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坡區耶穌聖心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九龍坡區耶穌聖心堂隸屬重慶教區,堂址位於九龍坡區九龍鎮龍泉村128號。道光二十四年(1844),法籍神父劉保祿曾在巴縣西郊馬王鄉(今九龍坡區九龍鎮)深坑子辦備修院並設經堂,當時,附近信徒於大瞻禮與農閒時來堂過宗教生活。道光二十八年備修院停辦。川東南代牧區成立後,曾在巴縣接龍鄉水鴨凼辦中修院與大修院,深坑子的信徒都到渝中區若瑟堂或沙坪壩過宗教生活。
1978年改革開放後,九龍坡信徒逐年增多,信徒們向區政府宗教部門提出,企盼有過宗教生活的教堂。1994年,經區政府宗教部門協調,將九龍鎮大堰村數間房屋作為天主教臨時活動點,1995年4月九龍坡區天主教愛國會成立,以活動點為駐地,並於1996年對外開放,由沙坪壩聖母聖心堂神父兼管教務。1999年,重慶市天主教「兩會」資助部分資金,九龍坡區與大渡口區信徒奉獻部分資金,共籌集146萬元,在九龍坡區九龍鎮龍泉村征地2畝,於2000年建成教堂1座,哥特式建築,磚混結構,共占地1320平方米,建築面積1120平方米,其中,經堂面積386平方米,名「九龍坡天主堂」。是年4月20日,經九龍坡區政府批准開放,並舉行祝聖典禮,1000餘人參加了慶典。
九龍坡區天主教愛國會駐九龍坡天主堂,先後制定《學習制度》《財務管理制度》《會計職責》《出納職責》等規章制度。2009年,九龍坡區愛國會自籌資金35萬元,重慶市天主教「兩會」資助10萬元,修建綜合樓1幢,改善了神父住房,增設了會議室與食堂;2010年,籌資164,800元,對堂內外進行裝修,為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創造條件。
歷任神父
汪啟倫(兼1995—1997)—吳德安(1997—2003)—汪啟倫(2003—2016)
區愛國會 主任:王振中(1997-2003)胡豐厚(2003-2015),成員8名。
彌撒時間
平日彌撒:5月1日---10月1日。早上:7:00,10月2日--4月30日。 早上:7:30,主日彌撒: 5月1日---10月1日早上:7:30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