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喬登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喬登江
中國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28年03月08日
江蘇省高郵市
逝世 2015年05月08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喬登江 (1928.3.8-2015.5.8),江蘇省高郵市人 ,兩彈功臣 、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核技術應用專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 ,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入伍。中國核爆炸理論、應用與抗核輻射加固技術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在核爆炸火球發展的過程,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和核電磁脈衝的傳播,以及放射性沾染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深入研究和總結。主持編寫了《核爆炸效應參數手冊》,為核武器防護和核效應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革命生涯中,他歷任某基地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長,基地科技委副主任兼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等職,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喬登江1988年被授予勝利功勳榮譽章,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5年5月8日22時45分在上海病逝,享年87歲[3],走完了他作為一位特殊的國防戰士曲折而傳奇的一生 。

人物簡介

喬登江 (1928.3.8-2015.5.8)核技術應用專家。江蘇高郵人。194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畢業於金陵大學(1952年併入南京大學)物理系;1952.1-1952.9任金陵大學物理系助教;1952.9-1954.12任南京師範學院物理系助教;1954.12-1957.9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進修;1957.9-1963.3任江蘇師範學院物理系講師;1963.3-1971年任國防科工委21基地研究室副主任;1972-1983年任研究室主任、西北核技術研究所副所長;1983-1988年任基地科技委副主任,兼研究所科技委主任;1988年始任西北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8年6月患腎癌離休。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6始出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物履歷

1928年3月 出生於江蘇省高郵市。

1948-1952年 在南京金陵大學物理系學習至畢業。

1952-1955年 在南京師範學院物理系任教。

1955-1957年 在北京師範大學進修理論物理。

1957-1960年 任蘇州江蘇師範學院物理系助教。

1960-1963年 任蘇州江蘇師範學院物理系副系主任兼系總支副書記。

1963-1982年 任國防科工委21基地研究所五室副主任、主任。

1982-1985年 任國防科工委抗輻射加固技術專業副組長兼秘書。

1982-1985年 任國防科工委21基地研究所副所長。

1985-1988年 任國防科工委21基地科技委副主任。

1989年 退出現役,離休後回上海。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喬登江
喬登江院士

人物生平

喬登江,1928年3月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一個手工業者家庭。整個少年時期,生活在日本統治下的南京,耳聞目睹日本侵略軍的殘忍,飽受亡國的恥辱,因而,從小便立下振興中華的大志。抗戰勝利後就讀於南京市第五中學。高中期間,在進步同學的思想薰陶和教育下,逐漸地接受了馬列主義。1948年春天,考取南京金陵大學物理系後,積極參加共產黨組織的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運動,並在南京即將解放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其後,積極投身於迎接南京解放的活動。南京解放後,根據黨組織的安排,他又參加了許多政治運動,使他在組織能力方面得到了不少鍛煉,但卻耽誤了他的學習,主要課程學得不深、不透。1952 年春畢業後,由於他的天賦和出色的組織能力,被留在該校任助教。1952年底院系調整時,被調到南京師範學院理化系任助教。當時,正是黨號召大力發展經濟和科學教育的時期,喬登江靜下心投入教育事業時,深感大學時期未學好,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為此,他開始結合教學補讀了許多基礎課程。

1955年春,學校派他到北京師範大學理論物理進修班學習,他非常珍惜這一機會。原定一年半隨蘇聯專家學習,後因專家生病,改由理論物理學家張宗燧授課一年,學習高等數學和一部分理論物理。蘇聯專家來後,又繼續系統地學了理論物理課程。同時,在張宗燧老師的指導下,在統計物理方面開展了課題研究,積累理論研究工作的經驗。這兩年半的學習,為他今後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57年秋進修結束後,為充實基層教學工作,他被調到蘇州市江蘇師範學院物理系講授理論物理。在初到的兩年裡,除了搞好教學外,他還在等離子體物理方面開展些研究工作。1960年被任命為副系主任、系總支副書記。

