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蘇里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蘇里雜

中文學名:烏蘇里雜

拉丁學名:Phyllanthus clarkei Hook. f.

界:植物界

烏蘇里雜是屬於犬科的一種動物。產於大興安嶺、長白山、三江平原、南北平原等地。體形似狐,但較肥胖、短粗,尾短,四肢亦短小。被毛長而蓬鬆,底絨豐厚。成年公貉體重5.5~8.0kg,體長58~67cm,體高28~38cm;成年母貉體重5.3~7.5kg,體長57~65cm,體高25~35cm。烏蘇里貉是皮毛動物養殖品種里最容易飼養的品種。

目錄

品種

體形外貌

烏蘇里貉的標準

棲息環境與洞穴

群居性

活動行為

冬眠和半冬眠

食性

換毛時期

壽命與繁殖特點

主要天敵

生理常數 [1]

品種

人們俗稱貉為狸、土狗子、毛狗子等。貉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食肉目、犬科、貉屬的雜食性毛皮動物,原產地在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烏蘇里貉是東北亞地區特有線毛尖爪型野生毛皮動物。據《中國動物志》(1987)

我國貉可分為3個亞種,即指名亞種、東北亞種和西南亞種:

①指名亞種:產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體長50~53cm,被毛短,底絨呈棕黃色,針毛的黑色毛尖較少,背部黑色縱紋亦不明顯。

②東北亞種: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體長56~90cm,毛長絨厚,黑色背紋明顯,底絨青灰或淺黃色。

③西南亞種:產於雲南、貴州、四川等省,體形顯著小於東北亞種,與指名亞種接近。底絨空疏,呈烏灰色,針毛多為黑灰色毛尖,很短。

另據衣川義雄(1941)報道,我國貉有7個亞種:

①烏蘇里貉:產於大興安嶺、長白山、三江平原、南北平原等地;

②朝鮮貉: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的南部地區;

③阿穆爾貉:產於中俄邊境地帶;

④江西貉:產於江西及其周邊各省;

⑤閩越貉:產於江蘇、浙江、福建、湖南、四川、陝西、安徽、江西等省;

⑥湖北貉:產於湖北、四川等省;

⑦雲南貉:產於雲南及其周邊各省。

我國人工飼養、經濟價值較高的是東北亞種,也就是以烏蘇里貉為主,還有朝鮮貉和阿穆爾貉

體形外貌

體形似狐,但較肥胖、短粗,尾短,四肢亦短小。被毛長而蓬鬆,底絨豐厚。趾行性,以趾着地。前後肢均有發達的足墊。爪短粗,不能伸縮。被毛通常為青灰色或青黃色,吻短尖,面頰橫生談色長毛,由眼周至下頜生有黑褐色被毛,呈明顯的「八」字形,並經喉部、前胸連至前肢。沿背脊中央的針毛多具黑色毛尖,程度不同地形成一條界線不清的黑色縱紋,向後延伸至尾背面,越靠近尾末端縱級越深。背部毛色較深,呈青灰色;近腹部體側被毛呈灰黃色或棕黃色;腹部毛色最淺,呈灰白或黃白色;四肢毛色較深,呈黑色或黑褐色。

成年公貉體重5.5~8.0kg,體長58~67cm,體高28~38cm;成年母貉體重5.3~7.5kg,體長57~65cm,體高25~35cm。

烏蘇里貉的標準

毛絨品質

針毛黑色、稠密,分布均勻,平齊,無白針毛,毛長8~9cm;絨毛青灰色、稠密,平齊而分布均勻,長度5~6cm。背腹毛差異小,被毛油亮。

體型

斷乳時體重>1.4kg,體長>40cm;5月齡時體重>5.0kg,體長>60cm;成貉(11~12月)體重>6.0kg,體長>65cm。要求體型大,皮膚鬆弛,眼大有神,四肢挺健,身體健壯,無病。

繁殖力

成年公貉交配能力在10次以上,使受配母貉受配率高,胎產仔在10隻以上;成年母貉要求在3月上旬發情,胎產仔成活在8隻以上;當年幼貉應選同窩仔貉在5隻以上,生長發育良好,外生殖器正常,有效乳頭在4對以上的。公母比例為1︰2~3。

烏蘇里貉是皮毛動物養殖品種里最容易飼養的品種,近年來國際市場需求旺盛,養殖效益可觀,如能和白貉雜交飼養可以提高很大的經濟效益,貉子適宜在北緯30度以北的地區飼養。

烏蘇里貉皮近兩年銷量增加,已經成為養殖業的佼佼者。

色型

貉的毛色因種類不同而表現不同,同一亞鐘的毛色其變異範圍很大,即使同一飼養場,飼養管理水平相同的條件下,毛色也不相同,這在很少進行育種工作的各大、小養貉場普遍存在。

(1)烏蘇里貉的色型:頸背部針毛尖,呈黑色,主體部分呈黃白色或略帶橘黃色,底絨呈灰色。兩耳後側及背中央摻雜較多的黑色針毛尖,由頭頂伸延到尾尖,有的形成明顯的黑色縱帶。體側毛色較淺,兩頰橫生淡色長毛,眼睛周圍呈黑色,長毛突出於頭的兩側,構成明顯的「八字」字形黑紋。

