,不大的「庭院」里,種植着3棵「大樹」,枝繁葉茂,綠意盎然,景色如畫;果掛枝頭,滿院飄香,惹人喜愛。 2023年11月,王友明與雒灕江在山東淄博蒲松齡書院合影

迎面的「大樹」上,掛着18顆果子,奔涌在這棵「大樹」血脈之中的,是他「心靈朝聖」的涓涓細流。凝視着最上端那枚碩大的「果子」,我同他一樣,起初「對母親愛吃魚頭這件事迷惑不解」。潛心品讀,從他的切身感悟里,我尋找到了「秘密」。在那個「瓜菜代」的年月,母親看着正值少年的兒子,因長期吃糠咽菜而瘦骨嶙峋,便狠心拿着好不容易積攢的錢,到集上買來一條大黑魚,給兒子補身體。魚做好後,母親只吃魚頭,讓兒子吃魚肉,還說:「我從小時候就愛吃魚頭。」他信以為真,每次都是獨享魚肉,而把魚頭留給母親。直到20世紀70年代,他為讓兒子嘗嘗鮮,不惜花10元錢買了一條大魚。吃魚時,他仿照母親的做法,自己吃魚頭,將魚肉留給了兒子。看着吃得津津有味的兒子,他「終於明白了母親愛吃魚頭的秘密。」他感動地說:「母親的謊言是最無私、最具善意的……」(《母親最愛吃魚頭》)這枚果子散發出的誘人香氣,一下子衝進我的心裡,催出了我的眼淚。

走近第二棵「大樹」,我數了一下,上面有17顆果子,這是他肆意的「風情放歌」。聆聽着他或低吟淺唱、或高歌詠誦,我心生感動。這是他純樸心靈的寫照,情感因素的凝聚,審美理念的觀照。聽,「我徜徉在黃河岸邊,看河水滔滔入海,品味歷史的變遷,吟'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句,慨嘆人生之苦短,抒發盪胸之豪情……」(《黃河的黃昏》)看,「仰觀青山隱隱,俯賞綠水悠悠,短暫的遊覽使人們嚮往自然,親近自然,融入自然,並在與自然的互動中喚起人類初始的曠遠與恬淡。」(《逃避喧囂》)他匠心獨運的思索,生動形象的描寫,精妙入神的語言,在眼前鋪展成一幅美麗的畫卷,令我沉醉於物象唯美的境界裡。

最後觀賞的是第三棵「大樹」,15顆果子高高懸掛,搖曳生姿,清香撲鼻。這是他的「紅塵回放」,美好回憶,令人欣慰,品味哲思,浸潤靈魂。「雖然現在吃野菜的生活已成為歷史,但我們要珍惜今天,莫忘過去。」(《剜野菜》)「人的一生,經過春日細微的呵護,夏日熱烈的擁抱,就到了秋日。」(《秋天裡的思念》)「握着這朵小小的雪絮,我對它依戀起來,沉醉於它柔和、輕盈的美麗中。」(《雪絮》)懷舊是一種情懷,回望來時路,所走過的歲月,留下的足跡,都是對未來的激勵。他在《跋》中說:「我只希望於未來的歲月,以筆耕不輟的勞作和豐碩的果實報答祖國的恩澤。」咀嚼他筆下的思想與智慧,我感受到「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家國情懷,我感受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精神愉悅。正如天津散文研究會會長、山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李錫文先生,在序文《如歌的行板》中所說:「從他的人品到作品,自然、泰然而積極,這何嘗不是一種值得借鑑的人生態度呢?」

叩開門扉,領略多彩風情,破解經典符號,汲取營養精華,美哉!樂哉!!妙哉!!!

情動於中

初冬一日,在《東方散文》淄博筆會上,我第一次見到張桂珍女士。甜美的微笑掛在她的臉上,如花朵綻放,燦爛而欣悅,我的情感世界充滿了溫暖。

淄博之行共3天,每次見面,她總是微笑着打招呼:「王大哥好!」給我一種鄰家小妹的親切感。

那天晚上9點多鐘,她把散文集《泉香心語》送給我。手捧贈書,墨香撲鼻,只見封面上一個短髮飄逸的女子肅立,撐一把藍色花傘,閉目沉思。歲月靜好,溫馨盈懷,令我陶醉。在暗淡的燈光下,我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憨仲先生的序文《情真意切感人心》。開頭他便直言不諱:「當我讀完張桂珍厚厚的《泉香心語》初稿時,我真的落淚了。」一名堂堂男子漢,竟然讀出淚水,足見其文字用情之深!

