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鄉村旅遊景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鄉村旅遊景觀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鄉村旅遊景觀是指在鄉村在開發旅遊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旅遊景觀格局,包括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綜合表現。鄉村豐富的地域文化及鄉情民俗構成了鄉村旅遊景觀的主要內容。

基本內容

中文名:鄉村旅遊景觀

適用範圍:鄉村

性 質:概念名稱

適用行業:旅遊業

概述

鄉村旅遊景觀是指在鄉村在開發旅遊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旅遊景觀格局,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綜合表現。鄉村豐富的地域文化及鄉情民俗構成了鄉村旅遊景觀的主要內容。鄉村旅遊景觀作為一個完整的景觀體系其內涵可概括為「三層次,三要素,三原則」。「三層次」是分析鄉村旅遊景觀的基本層次,「三要素」是對鄉村旅遊景觀各層次進行分析的基本方法,「三原則」是鄉村旅遊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鄉村旅遊景觀層次

按照鄉村的區域範圍,可以將鄉村旅遊景觀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宏觀——村域

宏觀旅遊景觀的範圍是指鄉村的村域範圍。村域範圍內具有可度量性的景觀組分或區域景觀。可將村域形式分為三種:

1)團狀。圓形或不規則多邊形通常是這類聚落的基本平面形態,南北軸與東西軸基本相等,或大致呈長方形。這是中國最為常見的形態。

2)帶狀。此類鄉村聚落多位於平原地區,通常在河道、湖岸、道路附近成條帶狀延伸,在黃土高原地區多依山谷、沖溝的階地伸展而建。

3)環狀。多位于山區的環山聚落及河、湖、塘畔的環水聚落。

在這個範圍和層次的旅遊景觀視角下,主要從自然角度進行考量,涉及地質地貌、水文、氣候、動植物,以及地域的社會人文歷史等方面,全方面考慮環境的諸多自然保護和建設因素,將功能技術和美學因素相結合進行總體設計方案。

第二層,中觀——村落

中觀旅遊景觀的範圍指村落範圍。構成村落旅遊景觀的各個部分包括了街巷、廣場、居住區、標誌性景觀、邊沿景觀以及村落周邊水系等景觀因素。這是村落旅遊景觀設計的主體部分。

1)街巷。村落街巷是連接聚落節點的紐帶。傳統村落街巷充滿了風土人情,體現出「場所感」。它與公共空間相交融,是一種人性的空間,是村落居民交往和溝通的必要場所,是居住環境的擴展和延伸,是村落居民最依賴的生活場所,具有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2)廣場。廣場通常是村落的中心和景觀標誌,是連接各街巷道路、聚集人流的主要地點,同時也是景觀節點。鄉村常見的廣場類型有:宗教性廣場、商業性廣場和生活性廣場。廣場通過與道路空間的融合而存在,是村落中居民活動的中心場所,許多村落都是以廣場為中心進行布局的。

3)居住區。傳統村落居住區通常具有同一性的構成要素,連續的形體特徵或是相同的磚砌材料和色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居住區景觀。

4)標誌性景觀。標誌性景觀通常零散地散布在村落的周邊。它們的平面規模並不大,但往往因其豎向高聳或橫向展開,加之與地形的結合,成為整個村落景觀的補充或村落輪廓線的中心。

5)邊沿景觀。鄉村聚落邊沿是指聚落與農田的交接處,特別是靠近村口的邊沿,往往是人們重點處理的地區,這是風水觀念所決定的,它往往表現出村落的文化氛圍和經濟基礎。

6)水系。村落的選址大多與水有關,除了利用村落周圍的河流、湖泊外,人們還設法引水進村、開池蓄水、設壩調節水位,不僅方便日常生活使用和防火,而且還成為美化和活躍聚落景觀的重要元素。

