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乎讀hū ㄏㄨˉ。形聲字。《說文解字》:"語之餘也。從兮,象聲上越揚之形也。"。象聲上越揚之形為其範式。

本義:用於加強語氣。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乎

拼音; hū

部首; 丿

倉頡; HFD

鄭碼; MUA

總筆畫; 5

筆順編號; 34312

四角號碼; 20409

注音; ㄏㄨ

五筆; TUHK

結構; 單一結構

造字法; 指事

詞性; 動詞、介詞、語氣詞

基本字義

乎乎讀hūㄏㄨˉ。象聲上越揚之形為其範式。

本義:用於加強語氣。

1、衍義:語氣助詞。在陳述句末,表示論斷、決斷或終結語氣。相當於"呢"。如:《道德經》:"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乎。"。

2、衍義:表示已然、將然或必然的語氣。相當於"啦"。如:《戰國策·秦策二》:"寡人慾車通三川,以窺周室,則寡人死不朽乎。"。

3、衍義:用在疑問句末,表示多種疑問語氣。相當於"嗎、麼、呢"。如:《孫臏兵法威王問》:"以一擊十,為有道乎?"。《論語》:"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岳陽樓記》:"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4、衍義:用在猜測問句末。表示猜測語氣或商榷語氣。相當於"吧"。如:《論語》:"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觸龍說趙太后》:"日食飲得無衰乎?"。

5、衍義:用在祈使句末。表示祈請語氣。相當於"吧"。如:《戰國策·齊策》:"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

6、衍義:用在感嘆句末。表示感嘆、讚美等。相當於"啊、呀"。如:《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史記·李將軍列傳》:"惜乎,子不遇時。"。《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7、衍義:用在複句的前一分句後,表示提頓或停頓語氣。相當於"呀"。如:《韓非子·顯學》:"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8、衍義:用在稱呼後,表示招呼,相當於"啊、呀"。如:《論語 ·里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9、衍義:用在句中,表示舒緩語氣。如:《昭明文選·序》:"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又如:神乎其神、微乎其微。

10、衍義:用作形容詞、副詞詞尾。相當於"然"。如:《季札觀周樂·季札觀樂》:"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莊子·內篇·養生主》:"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呂氏春秋·本味》:"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又:"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11、衍義:用作後綴,構成動詞、形容詞或副詞。如:在乎、熱乎、近乎、幾乎。

12、衍義:用作介詞,引出補語。相當於"於"。如:《莊子·雜篇·盜跖》:"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韓愈·師說》:"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宋史·岳飛傳》:"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又如:出乎意外、合乎情理、膛乎其後、異乎尋常。

13、衍義:古同"呼"。如:"嗚乎"同"嗚呼"。

音韻參考

[上古音]:魚部喻三母,ha

[廣 韻]:戸吳切,上平11模,hú,遇開一平模匣

[平水韻]:上平七虞

[唐 音]:ho

[國 語]:hū,hú

[粵 語]:fu1fu4wu4

詳細解釋

〈動詞〉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號表示聲音上揚,下面的符號表示舒氣。"乎"是"呼"的本字。當"乎"借作語氣詞、介詞用之後,就另造了一個從"口"的形聲字"呼"。本義:吐氣。

(2) 同本義

(3) "呼"的古字。呼喚;召喚。如:乎號。

(4) 介意,放在心上。如:在乎。

〈語氣詞〉 (1) 表示疑問或反詰

汝識之乎?--蘇軾《石鐘山記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近者大乎。--《列子·湯問》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後漢書·列女傳》

(2)相當於"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可乎。--《列子·湯問》

不聞藏書者乎。--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學有難易乎?

(3) 表示感嘆語氣或呼告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

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左傳》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賢人乎,賢人乎!非質有其內,惡能用之哉?--《史記》

有甚是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天乎。--清· 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語氣。相當於"啊"、"呀"

勉速行乎!無重而罪!--《左傳》

(5) 表示推測語氣

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左傳》

願見之乎。--《三國志·諸葛亮傳》

得無苦貧乎。--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 表示呼喚人的語氣。相當於"啊"、"呀"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論語》

(7) 表示商榷語氣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韓非子》

(8) 表示肯定語氣

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韓非子》

〈介詞〉 (1) 於;在。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屈原《離騷》

今雖死乎此。--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春秋"何以始乎隱?--《公羊·哀十四年》

(2) 於;在。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

楚人生乎 楚,長乎 楚,而 楚言。--《呂覽·用眾》

叫囂乎東西。--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戰國策》

(3) 於;因為;由於;在於。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

不動乎眾人之非譽。--《荀子》

德盪乎名,知出乎爭。--《莊子》

(4) 於;按照;根據。介紹動作、行為遵循的準則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禮記》

(5) 於,對。引進動作產生的對象

吾嘗疑乎是。--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6)表示比較,意為"比"。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勿吾以也。--《論語》

(7)表示被動,引出動作行為的施行者,可譯為"被"。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論語》

〈後綴語〉 (1) 單用或疊用在單音或疊音的形容詞後面。如:許多新事物,確乎到處可見;我心裡熱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動詞或副詞後面,構成新的動詞或副詞。如:他對這點事卻不在乎;幾乎人人都稱讚他

(3) 用在形容詞後面,相當於形容詞詞尾"然",譯為"……的樣子"或不譯

宜乎眾矣。--宋· 周敦頤《愛蓮說》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 劉基《賣柑者言》

昂昂乎廟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通"也"

"乎"與"也"互文通用。由於"也"字讀音和邪耶同,有時把它當作疑問語氣詞的"乎"、耶(邪)用。《國語·周語下》:"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與"也"互文通用。--黃現璠《古書解讀初探》。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丿部】 乎 ·康熙筆畫:5 ·部外筆畫:4

〔古文〕虖《廣韻》戸吳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音湖。《說文》兮語之餘也。從兮,象聲上越揚之形。《徐曰》凡名兮皆上句之餘聲。《廣韻》極也。

又疑辭。《詩·邶風》胡為乎中露。《戰國策》彈鋏歸來乎。

又呼聲。如魯論,參乎,使乎之類。

又荒烏切。與呼同。《詩·大雅》於乎小子。《陸德明·音義》於音烏,乎音呼。《吳越春秋》越王夫人歌曰:徊復翔兮,游飆去復反兮。於乎,今經史於戲,於虖,嗚虖,嗚嘑,於乎相通,皆嘆辭。[1]

參考文獻

  1. , 在線字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