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門口檢視原始碼
位於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台子村境內 九門口一般指九門口水上長城,位在中國遼寧省綏中縣和河北省撫寧縣交界處的河道上。距山海關15公里,全長1704米,其跨河牆長達100多米,寬23米,高10米,共九座券門,每門均有雙層巨型木門,枯水期木門緊閉,洪水期則開門泄洪。九門口橋下河床全部使用緊密的方石鋪成,城橋如建於完整的一片石上,故又稱「一片石關」。[1] 明代以前,這裡是重要的軍事關口,也是中國萬里長城中唯一的一段水上長城。
九門口所處的河道為季節性河流,枯水期流量少乃至斷流,因此需修建城牆以防敵軍在枯水期由此進入。
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片石
九門口長城在建築上頗有一些特色。長城自東向西翻越無數高山、跨過無數大河,都是遇山連綿不絕,遇水中斷不接。 而九門口長城確是遇山中斷,遇水不絕。關隘就建造在九江河之上,形成獨特的水上長城。河上修築九孔城門,河水中流,河床鋪砌過水條石,水漫其上。過水條石上鑿有燕尾槽,然後用鐵水澆注成銀錠扣,形成牢固的河床,號稱「一片石」。
歷史沿革
據文獻記載,九門口長城始建於北齊(公元479-502年),現存的九門口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其後又進行多次修復。近年來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鐵炮、石炮、青花瓷碗、大缸等大批文物,反映了明代軍事防禦情況和軍士駐守長城的生活。九門口,古稱一片石,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間的交通要道。
洪武年間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將徐達主持修建薊鎮長城。修築長城後,一片石關被九門口關代替,成為關內外交通的重要門戶。
一片石之戰
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與吳三桂所引清兵曾在這裡展開著名的「一片石之戰」。
1922—1924年,直奉兩系軍閥在此進行拼殺。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也曾浴血激戰九門河谷。古今戰場軼事使九門口長城更加著名。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
- 移至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Ⅰ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520. ISBN 7-5010-1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