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梅養生保健作用與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梅養生保健作用與方法

【養生保健作用】

烏梅味酸、澀,性平,入肝經、脾經、肺經、大腸經,斂肺,澀腸,生津,安蛔,止瀉,止血,殺菌對血痢有特效。

烏梅對大腸埃希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霍亂弧菌、結核桿菌及各類真菌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還能使膽囊收縮,促進膽汁分泌;抗蛋白過敏,對免疫力有加強作用。

《朱豕集驗方》用烏梅杏仁阿膠一服散,治肺虛久咳痰少或乾咳無痰

烏梅配麥冬、石斛、沙參、玉竹、天花粉,治療消渴、煩熱;配黃連、黃柏、乾薑、花椒,治療腸道蛔蟲引起的腹痛、蛔厥、嘔吐,糖尿病、尿崩症、甲狀腺功能亢進出現的口渴者,用六味地黃丸湯加烏梅、五味子及少量肉桂常有效。

【養生配方推薦】

(1)烏梅18克,香附12克。水煎服。治細菌性痢疾神效。

(2)烏梅治膽結石、膽囊炎、膽道蛔蟲,常配虎杖、茵陳、金錢草各30克,也有效。

(3)烏梅18克,香附12克。文火煎煮濃縮,分2次服。治療細菌性痢疾。

【保健注意】

(1)實邪的痢、表邪未解、外感咳嗽、瀉痢未久等忌用,以免產生斂邪作用。

(2)常用量6~12克,止瀉止血可炒炭用。 [1]

【功效作用】

1、陶弘景記載:烏梅治傷寒煩熱,水漬飲汁。

2、《本草新編》記載:鳥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

3、烏梅治黴菌性陰道炎:烏梅外洗,治療黴菌性陰道炎療效顯著。方用烏梅50g、白鮮皮15g、貫眾30g,根據臨床辨證,還可在上方中加入龍膽瀉肝湯。每劑藥煎2次,每次取汁200mk,每日洗2次,先熏後洗,再以帶尾棉球浸藥液(藥液煎好後可先取出少許另存,以備浸棉球塞入用)後塞入陰道,6小時後取出棉球,每日1次。如能配合口服藥,效果更好。烏梅口服劑量為10g~15g。

4、烏梅治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重用烏梅(一般不少於30g)對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有一定療效。方用烏梅30g、黃連3g、黃柏9g、細辛3g、花椒6g、乾薑6g、桂枝6g、黨參10g、當歸10g、附子6g、白朮20g、枸杞子10g、白花蛇舌草30g,每日1劑,分3次服,一般7日可見效。

5、《劉涓子鬼遺方》記載:烏梅治療一切瘡肉出:烏梅燒為灰 杵末敷上 惡肉立盡。

6、烏梅治慢性腎炎:烏梅有助腎小管上皮再生,增強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可改善腎臟血液循環,促進腎臟功能恢復,對慢性腎炎引起的血尿、蛋白尿有效。方用烏梅炭、蟬蛻各6g,辨證加入其他中藥,如玉屏風散合六味地黃湯等,每日1劑,水煎服。

7、《別錄》記載:烏梅止下痢,好唾口乾。利筋脈,去痹。

8、《綱目》記載:烏梅斂肺澀腸,治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

9、《太平聖惠方》記載:烏梅治療小兒頭瘡 積年不差:烏梅肉 燒灰細研 以生油調塗之。

10、《日華子本草》記載:烏梅除勞,治骨蒸,去煩悶,澀腸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膚麻痹,去黑點,令人得睡。又入建茶、乾薑為丸,止休息痢。

11、《綱目》記載:烏梅、白梅所主諸病,皆取其酸收之義。惟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及蟲NI方中用者,取蟲得酸即止之義,稍有不同耳。《醫說》載曾魯公痢血百餘日,國醫不能療,陳應之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合臘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莊肅公亦痢血,應之用烏梅、胡黃連、灶下土等分為末,茶調服亦效。蓋血得酸即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故也。

12、《本草求真》記載:烏梅酸澀而溫,似有類於木瓜,但此入肺則收,入腸則澀,入筋與骨則軟,入蟲則伏,入於死肌、惡肉、惡痣則除,刺入肉中則拔,故於久瀉久痢,氣逆煩滿,反胃骨蒸,無不因其收澀之性,而使下脫上逆皆治。且於癰毒可敷,中風牙關緊閉可開,蛔蟲上攻眩仆可治,口渴可止,寧不為酸澀收斂之一驗乎。不似木瓜功專疏泄脾胃筋骨濕熱,收斂脾肺耗散之元,而於他症則不及也。但肝喜散惡收,久服酸味亦伐生氣,且於諸症初起切忌。

13、《本草綱目》記載:烏梅治療尿血:烏梅燒存性 研末 醋糊丸 梧子大.每服四十丸 酒下。

14、烏梅治皮膚瘙癢:烏梅能潤膚止癢、抗過敏,對血虛風燥所致的皮膚瘙癢、癮疹、頑癬等有很好的止癢作用。方用烏梅6g、生地黃30g、當歸12g、赤芍10g、蟬蛻6g、益母草15g、川芎5g、白鮮皮15g、徐長卿15g,水煎服,每日1劑,10劑為1療程。

15、烏梅治糖尿病血糖不降:烏梅、五味子、炙僵蠶各等分研末為丸,每次服4g,每日服3次,用藥1~3周後「三多」症狀可改善,血糖、尿糖可顯著下降。

16、盂詵:大便不通,氣奔欲死,以烏梅十顆,置湯中,須臾挼去核,杵為丸如棗大,納下部,少時即通。擘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亂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瘧方多用之。