為了加速中國國防建設,1963年初,中央組織部從全國各部門抽調一批技術專家,充實到核武器研製部門工作,喬登江也在此列。從此他"投筆從戎",於1963年春遠離上海的妻兒,單身調入北京國防科委(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第廿一實驗訓練基地研究所,任理論研究室副主任,主持核爆炸效應和實驗安全的研究。1964年5月率領科技人員奔赴實驗場,負責實驗場區的安全參數預測、核效應和核防護等工作,為中國首次核試驗的圓滿完成作出了貢獻。1966年10月,研究所從北京通縣西遷到新疆馬蘭。從此,他在新疆核試驗基地度過了20多年的兩地生活。在此期間,他參加了包括地面、空中,地下的平洞、豎井等方式的20多次核試驗,解決了核試驗效應和安全中的關鍵問題,為人員、物資和測試設備的安全以及取得準確實驗數據提供了可靠保證。在完成上述各種實驗方式現場工作的同時,他還對高空核爆炸的現象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特別是在高空核爆炸環境和抗輻射加固實驗技術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結果,為戰略導彈抗輻射加固技術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據。1972年擔任理論研究室主任,1982年擔任研究所副所長,1986年擔任核試驗基地科技委副主任。1982年國防科工委成立"抗核加固技術專業組"後,喬登江曾任第一屆專業組秘書,第二屆專業組副組長兼秘書。

喬登江1988年6月因腎癌在解放軍總醫院手術治療,同年退出現役。1990年回到上海,從此,結束了兩地分居生活。他離休後,在恢復治療期間,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在戰略目標核效應和核火力運用研究,以及新技術武器毀傷效應基礎研究方面,都開展了系統工作。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兩彈功臣

20世紀30-40年代初,物理學中的核物理學分支得到了飛速發展。如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的新成就往往都首先用於軍事目的一樣,核物理學的一系列重大發現,為研製具有大規模殺傷作用的核武器提供了理論依據。到1945年,美國研製了3顆原子彈,其中兩顆用於戰爭,將日本廣島、長崎兩城市毀成廢墟。從此,核武器登上了軍事舞台,也拉開了世界核軍備競賽的序幕,人們籠罩在核戰爭恐怖之中,"落後就要挨打"的局面迫使中國共產黨下決心研製核武器。喬登江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被中央組織部從地方調到國防科委的。

喬登江
喬登江院士

1963年春,喬登江從蘇州來到北京。當他知道自己將從事核武器的試驗工作後,倍感擔子沉重,責任重大。雖然他是學理論物理的,且基礎紮實,但自1952年畢業後十餘年從事的都是教育工作,對核武器是陌生的。然而,他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而是兢兢業業,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一關係到國家安危的"驚"天"動"地的事業中。他克服了國外資料保密的困難,從核爆炸現象學開始,採用數值模擬和理論分析方法,對核爆炸早期的物理現象,核爆炸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核電磁脈衝的產生機理、傳播規律以及放射性沾染形成等都進行了理論研究,並結合現場試驗數據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總結。在中國即將結束大氣層核試驗時,他及時地主持編寫了《核爆炸效應參數手冊》。其後,他利用業餘時間,經數年不懈的耕耘,編著了《核爆炸物理概論》。該書全面反映中國核試驗中核爆炸物理的研究成果,是中國在此領域中的唯一專著,對推動中國核爆炸物理的深入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4] 1988年,罹患腎癌的喬登江中止了在國防科研第一線的工作。8年後,1997年11月28日,喬登江高票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喬登江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447字的簡介中,滿是這樣的表述:"他是我國核爆炸、核武器效應及核輻射加固技術領域開創者之一"、"他參與開創了核爆炸景象學研究"、"是我國唯一論著"……

無私奉獻

喬登江少年時期飽受日本侵略的恥辱,從小立下為國富強而奮鬥的大志。在初期的教學崗位上,他便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開展一些課題研究。當國家需要他充實國防科研事業時,一紙調令將他從景色秀麗的江南水鄉和熟悉的教學工作"充"軍到新疆戈壁荒漠,從此遠離妻兒,過着兩地分居生活。對此,他毫無怨言,並為肩負核事業的重任而自豪。