一天早上,江蘇文友幽子分享陝西文友伏萍的書評時說:「伏萍老師為桂珍姐姐寫的雅評,讀得我淚水漣漣……」我即刻留言:「我何嘗不是呢,昨夜兩點多,睡不着覺,讀着讀着,淚水潸然。」張桂珍回覆說:「謝謝大哥的關注與鼓勵,我何德何能讓大哥潸然淚下?唯有善良高德才能如此,敬佩哥哥為人,感謝哥的厚愛!」我只打出5個字「情動於中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讀文流淚就是共情心的產生,那些感人至深的瞬間,每一個都直戳淚點。

開篇《牽你的手,賞最美的秋》中,有這樣的描寫:「秋陽里我們十指相扣,走在小區那落滿五角形的、乾枯且捲曲的古銅色葉子的小路上,我們無言卻分明欣喜地、慢慢地走着、走着……」情到深處已無語,愛到濃時無須言。這個畫面,好溫馨、好浪漫、好幸福,春雨潛入般將一份真愛淌入我的心中。結尾一句:「就讓我們牽手一生,一起收穫最真最美的春華秋實吧!」話語裡充滿驕傲、自豪、幸福、祈願和期待,把真情愛意詮釋得淋漓盡致,令我感動至深!

2023年11月,王友明與張桂珍(左一)、李婷(右二)、譚思娟(右一)在山東淄博東方散文頒獎會上合影

第二篇《醉賞月下荷》,恰似一幅畫、一首詩。那幅畫的主角,是一對恩愛夫妻,攜手月下,醉賞荷塘;那首詩的意境,廣博深邃,情景交融,觸動心懷!她深情地訴說:「7月的一個晚上,我正一個人站在院子裡,仰望天空,獨自沉浸在孤獨的思念中,不知何時,夫君回到家裡,輕輕走到我的身後,環住我的腰,與我相擁。沒有甜言蜜語,沒有更加親呢的舉動,就這輕輕的一個擁抱,我的世界便像江水融化一般,任憑幸福的淚水在臉上肆意流淌。」伉儷情深,相濡以沫,真的是感天動地啊!她用心用情書寫的浪漫愛情生活,讓人讚羨不已。品讀着「相依相伴,一起守候當下的幸福,一起慢慢變老!」我只是閉目一想,便覺得是一件最浪漫的事兒!

她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一生有4個「娘」。她還不到2周歲,親娘便撒手人寰,由於家窮,生父無奈把她送人。因而,她記憶的倉庫里,只有養母的影像。直到她21歲探望病危的生父時,才與繼母相認,成為她生命中的第三個娘。還有一個娘是她的婆母,生命里最重要的一個人。在她眼裡4個「娘」都是敦厚善良的,故她知足地說:「我是不幸的,年幼失去親娘;我也是萬幸的,擁有三位勝似親娘的母親。」生動的描寫和情感的傳達,帶着我進入一個獨特的情感世界,穿透故事表面,產生了共鳴和思考。真的,讀文的那一刻,我悲喜交集、五味雜陳、感慨萬端、熱淚盈眶。《妹妹找哥淚花流》亦凝聚着人間真情,沉澱着生命滋味,表達着情感願望。她好不容易找到親哥,與一家人相認、相守,尚沉醉在暖暖親情、融融愛的幸福氛圍里,卻未曾想到,哥身患重症,不治而亡。她哭喊着:「哥哥,你可知道你對我來說,是怎樣的存在嗎?我不能沒有你啊!你就這麼走了,留下妹妹淚花長流嗎?」讀她的文章,我不是喜極而泣,就是悲傷而淚。常言道:「男兒有淚不輕彈。」我要說:「只因未到情深處。」愛的呢喃,情之絮語;親情悠悠,血濃於水;歲月剪影,時光漫旅;文學浪花,激情旋律;山川旅痕,如情涓涓。文章貴乎真情,細節打動人心,情到深處淚自流啊!

漫漫人生路,且行且珍惜;用心吐字,用情歸音。縱覽她的文章,最大的行文亮點就是情動於中,使人充盈着一種感動,汲取着一種力量!

