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烏魯木齊河(Urumqi River)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和五家渠市的一條內流河,位於天山山脈北坡中段,發源於天山山脈喀拉烏成山天格爾Ⅱ峰附近烏魯木齊縣的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自南流向北東北,流經英雄橋出山口後,至烏拉泊折向正北,橫穿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沙依巴克區、新市區等,進入五家渠市,最後流入準噶爾盆地南緣米東區的東道海子,全長214公里,流域面積5803平方千米。年徑流量2.37億立方米,是一條冰雪融水、降雨及地下水混合補給的河流[1] 。烏魯木齊河上游又稱大西溝,中游稱和平渠,下游稱老龍河。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工農業生產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沿河建有烏拉泊、紅雁池、八一、猛進水庫,總庫容1.8億立方米。

中文名 烏魯木齊河

外文名 Urumqi River

流域總面積 4684平方公里

年均流量 2.44億立方米

幹流總長 214公里

汛 期 6-9月

目錄

幹流走向

發源於天山山脈喀拉烏成山天格爾Ⅱ峰附近的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自南流向北東北,流經漫長的後峽,出山口後,至青年渠29公里退水閘,為上游,稱為大西溝;從青年渠二十九公里退水閘向北經過烏拉泊,折向正北橫穿烏魯木齊市區,至米東區四十里城的44公里為中游,稱烏魯木齊河(或和平渠);自四十里城流向西北到水源地為下游,稱老龍河,最後流入準噶爾盆地南緣米東區北沙窩的東道海子。

徑流量

烏魯木齊河是一條冰雪融水、降雨及地下水混合補給的河流,其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44億立方米,年最大徑流量為3.44億立方米,年最小徑流量為1.75億立方米,最大最小年徑流量的比值為1.96,6-9月徑流量為1.9億立方米,占年徑流量的79%,而灌溉季節4-5月徑流量僅占年徑流量的9%,其徑流組成大致為,冰川融水占12%,融雪水占37%,降雨占36%,地下水占15%。烏魯木齊河流域內冰川覆蓋率和降水差異,造成了徑流變化的差異性特徵。流域內發育7條冰川,冰川總面積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平均流量0.85立方米每秒,平均徑流深422毫米。中國冰川編目資料所顯示,躍進橋水文站以上流域冰川覆蓋率約為8.9%,英雄橋水文站以上流域冰川覆蓋率略大於4.0%,冰川融水徑流約占總徑流的8%左右。

汛期洪峰

烏魯木齊河洪水按成因可分為冰雪融水型、暴雨型和混合型。洪水主要來自幹流上游山區。當春季氣溫驟升,前山積雪消融而形成春汛,夏秋季一般在小河溝山前沖積扇地帶發生局部地區暴雨,據歷史記載最大暴雨降水量達20毫米,強度在每分鐘降水量20毫米以上,每平方公里降雨平均產流量大於2-4立方米每秒,有可能產生較大洪水,具有很強的破壞力。另一種是混合型洪水,每當3000-5000米高空氣溫上升到零度以上,並持續3-5天,加上較強的暴雨徑流,即可發生大洪水,常造成嚴重災害。

水質

經實驗室證據顯示烏魯木齊河礦化度並不高,含鹽量也均為每升500毫克以下;PH值介於7.0-8.2之間,呈弱鹼性;一般天然水的電導率為每米毫西門子50-500之間,烏魯木齊河電導率介於每米毫西門子250-350-之間,反映水中存在電解質的程度。一般天然水的硬度以Ca離子、Mg離子濃度的總量為測量標準,為每升178-1780毫克之間,烏魯木齊河硬度介於每升145-175毫克之間,二價鈣離子為主,所以烏魯木齊河硬度不高。烏魯木齊河水體中高錳酸鹽指數含量較低,六價鉻基本上都未檢出。說明河流未受到工業類污染的影響。根據上面實驗室數據,以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判定烏魯木齊河總體水質良好,屬2類水域。其中烏拉泊水庫水質良好,屬1類水域,可作為各種用途水源;猛進水庫由於部分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水體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有機污染,只能作為農業灌溉及景觀娛樂用水。

流域界限

烏魯木齊河流域位於天山北坡中段、準噶爾盆地南緣,介於東經86°45′至87°56′和北緯43°00′至44°07′之間。流域南起烏魯木齊河上游天山山脈依連哈比尕山分水嶺,北至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東道海子,西接頭屯河流域,東到烏拉泊和柴窩堡窪地之間的分水嶺,大致由南至北各支流泉溝匯入後流到東道海子。

流域地形

流域地形分山區、盆地、平原和丘陵。南北高差達4000米,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地帶變化顯著。流域內有「天然固體水庫」之稱的天山冰川和永久性積雪,面積可達164平方公里,固定儲量達73.9億立方米。

流域氣候

流域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屬中溫帶大陸性干早氣候,溫差大、降水量少,冬季漫長,氣溫年差較大,日變化十分劇烈。流域內地溫的年、日變化輻度比氣溫大,南部海拔高度2000米以上的山區年平均氣溫2℃,北部平原年均氣溫5-7℃,地溫垂直變化隨土壤的深度而變化,土層越深越穩定,形成冬暖、夏涼的特點。流域內年均降水量70-500毫米,中高山可達500毫米,烏魯木齊、米東約250毫米,北部沙漠100毫米。連續最大四個月降水量山區占年雨量65-88%,在5-9月,平原區占50%左右,在4-7月。蒸發量地區差異大烏魯木齊市及其以北平原地區蒸發量在2200毫米左右,南山地區年均蒸發量953毫米、年際蒸發量變差為596-892毫米。

水系特點

烏魯木齊河由烏魯木齊河水系和東山水系組成,烏魯木齊河水系包括發源於南山的烏魯木齊河及水西溝等10條支流,東山水系包括源於東山的水磨溝、蘆草溝、鐵廠溝、白楊溝等15條小河和山泉[2] 。流域內較大的河流有烏魯木齊河、板房溝、小東溝、水磨溝、鐵廠溝。均為內陸河流並發源于山區。山區地勢高寒,降水量多是徑流形成區,在出山口徑流量達到最大,中下游是徑流散失區,河川徑流量隨集水面積的增加而減少,最終消失在戈壁沙漠中。

水利設施

烏魯木齊河流域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利水電建設中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工程效益發揮較好的地區。上游建有青年渠、大西溝渠首、大西溝水庫;中游攔河築壩修建了烏拉泊水庫和利用天然窪地蓄水的紅雁池水庫;下游平原地區修建了猛進水庫、八一水庫兩座反調節水庫。截止2010年,全流域建成4座中型、15座小型水庫,7座永久性引水工程;干、支、斗、農四級渠道6000公里(其中總乾渠127公里,干、支、斗渠2162公里)斗渠以上各種渠道建築物4127座;流域內建有自來水廠12座,城市供配水管網長約650公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