(2)其他色型

黑十字型:從頸背開始,沿脊背呈現一條明顯的黑色毛帶,一直延伸到尾部,前肢,兩肩也呈現明顯的黑色毛帶,與脊背黑帶相交,構成鮮明的黑十字。這種毛皮頗受歡迎。

黑八字型:體軀上部覆蓋的黑毛尖,呈現八字型。

黑色型:除下腹部毛呈灰色外,其餘全呈黑色,這種色型極少。

白色型:全身呈白色毛,或稍有微紅色,這種貉是貉的白化型,也有人認為是突變型。

棲息環境與洞穴

貉經常棲居于山野、森林、河川和湖沼附近的荒地草原、灌木叢以及土堤或海岸,有時居住於草堆里。喜穴居,多數利用岩洞、自然洞穴、大木空洞等處,經加工後穴居,或利用獾、狐狸、狼等獸類的棄穴為穴,也有個別貉自行挖洞營窩。

貉不喜歡潮濕的低洼地,選穴地點需要乾燥,並具備繁茂的植被條件,以供隱蔽和提供豐富的食料來源。為了引水方便,貉多選擇有水的棲息地,如河、沼、小溪附近。

貉沒有固定的洞穴棲息,一年中,於不同季節,選擇不同類型的洞穴棲息。繁殖期選用淺穴產子哺乳;夏季天氣熱,則利用岩洞或涼爽的洞穴棲息;在嚴寒的冬季,便選擇保溫性能好的深洞居住。在同季節也不固定棲息地,而是根據食料條件、氣候變化以及哺育子幼獸和安全的需要,經常變換棲息場所。

群居性

貉同種間很少爭鬥,通常1公1母成雙穴居,但也有一公多母和一母多公的同洞穴居。產子後,雙親同子獸一起穴居到入冬以前,待幼貉尋到新洞穴時,幼貉離開雙親。

活動行為

貉的活動範圍很廣,常在半徑6公里的範圍內進行活動。夜行性強,白天多在洞穴中睡眠,或到附近隱蔽處休息,傍晚和拂曉出來覓食和活動。家養貉局限於較窄的範圍內,活動不靈便,行走不快,多以直線行走,每晝夜達3公里至4公里。

冬眠和半冬眠

貉在秋季食科豐足的條件下,營養豐富,皮下積蓄大量脂肪。進入嚴冬季節,由於食科缺乏,氣候惡劣,貉活動減少,吃食很少,新陳代謝緩慢,以消耗體內脂肪維持生命,呈現出昏睡狀態的非持續性冬眠,稱為冬眠或半冬眠。冬眠維持期從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如氣候偏低,也可延續到3月初。

食性

貉食性雜,野生狀態下,以鼠類、魚類、蚪類、蛙類、鳥、蛇、蝦、蟹等,以及昆蟲類,如甲蟲、金龜子、蝗蟲、蜜蜂、蛾、鱗翅目的幼蟲等為食。也食作物的子實、根、莖、葉和野果、野菜、瓜皮等。尤其喜食山葡萄,有的還食狐吃剩的兔的屍體,還到村邊、道邊食人和蓄禽的糞便。

換毛時期

貉每年換毛1次,2月份開始逐漸脫換底絨,8月份長出毛絨,11月中旬冬毛生長終止,是貉成熟的最佳時期。

幼貉從40日齡以後開始,脫掉淺黑色的胎毛,3-4月齡時長出黃褐色冬毛,11月份毛被成熟度與成年貉相近。

壽命與繁殖特點

養貉的目的,是通過對良種貉群的培育,提高母貉的受胎率和產仔率,減少空懷的比例,以實現全群母貉都能全配種、全受胎、全產仔,從而增加母貉產仔量,達到快速擴大群體。要想實現這一目的,這就要求飼養管理人員要掌握烏蘇里貉的繁殖規律,全面了解其生理特點,採用「優選法」對當年準備留種的幼貉進行重點培育,組建以經產母貉為主體的高產種貉群讓具有良種優勢的母貉充分發揮出高產的繁殖力,採用以優配優的配種方法,把公、母貉共同的優良基因傳給後代,以提高後代毛皮質量,使養貉者獲得優質商品貉皮,從而達到良種產量高,高產出高效的繁殖態勢。

貉的壽命8-16年,繁殖年齡7-10年,繁殖最佳年齡3-5年。貉是季節性繁殖動物,春季發情配種,個別貉可在1月和4月份發情配種,懷孕期60天左右,胎平均6-10頭,哺乳期50-55天。

主要天敵

貉的主要天敵是狼、猞猁等猛獸,凡有狼出沒的地方,貉的數量明顯減少,特別在早春,貉的減少尤為突出。貉、獾生境相似,彼此相睦,冬季貉、獾同居,很少發生爭鬥現象。

生理常數

貉的體溫38.1℃~40.2℃,脈搏70-146次/每分鐘,呼吸23-43次/每分鐘,紅細胞584萬個/立方毫米,白細胞12.052萬個/立方毫米。

參考資料

  1. 烏蘇里雜,植物智,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