第三層,微觀——院落

微觀旅遊景觀一般是指院落等小範圍的景觀。內容包括了小遊園、旅遊景觀小品、建築景觀、庭院景觀等。

院落是組成鄉村的基本單元。華北地區的院落一般有四合院、三合院,山區院落多依山而築,沒有定格。街門是家庭的門面,一般比較講究,普通的街門大部分是建在牆面上的獨立門體,通常在門嵋上方留有匾空,上書「耕讀傳家」、「竹雨松風」等字樣。鄉土院落的鄉土氣,最有詩意。農家院落不同於書院花園,農具柴草、雞狗豬羊、車馬套具,吃喝拉撒都要雜陳,都有自己的安排。柴房、碳房、雞窩、豬圈、牛棚、馬廄、羊欄在一般農家都用極簡陋的方法搭建。山區人則多在土崖上掏窯洞來利用。室內儘管陳設簡單、儉樸,但都擺放得有條有理,擦拭得一塵不染。

鄉村的農家院落中,籬笆柵欄里的鮮花蔬菜妮紫嫣紅,招引的蝶飛蜂舞。順藤而爬的豆角、葫蘆、牽牛花早給窗前搭起了涼棚。屋檐下飛出飛進的鴿子,落上落下的春燕,院子裡悠然覓食的老母雞……作為旅遊景觀,民居建築、庭院環境最能體現村落的地域文化和鄉風民俗,也是遊客體會鄉村生活的主要空間。

鄉村旅遊景觀的基本要素

旅遊景觀的要素是指景觀內涵中各要素的構成。在鄉村旅遊景觀中,大致可以分成三種構成要素:建築環境景觀要素;農耕文化生存景觀要素;非物質文化要素。三要素相輔相成,豐富地演繹着鄉村旅遊景觀的廣闊內涵。

要素一:建築環境景觀要素

鄉村的建築環境與城市建築環境截然不同,城市的喧譁、污染與村落的幽靜、自然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村落在居住環境上具有明顯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一是鄉村範圍及周邊自然環境上,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體現出人們常說的「大尺度的生態環境」。

二是住宅周邊環境。村落民居四旁通常都進行了綠化,一般有古樹、小溪等,同時與樹木、菜地混為一體,也是我國山水畫的傳統主題,居住環境十分優美宜人。

三是住宅和室內環境。傳統村落保留着傳統的建築風格,而建築風格也因地而異。不同民族之間,在山區和平原之間都有極其明顯的差異。這些傳統的建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歷史。這些具有民族和地方風格的建築,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成為重要的鄉村旅遊景觀。

要素二:農耕文化生存景觀要素

農耕文化生存景觀實際上更多還是以人類生存環境為中心的。為了謀求更好的生存環境,人類改造了大自然,並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印記。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農耕文化在這裡有着悠久的歷史。在這片黃土地上,景觀各異的生存痕跡記錄着人類前行的腳步,彰顯着人類無窮的智慧。自然、歷史、人文諸方面因素推動着社會前進的車輪,景觀的發展自始至終都貫穿了人類對生存的需求,從而形成了農耕文明不同發展階段人類在謀求生存過程中的多種多樣的農耕文化景觀。比如有碾子、石磨、風車,以及鋤、鐮、杴、撅、犁、樓、耙具、筐簍、扁擔、轆護、木製獨輪車等農具。

幾千年來,土地在人們的觀念中就是生產作物,生產糧食、蔬菜、水果及其他農產品等。而現代旅遊景觀學認為,農田和土地都屬於景觀,屬於一種只有在村落才具有的景觀。

要素三:非物質文化要素

除了物質要素外,非物質要素在村落旅遊景觀的要素構成中也十分重要。村落旅遊景觀非物質文化要素是指村落居民生活的行為和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大體上,構成村落旅遊景觀的非物質要素主要體現在精神文化生活層面,如:宗教、藝術、語言、文字、風俗、民間技藝等。這些因素是村落旅遊景觀的無形之氣,其作用不容忽視;對它們進行研究,就可以透過景觀的物質形態表象,深入到旅遊景觀內部,使村落旅遊景觀設計研究更加深入。[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