在心為志

添加王槐菊女士為微友,是2023年5月13日,她是通過群聊「大愛文學散文園地」發出的邀請。我一般是不加陌

生人微信的,看到她姓王便情不自禁地接受了邀請。與她見面,是在半年後的東方散文淄博筆會上,許是「同宗同祖同根源,天下王氏一家親」的緣故,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互贈書籍,彼此勉勵。她年已七旬,看着瘦瘦弱弱的,身體裡卻蘊藏着巨大的能量。從深圳到淄博直達車也要24個半小時,其中辛苦,她竟隻字不提。況且,她老伴兒患病10多年,生活起居基本上靠她照顧,她讓兒子回家替班,才得以參加筆會。這種在心為志的舉動,令人動容!

打開贈書,我便走進了她在心為志的情感世界。劉方計在序文《一個與文字較勁的女人》中說:「她在失去舌耕的舞台後,繼之與文學結緣,與文字較開了勁兒,用筆耕來抒發自己的家國情懷。」她自己在《我的2019》中也這樣說:「寫作只是我的業餘愛好,憑着對文學的滿腔熱忱,我筆耕不輟,常常在人們進入夢鄉的時候或者黎明之前,我走進文學的樂園,來到屬於自己的那一片天地,坐在電腦前,搬磚疊瓦。嚴寒酷暑,我心堅如磐石,無可動搖。」讀了這段話,她的形象在我心中變得高大起來。正是這相似的經歷、相似的感受,讓我對她肅然起敬!

她從事散文創作的時間不算長,卻對文學有着自己的理解。在《路在腳下》中,她坦誠地說:「文學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它所產生的魅力和神奇影響了芸芸眾生,感動着一代又一代人,我覺得文學是神聖的,我崇拜文學,崇拜生活。」2015年,她才開始向文學創作領域「進軍」。起初,兩個月完成一篇作品,慢慢地堅持一個月完成一篇作品。數年間,竟有多篇作品問世,且小有成就,贏得朋友們的讚揚。她沒有飄飄然,而是清晰地認識到:「人貴有志,豈能迷惘。在心為志,你的路就在腳下。」她自信自強,在人生和文學兩份答卷上,留下了大寫的「無悔」二字!

2023年11月,王友明與王槐菊在山東淄博某飯店合影

2023年3月,她的散文集《路邊黃》正式出版。書名是其中一篇文章的題目,描寫的是生長在田間路邊的一種草本植物,因這種植物的花是黃色的故名。經與她交談,我得知,這種普通的植物,年年歲歲默默地在路邊生長、開花、結果,把大地裝扮得生機勃勃。她是用「路邊黃」來暗喻自己,不計較、不爭名、不爭利、靜下心、來寫作,為老年賦能,為文學增光!驀然,歌曲《小草》響在我的耳邊:「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夥伴遍及天涯海角。」每當聽到《小草》

這首歌時,我就不由自主地對生命頑強的小草產生敬意!視自己如小草的她自謙地說:「我不是作家,不是專業寫作者,我是一介草根。」其實,許許多多的文學愛好者,又何嘗不是一介草根呢!他們以小草一樣的姿態,以鋼鐵一般的意志,走進文學方陣,堅韌不拔地揚起追逐的風帆,向着目標百折不撓、奮勇前行,着實令人感動、欽佩和讚嘆!

《路邊黃》共有7輯,57篇作品。她讓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傾訴於筆端,獻給讀者的是一桌或感人至深、或啟人心智、或激人奮進的「美味佳肴」。有人說:「經典散文往往能夠給我們一種最真實生活態度的展現,讓我們從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感受着風花雪月、人情冷暖、悲歡離合,當然,最終還是歸於生活最本真的狀態,就是生活的一股熱鬧氣兒。」她最本真的狀態,正是富有着一股生活的熱鬧氣兒!她筆下的「山野況味」「時光剪影」「一點清風」「幾度山水」「人間絮語」「幾米陽光」「寸草春暉」,敘事,娓娓道來,情感飽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傳神;山水,意在景

中,自然曼妙;記憶,懷念往昔,致敬歲月!

