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讀柳宗元(林海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也讀柳宗元是中國當代作家林海燕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也讀柳宗元
風拂綠柳,滿眼的如煙青碧,夏末的夕陽中,天空是幻境一般的壯美,於一首首清新佶然的詩詞當中,尋找一位詩人,一個寒雪中的釣客,一位在中華民族的詩歌園地里留下痕跡的吟者。
思緒穿越時空,至唐朝,至長安,淺風輕輕,微雨濛濛,長安城中,宮闕莊嚴,樓閣錯落,長安城外,青山疊翠,綠水瀲迤。長安長安,公元793年的長安,「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閒。」唐詩里的長安是那樣地令人神往,它於衰微當中仍然呈現生機,這由建朝以來便蓬勃着一種健壯、鮮活氣息、曾盛氣凌天下的王朝,此時雖告別最為繁盛的時期,但依舊有一種氣魄。
夜色中,長安城的街巷,依舊一片繁華。而此時的柳府,聰敏警絕的柳家公子,對着長安城的月光,心潮澎湃,這長安壯美的景觀在他心中激起一種豪情,這是一位有鴻鵠之志的男子,這位文名遠播、雖有時言辭凌厲但有端然純厚之相的柳公子,可稱是風度翩翩的卓越青年,雖他個性謙遜,但不免激情昂揚,的確,以21歲的年齡,考中進士,值得開心。這個心懷治國平天下之理想的青年,想到從此將朝着理想的階梯,一步步向着自己的理想王國前進,為朝廷和蒼生奉獻自己的才能,人生中的第一筆,劃得如此鮮亮,可稱力透紙背,這位21歲的柳公子,正是柳宗元。
兩年後,柳宗元任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98年,26歲的柳宗元又參加了博學宏詞科考試,他獲得了人生當中第一個官職:集賢殿書院正字。集賢殿,全名集賢殿書院,是宮廷里收藏、整理圖書的機構,設有學士、正字等官,柳宗元任正字,是個掌管整理經籍、校刊文字的工作,相當於皇家圖書館管理員。這個官職雖無實權,但可以零距離接觸全國最高檔的圖書館,最重要的他因此接觸到中唐最高權力階層,也就是躋身中唐第一交際圈,一個可以開闊視野的圈子。他不免內心躊躇滿志,對未來充滿希望,這個志向遠大的年輕人在內心定下要干一番大事業的志向。
柳宗元於公元803年任藍田縣尉,縣尉這一縣級職務權力不高,但很是鍛煉人,掌管分判、治安等,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長,兩年後,他被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里行,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檢察院檢察長,進入紀委了,以上兩個都是極有挑戰性的工種,尤其監察御史里行,負責監察百官、糾正刑獄,可以直接向皇帝彈劾違法亂紀和不稱職的官員。
公元805年,柳宗元33歲,正當青壯年,而大唐的腳步己經踏到永貞之年,太子李誦繼位,是為唐順宗。柳宗元在唐順宗身邊權臣的提拔下,任禮部員外郎,掌管禮儀、享祭和貢舉。唐朝禮部主官是尚書,副官是侍郎,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於仕途之中,仿佛一步一步從閒職到要職,從中央到地方,歷煉一番又回中央,如果沒有意外,一步一步走來,以柳宗元的踏實聰明和勤勉能幹,他是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與野心的。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那個提拔柳宗元的權臣,一個影響了柳宗元未來仕途生涯的人,他是一個棋待詔,也是唐順宗李誦當太子時的侍讀王叔文。正是他的賞識與提拔,柳宗元受到重用。但世事如棋局,局局翻新陣,野心勃勃的王叔文一心想通過新政改變中唐弊政,實施政治抱負,可惜由他主持策劃的永貞革新並不能順利執行,更致命的是支持王叔文變法的唐順宗李誦實在身體太差勁,貞元21年,順宗李誦被迫內禪,太子李純登基,是為唐憲宗,曾經中風過的順宗皇帝不但結束了他的皇帝生涯,連性命也保不住。隨着唐順宗李誦的死去,王叔文政治生涯到頭,柳宗元面臨被一貶再貶的境況。
「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古郡,現在的永州市,一個建有柳子廟的縣級城市,但唐朝時的永州,是一個荒僻之地,公元805年,這個人煙稀少、落後荒蠻的瘴癘之地,迎來了一位詩人。它註定,要因他的到來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地名。永州的山水一如既往的清峻幽美,它對這位名叫柳宗元的詩人的到來大約也沒有表現出意外的驚喜。而詩人柳宗元的內心,則是憂懼不安的,他在《始得西山宴遊記》的開頭寫下自己的心情:「居是州,恆惴慄。」惴慄,就是感到不安。詩人內心的憂慮如何排遣,也只能每日施行漫遊,與其徒或友人入深林,窮回溪,探幽潭,訪怪石,這個荒僻之地,卻有着幽靜美好的景色,清奇的泉溪,奇潭怪石,藤蘿香草,陰晴雲雨,朝暮與四時,各有不同風景,柳宗元被貶此地,任司馬,沒有實權,等同於被禁錮在這個地方,屬於罪官,最落魄的時候,禁錮於最荒惡的地方。這個雖然風景極其秀美但貧窮荒蠻的邊遠之地,卻因為這個被流放的詩人而名聞中國。
