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鄉情(李存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鄉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鄉情》中國當代作家李存義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鄉情

三山村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我魂牽夢繞的家鄉

家鄉讓我享受生命的快樂,家鄉留下了我 童年的天真、少年的純真、青年的成長·中年的成熟和老年的懷念。家鄉象磁鐵一樣吸引着我一有空就回去看望,家鄉的美景讓我欣賞不夠、回味無窮,家鄉的變化是我前進的動力和無限的期冀……。

家鄉處於神池縣的東湖坪,這塊盆地南北30公里,東西20公里的地方,一馬平川,自然條件較好,全鄉原17個自然村(合鄉後28村),1萬多口人,人均9畝地,土地肥沃,70年代是聞名全省的「胡麻之鄉」。家鄉還出產土豆、莜麥、黑豆、穀子、玉米等作物,家鄉東山有石場,西山有林場,南山有煤礦,北山有鋁礦。

家鄉離縣城3公里,一翻海子梁坡就到了西海子公園,家鄉周圍有三座山,呈三角形,傳說二郎神擔山追太陽,到這兒壓斷了扁擔,一會兒,他也變成了一座山,這就成了三座山,村名曰:三山。我的家鄉在寨子山下,全村120戶人家,500多口人,6000畝土地,村北樹林森森,村東檸條如茵,村中的榆樹、柳樹、楊樹、杏樹象一頂頂大傘覆蓋着村莊,村莊房屋整齊,大街兩旁楊柳成行,南坡灌木,奇花異草,寨子山上擺着白色的大「忠」字,構成了一幅自然的山水畫。

村西有一條常年不斷流水的小溪。「小河流水嘩啦啦,」這條河給家鄉帶來了實惠。也使這個小山村煥發了生機。童年的我常在河邊放牛,河水流到村西的大壩里,夏日里,壩里水波蕩漾,我們在壩里耍水,打水仗。冬天壩是潔白平面,我們滑冰,坐冰車,玩得十分開心。她給我的童年增添了無限的樂趣。

壩東就是一座廟,廟是四合頭院,院內石籽鋪着,東房是學校,南房是戲台,西房是倉庫,正殿的三周有七位神仙的泥塑,牆上畫着天堂的圖案,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大人開會,小孩念書都在這裡,我的小學生活就是在這兒度過。家鄉的當街有一棵三人抱不攏的大榆樹,有兩丈高,樹冠很大,丫枝上有好多喜鵲的窩巢,人們常在樹下乘涼、閒談,我們在下面跳方、打缸。

村南有個大場,秋上場裡堆滿了莊稼,大人把莜麥、胡麻捆子壘成一堵堵大牆,穀子、黍子、豆子堆成一座座的小山。場上切穀子的、壘個子的、鋪場的,人們臉上戴着豐收的喜悅,傳來了陣陣歡樂的笑聲。冬天下雪後,我們用牛尾巴毛,紮成圓圈釘在木板上,掃開雪,埋上木板,我們藏在草堆里,鳥兒過來覓食,就讓套住了,我們跑過去捉住鳥,埋好再套。我忙得把腳手凍了也不覺,不吃飯也不餓。我們套得鳥有畫眉、家巴、大角、好毛……,這裡真有無窮無盡的樂趣啊!

夏秋之季,晚霞映紅了我們的笑臉,我們騎着牛回村,後面跟着白的羊群,踢起了鄉土的氣息,笑聲里揚起了歌聲還夾着羊官「叭、叭、叭」的鞭子聲,這聲音隨着晚風,飄得很遠很遠……。

家鄉秋天的清晨,旭日東升,霞光萬道。我站在上街遠望家鄉四周的田野,一行行高大的楊柳樹把家鄉土地分成一塊塊方格田,地里一片片葵花笑得滿面金黃,一塊塊的胡麻成了藍色的海洋,一畦畦的莜麥翻着碧綠的波浪,一條條的喬麥象棉花開放,這一切好象雨後的彩虹橫放在家鄉的大地上。

