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翅豆蔻(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九翅豆蔻
8-201030111F3502.jpg
圖片來源 https://www.zw3e.com/105/56452.html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九翅豆蔻

漢語拼音:Jiǔ Chì Dòu Kòu
別名:紅蔻、假砂仁
性味歸經:味辛,性溫。入脾、胃二經。無毒
功能:溫中止痛,開胃消食
主治:常用於脘腹冷痛,腹脹,不思飲食,噯腐吞酸

九翅豆蔻,中藥名。為姜科植物九翅豆蔻AmomummaximumRoxb.的果實或根。具有溫中止痛,開胃消食之功效。常用於脘腹冷痛,腹脹,不思飲食,噯腐吞酸。[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九翅豆蔻

拼音名:Jiǔ Chì Dòu Kòu

英文名:Fruit of Ninewing kAmomum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omum maximum Roxb.

出處

始載於《海南植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九翅豆蔻的果實或根。

採收和儲藏

果實將成熟時採收,烘乾。

原形態

九翅豆蔻,多年生常綠草本,高2-3m,莖叢生。植侏下部葉無柄或近於無柄,中部和上部葉的葉柄長1-8cm;葉舌2裂,長圓形,長1.2-2cm,被稀疏白色柔毛,葉舌邊緣干膜質,淡黃綠色。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圓形,長30-90cm,寬10-20cm,先端尾尖,基部漸狹,下延,葉上面無毛,下面及葉柄均被白綠色柔毛。穗狀花序近圓球形,直徑約5cm,鱗片卵形;飲片淡褐色,早落,長2-2.5cm,被短柔毛;花萼管長約2.3cm,膜質,管內具淡紫紅色斑紋,裂齒3,披針形,長約5mm;花冠白色,花冠管較萼管稍長,裂片長圓形;唇瓣卵圓形,長約3.5cm,全緣,先端稍反卷,白色,中脈兩側黃色,基部兩側有紅色條紋;花絲短,花葯線形,長約1cm藥隔附屬體半月形,淡黃色,先端稍向內卷;柱頭具緣毛。蒴果卵圓形,長2.5-3cm,寬1.8-2.5cm,成熟時紫綠色,3裂,果皮具明顯的九翅,被稀疏的白色短柔毛,翅上更為密集,先端具殘存的宿萼。種子多數。花期5-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50-800m的林中溪邊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

  • 性狀鑑別,果實呈卵圓形可橢圓形,略向一側彎曲。果皮表面淡黃色或黃棕色,具明顯九條翅,被稀疏白色短柔毛,除果翅外,可見明顯的縱走稜線。果皮較薄,經壓後易沿棱處開裂,內表面黃色。中軸胎座,3室。種子團呈卵圓形或圓錐形,一端較尖長,每室有種子團2-12粒。種子不規則形,略扁,表面褐色、深棕郄或淺棕色。氣香,味辛涼。
  • 顯微鑑別,種子橫切面:假種皮細胞多層,有的不完整。種上以表皮細胞方形或類方形,排列緊密。下皮細胞長條形或不規則長方形內含黃紅色、黃綠色或淡黃色色素。油細胞僅分布於種脊維管束的周圍,類圓形或不規則形,內含油滴。內種皮含大量硅質塊。外胚乳細胞含草酸鈣方晶或簇晶。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脾;胃經

功能主治

溫中止痛;開胃消食。主脘腹冷痛;腹脹;不思飲食;噯腐吞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果實2-6g,根6-15g。

各家論述

《海南植物志》:果實有開胃、消食、行氣、止痛的功能。[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九翅豆蔻-中藥材庫-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九翅豆蔻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