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也說引洮(劉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也說引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也說引洮》中國當代作家劉偉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也說引洮

把洮河水從卓尼的九甸峽引到甘肅隴中一帶,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1958年3月4日,《甘肅日報》頭版刊登了全省要興建引洮工程的重大消息

引洮工程的規模是從岷縣海拔2250米高的九甸峽築壩截流,沿山開挖渠道引洮河水過卓尼,經臨洮、再到渭源的峽城、麻家集、上灣、會川、祁家廟、慶坪、新寨、七聖、北寨、秦祁、大安、隴西的大營梁,到通渭的華家嶺,西吉的赤土岔,固原的南城,環縣的小掌村,到慶陽,流向海撥1400米的董志塬。全長約一千公里。

計劃引水一百五十秒公方,可灌會川、臨洮、渭源、定西、隴西、通渭、會寧、榆中、皋蘭、靖遠、固原、西吉、海原、慶陽、鎮原、寧縣、合水、涇川、平涼、環縣、甘谷、秦安、蘭州等二十三縣市的一千餘萬畝乾旱土地。

1958年8月11日甘肅省委給毛主席的信中說:引洮工程是我們甘肅的「共產主義工程」。

省上成立了「引洮工程建設局」,局址設在會川,局長為張建綱,副局長是尚友仁、高富仁等。下設定西、隴西、榆中、平涼工區、臨洮工區,通渭工區,會寧工區(駐上灣),靖遠工區,秦安工區,武山工區,渭源工區等。

1958年6月17日,在岷縣的小寨公社的古城村舉行了有12000餘人參加的開工典禮,省委書記張仲良親臨現場,鏟了第一杴土。省長鄧寶珊及省上各大廳局的負責人以及專區的書記等也參加了,省上決定三年內完成建設任務

10萬多人上了工地,妥善安排食宿是個突出的問題。各工區、大隊確定了地址和所承擔工程界段後,即協同當地黨政組織負責人動員群眾騰房讓舍,解決民工的住宿問題。當大家得知洮河水從自家門口流過可以澆田種地洗衣做飯時,家家都能積極騰出較好的房子給民工住。還用石灰在住地的房屋和牆面上書寫了「洮河引上山,乘船回家園」「洮河引到董志塬,幸福生活萬萬年」等標語。

引洮工程開工後,即開展了紅旗競賽,定期評比,表彰先進,鞭策後進的措施,又在民工中開展反右傾、大辯論運動,不論是幹部還是民工都有一種危機感緊迫感和使命感。

會寧工區在80多華里的渠線上,當時施工重點是開挖大尖山、深劈西溝峴、興建漫壩河大渡槽。大尖山是怪石嶙峋、挺拔巍峨的石山,海拔在2500以上。要炸開平台,在石板上開挖2000多米長、流量20立方每秒的石渠。西溝峴是兩座大山對峙的壑峴,既有大劈方,又有大填方,這兩處工程都是非常艱巨的。漫壩河渡槽要修一座下為雙沙涵洞,上為過水的混凝土渡槽,且覆蓋石板,供人車行走。工程結構複雜,技術要求高。

當時要求一年水通大營梁,兩年水通華家嶺,三年水上董志塬,不論是幹部還是民工的壓力非常大。

大尖山施工開始後,組建了鋼鐵突擊隊,民工們腰系保險繩,在懸崖峭壁上打炮眼、裝炸藥、引爆破。每日炮聲隆隆,石塊紛飛,煙柱沖天。西溝峴工地上,翻斗車運轉不停。修建漫壩河渡槽時,民工們不懂混凝土技術,便到離工地百里之外的九甸峽學習,回來後邊干邊學,終於用多半年的時間質量要求完成了興建任務。在工區工作的劉玉珩書寫了「漫壩河渡槽」五個大字鑄刻在渡槽上,中共甘肅省委秘書長萬良才看到後說:「不響亮,沒氣勢!應改為漫壩橫渡」。於是劉玉珩重新寫了一米見方的「漫壩橫渡」四個大字重新刻鑄在渡槽上。

60多年過去了,這四個大字仍在那裡清晰可見。

工程進展一年後,從工程局、工區到大隊領導,都認識到一年通大營梁,兩年通華家嶺,三年通董志塬這是天方夜談。至1960年底,會寧工區修建的渠道才2公里多,開挖的平台僅有15公里。

1958年大躍進時期,工地掀起了技術改革發明創造的高潮。要求改進施工工具,實現運土車輛軸承滾珠化。民工們將鋼絲煅紅後截成小粒,在石頭上打磨,要想把一截鋼絲磨成個滾珠,談何容易?其次是白手起家辦工廠,從民工中選派出了會做木活和鐵活的人員做手推車,改良工具。民工們還想出了「木渣、食鹽、炸藥混合裝爆法」「大小炮眼連環爆破法」推廣後工效有所提高。

