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樂山大佛.無限風光(徐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樂山大佛.無限風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樂山大佛.無限風光》中國當代作家徐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樂山大佛.無限風光

樂山大佛,位於樂山市的凌雲山上,是中華文化瑰寶,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人文遺產和自然遺產的有機結合,山水交融,與不遠的峨眉山遙相呼應。來四川的人無不想去親眼看看樂山大佛。徐光學這次來到成都,尤其想看看這尊大佛,來彌補當年留下的遺憾。

2006年10月29日,天還沒有大亮,天空仍然飄着零星小雨。如果用秋雨綿綿----古人創造出來寫秋天的雨的詞語來形容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君需苑賓館」被裹在蒙蒙的雨霧之中,朦朦朧朧,如真如幻。

一大清早,鄭長鈞冒着涼涼的秋雨,開着私家車來賓館接徐光學夫婦和陳肇炎。他們今天要驅車去著名的「樂山大佛」遊玩。宋代著名的文人邵博曾讚美道:「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嘉州之勝曰凌雲。」嘉州就是樂山,凌雲就是樂山大佛所在地。

大家上車後,鄭長均將轎車開出「君需苑賓館」,很快駛出成都市區。車上樂成高速公路後,速度更快。徐光學將目光投向窗外,望着秋雨洗過的如畫風景,心曠神怡,與闊別了三十年的老同學同車出遊,那份喜悅更是超出尋常。大家有說有笑,仿佛又回到三十年前。那時,大家一同外出實習考察,同乘一輛綠色的卡車,奔向廣東翁源;只是那時,大家都年少,個個意氣沖天,英姿勃發,而如今,那批風華正茂的大學生都多了一種成熟與穩重,但同學之意氣似乎仍然不減當年。

車在樂成高速行進兩個多小時,抵達樂山城東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早晨從成都出發時,天空還飄着小雨,到凌雲山大佛腳下,這裡天氣晴朗。徐光學等人抬眼仰望,只見樂山大佛,頭與山齊。徐光學等來到凌雲山腳,樂山大佛的正面。大家購買票後開始遊覽。他們首先觀看的就是聞名天下的凌雲山大佛,即樂山大佛。

凌雲山不高,卻峰巒錯落,林木蔥蘢,氣勢磅礴。特別是凌雲山有了這尊大佛,更增秀色,人們游凌雲山主要是瞻仰大佛。

在導遊的引領下,徐光學一行人觀看了樂山大佛。導遊向徐光學等人簡單地介紹了樂山大佛。樂山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合於此,水流勢不可擋,直衝凌雲山腳。夏水泛濫,兇猛如獸,過往行船常常觸壁而沉。凌雲山上凌雲寺名僧海通法師見此,深感不安,於是產生了修建大佛的念頭。他發誓,在凌雲山上鑿成一尊彌勒大佛,欲仰仗佛法來「易暴浪為安流」。他為此在兩湖一帶化緣,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終於湊足了資金,付諸行動。可是由於工程浩大,規模宏偉,海通法師未能親眼看到大佛落成,後來,劍南節度使和西川節度使相繼捐俸相助,連朝廷也下詔賜款,終于于唐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完工,此時距開工之時已經過去九十個年頭。這尊佛中巨無霸,身高71米,頭高14.7米,髮髻1021個,耳長6.72米,鼻長5.33米,眼長3.3米,肩寬24米,手的中指長8.3米,腳背寬9米,長11米,僅腳上就可坐一百多人。

隨着大佛的建成,樂山城東三江匯流處沉船的慘劇的確減少了。如果一定要說是佛祖的保佑,恐怕一般人難以信服。而科學原因是,建大佛時開鑿出來的山石被有意識地填入險灘,改善了通航條件;同時,大佛偉岸的身影也給船夫以心理安慰,起到了穩定情緒的作用。如果海通法師泉下有知,也當含笑瞑目。

樂山大佛比號稱世界最大的阿富汗帕米昂大佛高出18米,迄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佛。樂山大佛背靠凌雲山,腳踏三江水,歷經1200多年,如今看上去依然雄偉壯麗,浩氣沖天。

看完樂山大佛後,陳肇炎十分感慨地說:

「真所謂'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我多次到過這裡來遊玩,你們看,這大佛是彌勒造佛像。」鄭長均說。

「我看它,比例勻稱,設計巧妙。大佛顯得體態端莊,雍容自若。」徐光學說,「在沒有科學儀器的古代,他們是用什麼方法來做這樣大佛的呢?」

「中國的古人太聰明了。」陳肇炎讚嘆道。

「我看到了這尊大佛,就想起了經常在佛堂里看到的兩幅楹聯,」徐光學說,「一幅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另一幅上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這麼大的佛,天下什麼事還容不下呢?」

徐光學的這一句話引得大家都樂了起來。

這尊大佛雖經千年風霜,卻安然靜坐三江之畔,靜觀人間的滄海桑田。遊人徘徊大佛肩頭或腳上,顯得多麼渺小。觀看大佛,一個被塵心迷亂之人,可能會生出一種定律,一種菩提心來。

他們高高地站在凌雲山巔舉目遠眺,峨嵋秀色,歷歷在目,再加上有凌雲寺和樂山大佛,一千多年來凌雲勝景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讚。徐光學等同學校友在大佛周圍參觀,凌雲山一帶還有東坡樓、競秀亭等亭台樓閣,徐光學與同學校友一邊遊覽,一邊拍照留念


看完樂山大佛,徐光學等人坐着鄭長鈞的車又到樂山市里兜了一圈,直到下午兩點鐘才在一家小飯館用中餐。吃過中飯,他們返回成都火車站,乘晚上重慶的火車。

70年代中期,徐光學在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大學」)生活過四年,對成都及其周邊都比較熟。這次,時隔三十年,再回母校,他的確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在往返樂山的過程中,雖然感到有點累,但心情卻是非常舒暢的。[1]

作者簡介

徐峰,真名徐光學,詩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魯谼山人,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有23年軍旅生涯,曾榮立三等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