她總是以在心為志的態度,來對待任何事物:細細觀察、靜靜品味、慢慢咀嚼、深深體悟、緩緩書寫……

心之所往

認識呂豐昌先生,同樣是緣於東方散文淄博筆會。他是山東青州人,現居山西沁縣;我是河北臨西人,現居山西臨汾。同為遊子,地緣相近,人文相親,互贈書籍,結下友誼。返程時,他讓表哥開車送站,省去了諸多麻煩,我心存感激之情。

途中,我捧起他的贈書,封面上的《歲月如詩》4個黑體大字格外醒目,左下方「生命如水,歲月如詩,捻一枚歲月的蔥綠,傾墨揮筆為你鋪一路書香」的詩意文字,是他的情感流露,心跡表白,心之所往。書前有27張彩色照片,是他與文學名家合影、筆會活動留影、各類獲獎證書;書後有《呂豐昌發表作品及獲獎作品列表》,占了4個半頁碼。我覺得,這是他用心用情用功書寫的必然收穫,這是他執著在文學之途行走的標示!

看過一篇文章,對其觀點,我非常贊同,文中說:「人生最好的環境不是詩,也不是陌生的遠方,而是在平靜下來發現,眼前熟悉的一切皆是心之所往。人生,先要清空自己,不要被世間繁瑣侵擾心靈。」常言說,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我認為,一個作家的心裡不要存有那麼多私心雜念,不能好高騖遠,要讓自己的內心安靜下來。功名利祿都是身外之物,詩書不語流千古,筆墨無言傳百世,這才應該是一個文人的心之所往。可以給生活做減法,但一定要給精神世界做加法,心無旁騖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寫自己喜歡的文,做一個心靈純粹的人。在這個問題上,他就做得很好。

他的書,是一部內容豐富,精彩紛呈的文學作品集。有構思精巧、描寫逼真的中短小說;有情感飽滿、語言優美的散文佳作;有文采斐然、想象豐富的現代詩歌;有言簡意豐、真情流露的古體新韻;有語言凝練、意境深邃的散文詩章;有形象鮮明、精心刻畫的報告文學,真可謂滿足了不同喜好讀者的口味!

月,王友明與呂豐昌在山東淄博蒲松齡書院合影

在《我的鄉愁》組詩里,有一首《泥土裡的詩和遠方》,透過詩意的禪境,我清晰地看到了他心之所往的影子。詩的結尾說:「低頭種地/抬頭看天/不問繁華/只問初心/待到秋後歸倉的顆粒/才是屬於父親的詩和遠方。」他亦是從農村走來,用筆書寫着屬於自己的心之所往。

在《我的文學夢》中,他不遮不蓋地說:「記得上初中時,家境特別窮困,一到星期天放假就和同村的孩子們結伴去山上刨藥材、打酸棗、拾秋,甚至跟着大人們到磚瓦窯干苦力,以此掙些零花錢幫自己買學習用品和喜歡的文學作品。一個偶然的機會,當我知道了有些作家不用上山下地幹活受累,坐在家裡寫文章也能出名掙錢的時候,便異想天開,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這樣的人。於是,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份看起來很輕閒的'營生』。」

功夫不負有心人。20世紀80年代,他還在讀初三,一篇5000多字的小說,便在《安徽文學》雜誌發表。他不僅收到編輯部寄來的3本樣刊,還收到了280元稿費,一下子小有名氣了,吸引了許多讚羨的目光,那份欣喜可想而知。自此,他像着了魔一樣,未來的路分不清是平坦還是坎坷,

但只知道夢想就是心之所往。

幾許風雨、幾經坎坷、幾番拼搏、幾多收穫,終於讓夢想照進現實。2019年,他撰寫的反映脫貧攻堅事跡的近3萬字報告文學《我的村莊我的家》,在河南大型文學雜誌《時代報告 》發表;2020年,他的報告文學《跛腳英雄王建軍》《我的村莊我的家》,收入沁縣優秀文學作品選《弄潮水鄉》;是年,他創作的中篇小說《虛長了兩歲》,被《中國作家網》轉載;2021年,報告文學《我的村莊我的家》《第一書記二三事》,收入長治市扶貧文藝作品集《眾說扶貧》《長治市扶貧開發志》;是年,在「三亞杯」全國文學大賽評選中,他的《時光與生活》《與你相約》,雙雙獲得詩歌金獎,入選「年度最美詩歌」獎,同時收入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全國文學精品選》;2022年,他的散文詩《雪中落葉》、散文《心氣》,相繼在純文學期刊《青年文學家》《西部散文》發表;2023年,他的散文《亦師亦友話「東方」》,在「我與東方散文」徵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面對成就,他輕捻一瓣心香:「留一段墨香陪伴你多彩的生活,掬一棒祝福撒向流金的未來,心依然,夢未央。走過春夏秋冬,淺淺地敘說,淡淡的生活。」