喬登江雖身居戈壁,遠離內地,工作、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但這些並沒有動搖他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為了完成中國第一次核試驗任務,他提前半年便進住試驗場地,熟悉環境,掌握第一手資料。在戈壁灘上住帳篷、戰高溫、喝苦水。為了試驗安全和保證取得測試數據,喬登江經常親臨現場的各個參試單位,根據理論計算得到的數據,與他們討論效應布點和儀器測量量程。由於參試單位分散和交通條件不好,加上天氣酷熱,他常常一天勞累下來後吃不下飯睡不着覺。但他對這樣的苦卻有另外的理解,正如他在一篇回憶中所寫的,"戈壁深處的試驗場區是一望無際的千里無人區,是世界上難得的好試驗場,但從生活來講也真夠苦,有的同志編的順口溜說:地上不長草,天上無飛鳥,出門就要跑。……但是,苦並未影響我們進場同志的鬥志,因為這是壯國威、壯軍威的'驚'天'動'地的事業,為此吃點苦是值得的"。

喬登江1963年調入核試驗基地研究所,至1988年退役回到上海,一直過着兩地分居的生活。研究所在天山深處,由於保密原因,這裡幾乎與外界隔絕,信息閉塞,形成無社會依託的封閉小社會。在所里成家的人員,可以利用節假日進山溝拾柴禾,業餘時間種點菜,以彌補文化、物質生活的貧乏。分居獨身的生活便顯得寂寞、單調了。但喬登江全身心地投入於所從事的工作,以充實自己的生活。他把這分居生活的環境,作為自己擺脫家務煩擾,集中精力攻關的有利條件而加以利用。在這20多年的牛郎織女生活期間,正是中國大氣層核試驗的鼎盛時期,也是地下核試驗技術起步和不斷改進時期。隨着核試驗技術的發展,許多新的問題迫使他忘我地工作。在這期間,他除了用理論解決試驗中所出現的各種技術問題外,還結合中國現場試驗的實踐,進行了核爆炸理論和現象學的全面總結。經數年不懈的耕耘,終於完成了近70萬字的專著《核爆炸物理概論》。在此期間,他曾先後擔任過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長和基地科技委副主任。能夠在繁雜的工作中完成這一著作,沒有無私的奉獻精神是無法實現的。

喬登江具有"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高貴品質。他於1988年6月因右腎腎癌做了手術治療,同年宣布他離休。但病體和離休並沒有終止他為國防事業的奉獻精神。病癒後,他繼續從事抗輻射加固技術和高新技術武器效應基礎的研究,並承擔了多項國防科研預研項目。他這種以國家利益為重,長期分居於天山深處,工作在茫茫戈壁灘上,對國防事業孜孜不倦的精神,不愧為中國國防科研戰線上無私奉獻的楷模。

人物評價

革命生涯中,喬登江歷任某基地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長,基地科技委副主任兼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等職,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5] 。(中國江蘇網評)

神秘馬蘭,根扎處、沙灘戈壁。莖粗壯、筆直挺立,秉性剛烈。花艷芬芳招眾喜,葉蘭新巧如玉碧。玉骨殘、甘願化成泥,誰能匹。喬院士,真豪傑。羅布泊,死神敵。隱名埋姓氏、子離妻別。鑄盾礪矛強軍夢,終身許願建功業。育英才、熱血寫春秋,情殷切。——《滿江紅》代題記 。(《高郵日報》評)

人物影響

2013年5月,喬登江從個人積蓄中拿出50萬元設立「登高獎助學金」,專項資助物理學系品學兼優和經濟暫時困難的學生 。

視頻

傳奇院士喬登江2019年09月26日發布

傳奇院士喬登江:奮鬥者永遠是年輕 2012-08-02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