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烏塌菜核菌病

烏塌菜核菌病

烏塌菜菌核病
原圖鏈接

烏塌菜菌核病病株,是一種針對烏塌菜發作的真菌型病害。該病害在生育期各階段均可發病,最終會導致植株枯死。為害的真菌核盤菌和小核盤菌,屬於子囊菌亞門。該病害可以通過田間管理或藥劑噴灑等方式防治。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烏塌菜菌核病

別 名:菌核性軟腐病中文名核盤菌和小核盤菌

 
烏塌菜菌核病
原圖鏈接

拉丁學名:S.minor Jagger稱小核盤菌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主要危害作物:十字花科植物

主要為害部位:全株

症狀

在生育期各階段均可發病,生產上以生長後期和採種株上發生較多,苗期染病多在近地面處形成黃褐色水浸狀病變,後致病部濕腐,長滿白色棉絮狀菌絲,形成葉腐,或莖腐致幼苗腐爛或枯死,病部現黑色鼠糞狀菌核。

病原特徵

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ert)de Bary)和小核盤菌(S.Minor Jagger),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絲無色、纖細、具隔。菌核長圓至不規則形,成熟後為黑色,形狀及大小與着生部位有關,菌核萌發產生1~50個子囊盤,一般4~5個。子囊盤初為杯狀,直徑2~8毫米,大的可達14毫米,淡黃褐色,盤下具柄,柄長受菌核埋在土層中深度影響,短的僅幾毫米,長的可達70毫米。子囊排列在子囊盤表面,棍棒狀,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無色,單胞,大小8.7~13.6×4.9~8.1微米。S.Minor菌核很小,似菜籽狀,大小0.5~1毫米,子囊盤直徑0.5~2毫米,子囊圓筒形,大小125~135×8~11微米,子囊孢子橢圓形,大小12~16×6~8微米。

病因

主要靠菌核留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夏或越冬。南方菜區,菌核多在2~4月及10~12月萌發,北方菜區多在冬春季萌發。當月均溫5~18℃時,土壤中的菌核一部分開始萌發侵染烏塌菜幼苗,致苗期發病,經8~15天子囊盤上又散發出大量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子囊孢子萌發從花瓣侵入,帶病花瓣落到健康葉片或莖杆上以後,引致莖杆和葉片發病,且通過枝葉傳染到鄰近植株上,形成發病中心,繼續擴展。[1]

傳播途徑

主要靠菌核留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夏或越冬。南方菜區,菌核多在2~4月及10~12月萌發,北方菜區多在冬春季萌發。當月均溫5~18℃時,土壤中的菌核一部分開始萌發侵染烏塌菜幼苗,致苗期發病,經8~15天子囊盤上又散發出大量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子囊孢子萌發從花瓣侵入,帶病花瓣落到健康葉片或莖杆上以後,引致莖杆和葉片發病,且通過枝葉傳染到鄰近植株上,形成發病中心,繼續擴展。

發病條件

該病屬子囊孢子氣傳病害類型。其特點是氣傳的子囊孢子致病力強,從寄主的花、衰老的葉或傷口侵入,以病健組織接觸構成再侵染。菌核萌發、子囊盤形成適溫15℃,子囊孢子侵入、菌絲生長適溫為20℃,本病屬低溫高濕型病害,生產上氣溫低、相對濕度高於80%的條件下或陰雨連綿、偏施氮肥、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栽植過密發病重。在白菜類蔬菜生產上發現芥菜型和甘藍型油菜較抗病,而白菜型油菜易感病。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①種植烏塌菜的地塊要與水稻、大麥、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②菜畦寬不要大於2米,畦面做成龜背形,畦溝、圍溝深應大於30厘米以上,開花前及時清溝,做到雨後能及時排灌,確保田間不積水,防止濕氣滯留。③選用抗病品種。   

藥劑方法:①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2%~0.5%的50%速克靈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拌種。②在發病前或發病始期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2]

相關視頻

烏塌菜最耐寒,秋冬種菜別落下它

蔬菜中的 維他命,小諸葛跟大家分享一下烏塌菜的種植方法 !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