唐朝地方分為州、縣兩級,州的長官叫刺史,司馬是刺史的部屬,一般無具體職務,屬於副手,無實權,經常用來安置閒散官或貶謫官員。被貶為永州司馬的柳宗元就成為並無實權的閒散官員。
這個地方,柳宗元呆了十年。政治上的失意,無權染指重要政務,使得他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學術研究與詩文創造當中。這十年,是失意落魄的十年,是政治理想破滅、遭受誹謗與人身攻擊的十年,是身體與精神俱受損的十年,但是,也是他文學生涯的巔峰,舊唐書《柳宗元傳》中寫道:「既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厄,蘊騷文十數篇」。罹,遭受,竄逐,指貶謫,堙厄,險阻之義,柳宗元遭貶謫,在蠻瘴艱險的永州,其文學生涯諸多重要文章,比如政論散文《封建論》、哲學散文《天對》與《非國語》、山水遊記《永州八記》、寓言散文《黔之驢》以及《江雪》、《溪居》、《漁翁》等詩歌作品都是在這個期間所作。尤其是山水散文《永州八記》,以其清幽深邃的文筆,描寫永州清麗山水,借景抒情,獨具風格,成為繼酈道元之後寫山水遊記的又一大家。
柳宗元的文學創作,有厚重紮實的現實主義基礎。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名列「唐宋八大家」,支持韓愈的文學主張,強調「文以明道」,強調文章的實用性和社會功能。詩歌方面亦有建樹,其詩作亦風格清峻淡美,瘦硬清新,整體呈現一種清峻之美。他的好友劉禹錫在《答柳子厚書》中寫評價道:「端而曼,苦而腴。佶然以生,癯然以清。」蘇東坡亦贊道:「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
中國古代散文在山水遊記上,有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峰,此人便是北魏酈道元,酈道元為《水經》作注,經數十年親自勘察、收集記錄,完成《水經注》一書,此書集地理、歷史與山水描寫為一體,已成獨立文本,是描寫山水的典範,其文字精練深邃,柳宗元憑藉其自身的文學底蘊和敏銳的觀察力、獨特的感受力,加上他複雜的仕途經歷,綜合各種元素,寫出一篇又一篇清峻淡美的散文,成為繼酈道元之後又一山水遊記散文大家,柳宗元的詩歌和山水散文中的清凜之氣,是簡澹佶然的用語和悄愴幽邃的情感相結合的結果。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柳州,是柳宗元仕途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站,在永州呆了十年,柳宗元於唐憲宗十年、公元815年奉詔回京,但當他到達長安時,朝廷又改變主意,他又被貶到更為荒僻的柳州。真是巧合,地名與人名中都有一個「柳」字,大約因此,他曾稱自己為「柳柳州」。「宦情羈思共淒淒,春半如秋意轉迷」,在柳州,柳宗元如同逐客旅人,既使是春天季節,於作者眼中,卻如見瑟索秋景。內心之淒涼,可想而知,然而他依舊奉行務實的風格,為民辦實事。 在唐朝這艘曾經一度華麗輝煌的巨船上,有許多出色的釣客,有的人釣到權貴與財富,名利雙收,有始有終,如郭子儀。有的人淡泊名利,為國分憂,一旦事成,自動歸隱,釣到一世英名,如李泌。有的人沒有釣到權力財富,卻釣到一篇又一篇好文章和一世清名,如柳宗元。不知昔日躊躇滿志,想在政壇上大顯身手的柳公子,是悲憤?還是遺憾?還是最終釋懷?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這首寫於永州期間的七言律詩《漁翁》,描繪青山綠水間的漁翁形象,帶着孤清與高潔的情懷,而他自己,何嘗不是一個孤清高潔的釣客?對於一心想在政壇上大顯身手的柳大人而言,一定有沉痛與遺憾,但卻是讀者之幸,若非被貶,也能寫文章,但那清幽絕美的類似《永州八記》的遊記,那深邃曲折的關於人生的寓言,就很難說是否有空去寫。
曾經的大明宮,在歷史的天空里,莊嚴佇立,留下壯麗的身影,柳宗元們,是其中一道道微光,卻也讓人欽佩。
柳宗元的人格魅力是多層次的,但有一點十分重要,那就是他的勤勉務實,無論是官運亨通之時,還是身遭罹難之際,既使內心憂憤不安,仍能腳踏實地,為百姓做實事。永貞革新之時,針對國家政治之積習,與同道中人提出種種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反對藩鎮割據與宦官專權,主張取消「五坊」。永州及柳州之任,他釋奴開荒,興辦學堂、開鑿水井,為民辦實事。無政務可做之時,他投身大自然懷抱,研究學術,寫文作賦,留下清峻詩文。呈衰微之勢的中唐,政局不穩,上至達貴,下至平民,有時,連至尊天子,也朝不保夕,唐德宗李适遇兵變,無兵可遣,逃跑時叫禁兵竟無人回應,唐順宗李誦遭幽閉,唐憲宗李純則被內常侍手刃於大明宮中和殿。至於宦海浮沉之例,只多不少。唐皇帝尚且如此,更何況臣子與百姓?中唐時期,朝廷政局混亂,權力高層爭權奪利,宦海浮沉,一次的政變,往往是整個集團的下沉或滅亡,如柳宗元這般,並非個例,而他於危難當中的堅持與堅韌,是一種微弱的亮光,人性的光芒。
歷史的長河中,存留一個釣客孤獨的背影,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他看到那孤獨的漁翁,於漫天寒雪中,孤獨垂釣,仿佛看到他自己,是的,他也是一名孤獨的漁翁,清傲的釣客,於人生這條河,他所釣到的是否值得?[1]
作者簡介
林海燕。福建連江縣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