文學高地是所有文人心之所往的地方,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他正以初心、執着、追求與堅守,向着心之所往的高地進發……

自在力量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在我的認知里,文友相遇、坦誠相見、敞懷相談,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認識蘇立群女士,還是在6年前的東方散文高青筆會上。那時,她是筆會的輔助人員,工作繁忙,沒有空閒聊天。這次東方散文淄博筆會,我和她再次相遇,不僅得到了贈書,而且有了傾心交談的機會。有天晚上,她向我吐露散文寫作中的困惑,我毫不吝嗇地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她。她欣喜地說:「王老師,聽了您的話,我茅塞頓開!」我明白,這是鼓勵之言,但文友間的交流,確是厚重友誼,獲得快樂的法則。

她的散文集《鶴舞清風》,封面設計簡潔,下方是兩隻仰頭長鳴的鶴,寓意自由灑脫,向上向善,知行合一。書名左側,豎寫着3行淡粉色小字:「安靜地生活,像鶴舞清風一樣,努力找尋自在的力量。」含英咀華,自在力量,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呢?閱讀之後,我恍然大悟,她心中的自在力量,是心靈的自立、自強、自由、自在。人生本無常,心安即自在。有了自在力量,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找到心靈的歸處。孟慶堯在序一《優雅是一種生活方式》中說:「蘇立群在我眼裡,一直是朴樸素素但清清爽爽的人。」蘇立民在序二《美就是這樣平實》中說:「讀讀這本《鶴舞清風》,你會發現,美,就是這樣平實。」她給我的印象絕對是簡單真誠,素雅淡然,不濃艷、不華麗、不浮誇、不虛假,身上洋溢着一種永遠向上的自在力量。

2023年11月,王友明與蘇立群(右一)、畢玉芝(左一)在山東淄博蒲松齡書院合影

透過她或短或長的樸素文字,我真切地看到,自在力量,是她散文寫作的真實樣子。她在《後記》的開頭坦誠說:「有的朋友說,我的文字太過平淡,缺少華麗的辭藻和修飾,不夠時尚,我真誠地感謝朋友們的品評。任何時代,時尚總是備受推崇的,文字也一樣。寫一點文字,是為了迎合什麼人或追求什麼時尚嗎?我的內心給出了一個否定的回答。」此話,詮釋了自在力量的深意,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使人警醒。我一貫主張,筆隨心動,文由心生。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無論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違背自己的良心,胡編亂造,討好別人,迎合庸俗,這條底線是不能突破的。我相信,守住了這條底線,自然就有了自在力量。

她的散文集,共有6輯、79篇作品,無不凝聚着「一枝一葉總關情,春風化雨潤人心」的自在力量。從《魂牽夢繞是故鄉》《親情土地》《大蘆湖寄情》《田園深處醉春光》《黃河戀曲》等鄉情篇章里,我看到了磅礴的自在力量。這樣的濃濃鄉情,悠悠情思,任誰也不能割捨得下!從《春天的思念》《家書抵萬金》《我家老張二三事》《家有小女初長成》《懷念姥姥》《親娘舅》等親情篇章里,我看到了綿長的自在力量。這樣的血濃於水,愛重如山的親情,是這世上最催人奮進的力量;在《初識憨仲》《山高人為峰》《人生舞台》《一念之間》《從善如金》《人到中年》《激情生活》等篇章里,我讀出了她的感觸、感嘆、感慨、感悟和體認,均是文隨心動,筆隨情至的結晶,彰顯着自在力量。她是一個生活的有心人,能從平淡之中品味出人生哲理,不失為閱盡繁華後的深悟,表里澄澈,悠然心會,怎麼樣都是自在的。

平淡是真,清簡最美。她毫無掩飾地說:「這些文字是我心路歷程的見證,是我思想情感的真實流露,雖然難免粗疏與膚淺,我依然敝帚自珍。」「以筆為刀,雕琢生活,以文為足,丈量生活。」「寫作的路上,忠實於良知,忠實於內心,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是我永遠不變的準則和追求。」我想,這便是她獲取自在力量的源泉吧!