17、《本草求原》記載:烏梅治溲血、下血、諸血證,自汗,口燥咽干。

17、烏梅治足跟痛:烏梅煎湯加食醋,生鐵熱煅治療足跟痛取得良好止痛效果。方法:烏梅200g加水2000mk水煎40分鐘,過濾去渣,加食醋200mk,用生鐵塊(300g左右)燒紅放入藥液,2分鐘後取出。待藥液溫度適中,浸泡腳跟,每晚1次,每次1小時。一般7天可見效。

19、烏梅治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單用烏梅或在辨證組方中加入烏梅,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常獲良效。方用炒烏梅30g、人參6g、茯苓15g、木瓜10g、赤石脂10g、禹余良10g,水煎服,每日1劑。一般2~3劑可顯效。

20、《本經》記載:烏梅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

21、《用藥心法》記載:烏梅收肺氣。

22、《本草圖經》記載:烏梅主傷寒煩熱及霍亂燥渴,虛勞瘦贏,產婦氣痢等方中多用之。

23、《本草拾遺》記載:烏梅去痰,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熱痢,止吐逆。

24、烏梅治尖銳濕疣:用烏梅洗劑治療尖銳濕疣收效明顯。方用烏梅15g、馬齒莧60g、蜂房15g、生薏苡仁30g、紫草20g、生黃芪15g、枯礬10g,水煎外洗,1~2周可見效。

25、王好古記載:烏梅能收肺氣,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26、烏梅治神經衰弱:烏梅有除煩清熱之功效,用於神經衰弱的治療效果顯著。方用烏梅20g、制附子10g、細辛3g、肉桂6g、黃連6g、琥珀6g、黨參15g、乾薑15g、茯苓18g、當歸12g、酸棗仁30g、龍骨20g、牡蠣30g、大棗10枚,水煎服,每日1劑,一般3劑可見效。

27、烏梅治胃酸缺乏:烏梅組方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所致的胃酸缺乏、食欲不振等症有很好的療效。方用烏梅6g、木瓜10g、白芍15g、沙參15g、黃芪20g、太子參12g、莪朮6g、綠萼梅8g、生麥芽15g、丹參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

28、《本草經疏》記載:梅實,即今之烏梅也,最酸。《經》曰:熱傷氣,邪客於胸中,則氣上逆而煩滿,心為之不安。烏梅味酸,能斂浮熱,能吸氣歸元,故主下氣,除熱煩滿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腸虛脫也;好唾口乾者,虛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斂虛火,化津液,固腸脫,所以主之也。其主肢體痛,偏枯不仁者,蓋因濕氣浸於經絡,則筋脈弛縱,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養筋,肝得所養,則骨正筋柔,機關通利而前證除矣。

【食用方法】

烏梅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調敷。

1烏梅桂圓飲

配方:烏梅15克,當歸10克,山藥10克,酸棗仁10克,桂圓肉10克,白糖20克。

製法:將烏梅、當歸、山藥、酸棗仁四味加水400毫升,煮沸後改文火煮20分鐘,濾去藥渣,加入桂圓肉、白糖稍煮即成。

用法:每天1劑,分2~3次飲服用。

功效:益氣養血,安神定眩。

2薑茶烏梅飲

材料:生薑10克 烏梅肉30克 綠茶6克 紅糖適量

製法:將綠茶、生薑、烏梅肉切碎共放保溫杯中,以沸水沖泡,蓋嚴溫浸半小時,再入紅糖。

用法:趁熱頓服,每日3次。

功效:清熱生津,止痢消食,溫中。適用於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

來源:《世醫得效方》

3烏梅紅糖飲

材料:烏梅15克,紅糖;30克。

做法:將烏梅、紅糖一起入煲,加水l碗半,煎剩至大半碗,去渣溫服。

功效:具有補血止血,美膚悅顏功效。適用於少女月經過多或功能性子宮出血。

4人參烏梅湯

組成:人參; 蓮子(炒); 炙甘草; 烏梅; 木瓜; 山藥 (原著無用量)。

用法:水煎服。

功效:酸甘化陰,健脾止痢。

主治:久痢傷陰,口渴舌干,微熱微咳者。

加減:若陰液虧甚,脾胃不虛者,去山藥、蓮子,加生地 麥冬。

來源:《溫病條辨》卷三。

5秦皮烏梅湯

材料:秦皮12克、烏梅30克

製法:將上2味加適量水煎煮,去渣取汁,臨服用時加白糖適量。

食法: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每日1劑,連服5日。

功效:清熱利濕殺蟲,主治滴蟲性陰道炎,症見帶下黃臭,陰癢。

【用藥禁忌】

1、有實邪者忌服,胃酸過多者慎服烏梅。

2、《日華子本草》記載:烏梅多啖傷骨,蝕脾胃,令人發熱。

3、《本草經疏》記載:不宜多食,齒痛及病當發散者咸忌烏梅。

6、《藥品化義》記載:咳嗽初起,氣實喘促,胸脯痞悶,恐酸以束邪氣,戒烏梅。

4、《得配本草》記載:瘧痢初起者禁用烏梅。

5、《隨息居飲食譜》記載:烏梅多食損齒,生痰助火,凡痰嗽,疳膨,痞積,脹滿,外感末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婦女經期,產前產後,痧痘後並忌烏梅。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