引洮工程開工後,工程局和各工區都要求成立劇團並開展演出活動。也有不少外地劇團來工地演出,來工區慰問演出的劇團有甘肅省秦劇團、隴劇團、蒲劇團、歌劇團等。1958年秋河南的常香玉劇團來會寧工區演出,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馬金鳳都出場表演,演到中間,秋雲密布,大雨滂沱,但民工們都冒雨看戲,精神貫注,不肯離場。定西秦劇和會寧秦劇團也來工地演出。工區還選拔一些愛好演出、能拉會唱的幹部和民工也自編自演了一些劇目。還舉行了賽詩和口號比賽。會寧工區一個姓楊的民工創作的「一炮炸開大營梁,兩杴剷平華家嶺,雙手牽着洮水走,民工都是英雄漢」獲了一等獎。

引洮工程於1958年6月開工,動用民工16萬人。1960年6月以後,由於勞動力、糧食發生困難,逐漸減少施工量,至1961年6月全部停工。開工三年多來,先後完成土石方1億6千萬立方米,共花了勞動力6000多萬工日,國家投資約1億5千萬元,耗費了大量的水泥、鋼材和木材,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沒有產生一分錢的效益。

這次失敗並沒有澆滅人們心中的希望之火,相反,隨着時光的流逝,群眾的願望變得更加強烈。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提出「小引洮」建設問題。20世紀80年代,結合國家「三西」扶貧,引洮工程再一次被甘肅省委、省政府提上議事日程。1992年將引洮工程列為中部乾旱地區扶貧開發的重點項目,加快引洮工程前期籌備工作。第二年秋天,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討論通過了項目建議書。隨後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引洮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2006年11月22日,甘肅省委、省政府隆重舉行九甸峽水利樞紐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開工典禮,拉開了甘肅歷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建設的帷幕。

2014年12月28日,經過八年奮戰,引洮供水工程建成通水,洮河水第一次流進以定西、會寧為代表的隴中乾渴的土地,開始發揮效益。隨着二期工程的實施,它的功能不只限於解決人畜飲水、灌溉等層面,它必將為受益區450多萬人民群眾的生活改善、生產發展、生態改善,實現隴中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水資源支撐。

引洮工程建設,歷時半個多世紀,從失敗到成功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幾經周折,終於成功。引洮供水工程建設的成功。甘肅中部乾旱地區的人民甩掉「隴中苦瘠甲於天下」的帽子,健步走在脫貧奔小康的道路上。引洮建設這項造福甘肅人民、惠及數百萬老百姓的跨世紀工程,為甘肅水利事業發展豎起了一座豐碑。

洮河,這條流淌着詩意的河流,讓千百萬隴中人的夢想成真,喊渴的黃土地,從此開始過上了滋潤的生活。甘甜的洮河水,漫過隴中旱塬的山山窪窪,流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父親也參加了1958年的引洮工程。父親說,1958年我們會寧縣大溝公社通安大隊所有的青壯年男子除了一部分去靖遠大煉鋼鐵外,其餘的都去了引洮工地,當年地里的莊稼無人收割,全爛到了地里。我們大隊赴引洮工地的總帶隊是我姑爺,他是唯一的一個中共黨員,臨行宣誓說洮河水引不到會寧,他就不回來。結果姑爺累死在了引洮工地上,老鄉把姑爺埋在了渭源引洮工地的一座山丘上。

2014年洮河水引到會寧後,姑父天天夢見姑爺說他要回家。姑父去渭源遷墳,當年的引洮工地,雜草叢生,樹木成林,找不見姑爺的墳堆。姑爺回家的夢始終沒有實現。

不久姑父瘋了。

前年,在定西市政府辦公室馬海同秘書長的帶領下,我攜夫人和好友數人自駕車去了九甸峽。遊覽了一趟當年的引洮工地。馬先生是渭源峽城人,對當年引洮工地的情況非常了解,給我們講了很多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引洮[[故事]。

我看着山上一棵高大的松樹,心裡想那棵樹的下邊可能埋的就是我姑爺。

我對着那棵松樹默默地祈禱:姑爺您就在這裡安息吧!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讓你的夢想變成了現實。是英明的共產黨才讓會寧人民喝上了甘甜的洮河水。[1]

作者簡介

劉偉,甘肅省會寧縣大溝鄉通安村人,醫生、教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會寧剪紙項目傳承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