那是1968年冬天,30名北京知識青年,響應毛主席「上山下鄉」的號召,來家鄉安家落戶的,他們的到來給家鄉帶來了生氣。

母親讓出房子,刷好牆、泥好炕,象迎親人把三名知青接到家裡來,母親教他們燒火、做飯、干農活。他們剛來不適應農村,想家了就集體哭,集體唱,開會還戴着口罩。他們白天和社員勞動,早晚還在民兵連操練,教唱歌。他們學會了平田整地、耕地抓糞、趕車割田,女知青楊秀蘭和村里青年劉義結了婚,決心紮根農村干一輩子革命。他們和鄉親建起了大寨梯田,建成了防風林帶。他們培育的優種胡麻,推廣全縣,他們和家鄉青年排練的《白毛女》,從鄉里演到縣裡,又從縣裡演到州里,還得了獎。

記得1970年秋,家鄉種着春豆有一人高,一苗豆有六層角角,鄉親們割不完,縣上的幹部和大會戰,還在地里整開場面打豆,才完了。這年一個工開支了3元錢,當時真是天文數字。鄉親們還鑿山拉石,蓋起了一排排的石窯,辦起了磚瓦廠,家鄉成了學大寨先進單位。

春節家鄉叫過年。當時我們孩子盼過年,大人、窮人怕過年,過年窮人是過關。回想家鄉過年的情景,我對這話的體味太深了!我家有五口人,忠厚老實的父親,常年風裡來雨里去辛勤勞碌,隊長說一年幾個工,就是幾個;分多少糧就是多少,毫無怨言。母親累死累活扛着大男人活,含辛茹苦撫養我們姊妹三人,並供我和哥哥念書。全家一年到頭缺吃少穿,每到過年,全家喝上一頓莜麥魚魚就算過好年啦!我看到父母的那股難勁、苦勁、忙勁、熬勁、犟勁、拼勁真叫人刻骨銘心!現在我們姊妹三人都過上了好日子,我和哥哥都都是文化人又是國家工作人員。但這樁樁件件的往事,一幕幕的生活寫照永遠記在我的心中,也永遠成為我生活道路上的動力。

令人欣喜的是家鄉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鄉親們勤勞治富,科教興村,他們認識到:長期以來,靠天吃飯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家鄉人民自力更生,集資10萬元打深井,在水利局的支援下,苦戰三個月,一口500米的井打成了。整整抽了三天水也沒退,水流到地里,人們甜在心裡,笑在臉上。又建起了水站,可供附近8個村的水。家鄉更富了,蓋起了一排排新瓦房,建起了變電站、收費站、糧食加工廠、風力發電場,硬化了通往縣城的公路。近年來,家鄉人民在脫貧攻堅、圓夢小康進程中,首先,村幹部把自來水管村民的家中,硬化了村裡的大街小巷培,新建了「黨員活動中心」辦公室,中國航信公司拔款扶貧,第一書記組織建起了文化室、愛心超市,買回7000隻青年雞發給鄉親,擴大了家鄉的養殖事業。家鄉東北沿山架起了鐵路大橋,東西貫通了高速公路,兩路像兩條巨龍盤繞着家鄉,給家鄉插上騰飛的翅膀。今年,神池縣委在家鄉的五連山底投資6000萬元,建成了一個中水調蓄水庫__東湖,庫區占地面積184.14畝,蓄水面積10.51平方米,蓄水量61.03萬立方米,水庫里放着縣城污水經過處理的中水,日注量0.4萬立方米,能灌溉上萬畝良田。水庫方便了家鄉人民綠化、修建、牲畜飲用,水庫把家鄉的旱地直接變成了水澆地,它也促進了家鄉旅遊業的發展,給家鄉帶來了生態、經濟、景觀三大效益。特別使家鄉成為省、中央要求的高標準農田項目村。目前,家鄉成立許多種植、養殖合作社,建起體育場、農家超市, 村民吃得自來水,電視是戶戶通,網線接到家裡頭,村裡有醫生,看病能報銷,種地有補助,老人領上養老金,孩子們念書全免費。農副產品有網店,種地機械化,養殖現代化,一年幹不了幾天的活,其餘時間上網、看書、下棋、跳舞、扭秧歌,真是心裡樂開了花。[1]

作者簡介

李存義,山西省神池縣人,山西省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中學高級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