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義縣宜州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覓知網 的圖片

義縣宜州小學位於義縣迎賓路路南、東二街路西、朱瑞路路北,實施小學義務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發展。小學學歷教育。

校園資訊

鑼鼓齊鳴 綻放新篇章——義縣宜州小學社火鑼鼓團閃耀登場

熱情奏響,學生成為舞台上的鑼鼓表演之星

「咚、咚、咚、咚……」鑼鼓聲猶如激昂的心跳,迴蕩在操場上空。

錦州市義縣宜州小學的「社火鑼鼓」校本課程已經開設三年了。每到節假日,孩子們都會穿上色彩斑斕的節日服裝,手捧鑼鼓,在老師的指導下敲出優美的旋律,成為學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社火鑼鼓表演不僅是鑼鼓的演奏,還加入了舞蹈元素,將鑼鼓中的悠揚和豪放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團隊中,孩子們感受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並且學會了與他人相互支持、互相鼓勵。

「參與社火鑼鼓表演讓我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自豪感。通過表演,能夠展示自己的才華,同時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六年二班的韓熙倫表示,他在第一次接觸社火鑼鼓時就被其四溢的節奏吸引,並且感受到了它獨特的魅力。學習鑼鼓確實存在一些困難,比如需要掌握複雜的節奏和手法。起初,他常常不知道如何控制力度和節奏,但是他從未放棄。他堅持每天練習,並聽取老師的指導,還積極參加各種比賽和交流活動,這些經歷幫助他不斷提高。和許多孩子一樣,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和堅持,他逐漸成為了舞台上的鑼鼓表演之星。

穿越時光,課堂變身傳統文化的探險樂園

據了解,義縣社火是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傳承歷史。在這樣一個漸漸淡漠的傳統文化背景下,宜州小學將傳統文化[1]引入校園,藉助社火鑼鼓課為孩子們打開了接觸傳統文化的大門。

副校長何爽表示:「社火鑼鼓課程已經成為了義縣宜州小學的校本課程,我們會一直努力,讓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小小鼓手,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成長。除此之外,我們還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常規的教育課程中。例如,語文、美術等科目都會適度地引入社火元素。」

「同學們,今天我鼓勵你們通過寫作、討論、演講等方式,來表達對社火的理解和感受。你們可以撰寫關於社火的文章、詩歌,激發你們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在語文課堂傳統文化單元學習的過程中,隨着老師的鼓勵,學生們開始沸騰起來。有些學生迫不及待地拿起筆,在紙上塗鴉,他們忘我地描繪着色彩斑斕的社火場景,其中包括舞龍舞獅、踩高蹺等惟妙惟肖的形象。

在美術課堂上,孩子們紛紛拿起畫筆和顏料,繪製自己心目中的社火臉譜,老師詳細講解了每個顏色的含義和人物形象的特點,例如紅色代表忠誠、熱情和喜慶,黑色代表神秘、勇敢和威嚴等等。不僅如此,還有一些學生動手製作社火主題的手工製品。他們用色彩鮮艷的彩泥、紙盒、紙片,剪出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再利用小棍子等工具將它們穿插成一幅幅美麗的社火圖案。整個教室因為這些手工製品而變得生動起來,仿佛來到了一個社火的世界。

激盪未來,傳承故土的獨特魅力

在孩子們不斷努力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他們的表演水平也逐漸提高。每次的演出都能夠讓觀眾沉浸在一個洋溢着喜慶氣氛的社火鑼鼓世界中。

2023年歲末,學校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文藝匯演,各個班級都派出代表隊參加。社火鑼鼓團作為宜州小學最具特色的表演團隊,當然也是主角之一。

會場上,一陣燈光閃爍,整個會場頓時變得明亮起來。孩子們披着華麗的服裝,手持紅彤彤的鑼鼓,邁着整齊有力的步伐,擺開了架勢。他們開始奏響了一曲明快歡暢的旋律,會場瞬間沉浸在充滿喜悅的節奏中。

觀眾席上,二年級的王曉石正與她的奶奶一同欣賞着演出。王曉石好奇地問道:「奶奶,你以前也參加過社火鑼鼓團嗎?」奶奶輕拍着王曉石的肩膀說道:「是啊,我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是社火鑼鼓隊的成員呢。」

王曉石驚訝地看着奶奶,他無法想象奶奶居然也是社火鑼鼓團的一員。他好奇地追問:「奶奶,你覺得我們同學表演得怎麼樣?會不會比你們那個時候更厲害呢?」奶奶溫和地笑着說:「孩子,在我那個年代,社火鑼鼓團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一群老百姓,手握銅鈸、擊打銅鑼,走遍村莊的大街小巷,用最簡單的樂器演奏出奔放歡快的旋律。而如今的你們,就像一顆顆蓬勃向上的種子,有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去發展自己的才藝,不斷進步和創新,給觀眾們帶來着更加精彩絕倫的演出。」聆聽着奶奶的話,王曉石暗下決心,要將這份熱情和努力傳承下去。

演出結束後,觀眾們紛紛起立鼓掌,為孩子們的出色表演喝彩。社火鑼鼓團隊員們相互擁抱,他們感受着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知道這只是一個新的起點。未來,他們將繼續努力,用音樂和熱情將宜州小學的社火鑼鼓團推向更高的榮耀。

記者手記:近日,我有幸參觀了位於義縣的宜州小學,被這裡對傳統文化的積極推廣所震撼。通過宜州小學的努力,學生們的傳統文化素養得到了極大提升。他們不僅在社火鑼鼓表演中展現了優異的技藝,更明白了社火背後的深意與價值。只有助力學生傳承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真正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2]的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