自在力量,對於你我她,都是一種向上生長的力量!

情系家園

結識王秀東先生,是2023年11月17日上午,在趙金雷弟組織的博山文友見面會上。我贈送他《時光印記》,他贈送我《蓮韻丰姿》,皆大歡喜!

他的散文集,2013年1月正式出版,共有6輯、85篇文章、近20萬字,內容十分豐富,涵蓋面也很廣,涉及「民間傳說」「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天南地北安上人」「家鄉禮讚」「安上之最」。作品均取材於本鄉本土,其內核是情系家園,為家鄉而歌!

這樣的情感緣自何處?請聽他的深情訴說:「我出生在安上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成人以後,生活水平慢慢提高了,雖然不再享受特殊待遇,不再吃救濟,但依然感激國家,感激家鄉,感激鄉親。有感恩就要表達,就要傾訴,於是,用手中的筆寫出了那些在心裡積存多年的,對家鄉、對親人、對朋友們感恩戴德的文字,這也是一種報答,雖然它不是萬能的錢財。這是從我內心深處唱響的頌歌,是為真、善、美而寫的旋律。」愛有多深,情就有多濃。他正是懷揣着一顆感恩之心,才把最真誠、最溫馨、最熾熱的文字,獻給父老鄉親、獻給廣大讀者,令人讀後,感動至深,觸及心靈!

王秀東近照

老槐樹,僅僅這樣一個名字的背後,便隱藏着耐人尋味的故事,厚重而悠遠;老槐樹,更是一座村莊的標誌物,見證着小村的歷史變遷。他在《二槐樹與四槐樹》一文的開頭說:「二槐樹與四槐樹是安上的兩個老地名,因與槐樹有關,故以槐樹之名命之。」相傳,二槐樹與四槐樹大約栽種於唐朝年間,有着美麗的傳說,由於年代久遠,已無從考證。但他依然「輯錄成文,一是為了讓人們記住安上的一些舊景,再就是讓人們領略一下安上那種深厚濃郁的文化底蘊,不忘歷史,珍惜今朝。」他在《安上古槐》一文中說:「這些古槐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把守着村口要道,有的矗立在村北山巔,有的蹲守在巷口、院旁……每當徜徉在古槐之下,人們總會浮想聯翩,心潮澎湃。」是啊!一棵老槐樹,凝聚着濃濃的鄉愁,它站立的地方,就是家、就是根、就是遊子們的心靈歸處!

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謳歌英雄,傳遞力量,是作家的責任和使命。他在這個方面,做得完美,值得稱讚!《喋血抗日疆場》《巾幗頌》《他親歷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父親的故事》《老兵》《他從解放戰爭的硝煙中歸來》《別忘了我們的老書記》等篇章,有的是追憶革命戰爭故事,致敬英雄,緬懷先烈;有的是記述平凡人物事跡,謳歌先進,傳遞力量。家鄉培養英雄,英雄使家鄉榮光,相得益彰。謳歌家鄉的英雄,就是讚美自己的家鄉。他在《喋血抗日疆場》一文中說:「清純甜美的倒流河水日夜不息,潺潺西流,捎帶着對周鈺的深切懷念,裹攜着家鄉人對他的深情厚意,一直朝西,朝西奔流奔流!」字裡行間充溢着一種自豪感,只有情系家園的人,才會有這樣的自豪感!

在情系家園的人心中,家鄉永遠是最美的地方。那山、那水、那泉、那路、那田、那園、那村、那人、那房、那花、那草、那樹,如詩、如畫、如歌、如夢,時時縈繞於心,牽動一片摯情!那些家鄉之最,自然是他引以為傲的資本,讓人羨慕不已。他堅定地說:「繼續為故土歌唱,為家鄉歌唱,為親朋歌唱……」我真誠地期待着!

對於身處異鄉的遊子來說,情系家園,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許是我用遊子的眼光和心境來閱讀的原因吧,感覺靈魂受到滋養,心靈受到洗禮,思想受到震撼,精神得到升華!

