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樂平市博物館

樂平市博物館位於樂平市區西大街77號。郵編:333300。西樂平市將依託豐富的古戲台文化資源,建設全國唯一的「中國古戲台博物館」。樂平市是戲劇之鄉、贛劇發源地之一,迄今為止,境內保存着古戲台400多座,且大都始建於明清時期。樂平古戲台以其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造型之精美、氣勢之恢弘而享譽世界,被稱為「中國古戲台博物館」。古戲台是樂平悠久歷史文化的結晶,也是樂平地域文化的象徵。

目錄

樂平博物館簡介

樂平市博物館展室面積80平方米,陳列本市出土和徵集的從舊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的陶瓷器、石器[1]、青銅器、玉器等文物210件。1976年經省文辦展覽組批准樂平縣成立文物陳列室,負責全縣文物保護、宣傳、收藏工作。1984年經縣委批准成立了樂平縣博物館,與縣文化館、圖書館合署辦公,1989年6月,三館分開分別獨立建制。博物館有一個展覽室、一個庫房,均在新建文博圖大樓第三層,面積共300多平方米。1992年撒縣改市,改稱現名。樂平市博物館館藏文物1060件。文物中有石、陶、瓷、銅、鐵、錫、玉、化石、、書面和中央領導題詞手跡等。其中元代青花釉里紅玉壺春、北宋乳白釉瓜楞壺、清雍政督陶官唐英書面瓷灰板為國內罕見。

樂平博物館歷史

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巴圖代表中國戲曲學院授牌,將樂平市正式定為該院的傳統戲台教研基地。樂平市委書記張良華出席授牌儀式並致歡迎詞。樂平市政協主席占冬生出席授牌儀式。樂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汪志明代表樂平市接受牌匾。樂平市副市長王細妹主持授牌儀式並代表樂平市政府與中國戲曲學院代表簽訂了合作文件。樂平市政協副主席洪翠華、吳國民出席授牌儀式。另悉,巴圖一行是10日來到樂平的,當天對樂平古戲台文化進行了調研,占冬生、汪志明、王細妹、吳國民還分別陪同專家組一行深入樂港、鎮橋、雙田、涌山等地進行了實地調研。授牌儀式上,張良華向專家組一行介紹了樂平市情及樂平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他指出,中國戲曲學院是中國戲曲教育的最高學府,對中國戲曲事業的傳承與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次,中國戲曲學院決定在樂平市博物館建立中國戲曲學院江西樂平地區傳統戲台教研基地,這既是對樂平古戲台學術價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樂平挖掘歷史文化、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極大支持。教研基地的建立,將成為中國戲曲學院本科生、研究生教學與學術研究的有力支撐,同時也為雙方在中國傳統戲台研究、中國戲台文化傳承、中國戲台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進一步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前景。巴圖指出,樂平古戲台參觀之行,對他們專門從事戲曲、戲台教學與研究的人來說,確實有一種回家的感覺,為樂平古戲台數量之多、規模之宏大、雕刻之精美、造型之華麗、保存之完好而震撼,他希望中國戲曲學院與樂平市的成功合作成為高校和地方市、縣合作的典範。

樂平博物館館藏

樂平歷史悠久、人文昌達。東漢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始設縣治,因「南臨樂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 珍貴藏品 釉里紅兔竹紋玉壺春瓶 藏品主要有樂平出土的遠古時期的打、磨製石器,先秦時期的青銅器以及漢帝國之後的歷代精品陶瓷[2]等。 青銅鐸、鈴 戰國至西漢。共56件,其中鐸18件,鈴38件。鐸可分二式:Ⅰ式為通體素麵,Ⅱ式為網線乳點紋。鈴與Ⅱ式鐸紋飾相一致。影青瓜棱執壺 北宋。瓜蒂蓋,扁曲柄,細長流。腹體有六條凸楞,柄、流下端各飾一片柿葉。釉色介於青白之間,壺體秀麗,釉色晶瑩。釉里紅兔竹紋玉壺春瓶 元代。喇叭口,細長頸,腹部肥大,圈足外撇。胎質堅厚,釉汁瑩潤,呈鴨蛋青色。釉里紅呈色不穩定。頸、腹部位分飾二、五道弦紋,其間有三組蛇形紋,腹部繪有竹、奔兔、石山,畫筆嫻熟,形象生動,整體造型挺拔秀麗,製作精細。

視頻

樂平市博物館 相關視頻

樂平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陳列展開展
景德鎮:走進樂平市博物館 感受千年南窯瓷器魅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