愛如潮水

佛家說,同船過渡是緣。我不信佛,但相信緣。

2016年7月,在東方散文石家莊筆會上,我認識了柴翠香女士,一位很有才華的女子。當她得知我當兵30年時,主動過來打招呼、加微信,說她的兩個兒子都是當兵的,我是她兒子的首長,便叫我大哥。一聲「大哥」, 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她還讓我看兩個兒子的照片,身穿軍裝,英俊威武。之後的幾天裡,我們一一起遊覽、一起散步、一起歡笑。分別之時,我去相送,揮手的瞬間,她眼中有淚花閃動。第二年盛夏,在東方散文淄博筆會上,我們又相逢了,彼此感受到一種超乎尋常的親切感。我懂得,這是因文學而締結的緣分,純粹、質樸、溫馨。

初冬時節,落葉飄零。看到紛紛墜下的落葉,我心頭不免湧起一陣悲涼。恰在此時,我收到她寄來的散文集《淺墨遠香》。凝視着封面上,頭戴草帽,身穿長裙,手扶橋欄,深情遠望的女子背影,我心中生出莫名的溫暖和感動。一個背影,一段深情啊!閱讀這本書,我讀出的是濃濃的愛。愛如潮水,漫過她的心田,溢出她的筆端,直擊我心底最柔軟的一隅。

該書共分為《邂逅一朵花》《那一簾舊時光》《綠從天上

來》3輯、42篇作品,均是飽蘸着愛的墨汁書寫出來的,款款深情,淚濕眼眶。

放在最前面的《你好,劉玉蘭》《任性的劉玉蘭》兩篇作品,講述的是愛與被愛的故事。她把「愛」揉碎了,融入字裡行間,讀後立刻明白母女間、夫妻間的感情,究竟有多純、有多深。

《把碗留給母親洗》一文,單看題目,似是不孝之舉。細讀內文,方知是一種匠心獨運的愛的方式。她說:「順着母親心中所願,給她適當的勞作空間,把鍋碗留給母親洗,讓母親仍有機會愛我們,該是人間最可貴的吧!」其心可鑑、其情可昭、其舉可嘉!

2017年7月,王友明與柴翠香(右一)、朱素榮(中)在山東高青合影

她在《回家的路》中感嘆:「回家的路究竟有多長,我的腳實在丈量不出!」我想告訴她,這原本是一條用愛鋪就的路,路有多長,情有多長,愛就有多長。在這條路上,那點點滴滴的愛,已匯成涓涓細流,滋潤着兒女們乾渴的心田;那真摯無私的愛,似一縷縷陽光,帶給兒女們溫暖和方向。如此綿長的愛路,怎麼能用腳丈量得出來呢?!

《漸行漸遠的老屋》很抒情,我為老屋行將消逝而感傷,更為老屋溢滿的愛而感動。那是父母省吃儉用、辛辛苦苦傾注全部心血建起來的家,並把所有的愛融入到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即使老屋消失,那曾經的愛,也難以割捨,將是一生的隨影和印記。

《「毒」孩兒》一波三折,結尾出人意料:「我忽然覺得欠一個道歉,不僅僅是對父母,還是對那些無辜的梧桐樹們……」她用情感的筆墨,點綴着人生路上愛的風景,這種愛的渲染達到了極致,用心品味那一字一句,我不禁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窗外,有聲音走過》講述的是一個習以為常的故事,卻引起她深深的思考。她說:「希望世界充滿愛和被愛,我們一起生活在陽光普照的地球村,美麗如畫。」她的話讓我想到《愛的奉獻》歌:「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是啊,「但願,這不僅僅是但願!」

《舌尖上的味道》(三題),溢滿「愛」的芬芳。《愛情拉麵》《「娘牌」扁豆盒》《「茶」顏觀色》3個小標題,匠心獨具,飽含愛意!有道是:「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誠望世人,能以「善」之名,做有愛之人。

懷戀,是愛的一種方式,心有所愛,必有所念。《那一簾舊時光》里,浸透着濃郁的愛,一抹「相思」情,便濃縮出愛的精華和深意。

《遇見洛城》更有着她的摯愛:「你是我心裡最中意的地方,我已無可救藥愛上你,我要成為你的人。」真誠直白的表達,令人感動!緣何愛得如此深?因為洛城是她的家,是一個安放心靈地方

有愛的地方,就有陽光,就有希望。她說:「我要在這樣的季節,為自己寫一部成年人的童話,還原我想要的天空,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自信從哪裡來?來自於愛的滋養、

愛的成就。要知道,愛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見書如面,閱讀如晤,驚艷了時光,溫柔了歲月![1]

作者簡介

王友明,河北臨西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天津散文研究會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