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主必要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主必要來/瑪能那他,外文名:Maranatha,基督教聖經術語。

世界上共有一千八百多種語言的聖經譯本[1],幾乎所有民族的語言,甚至地區方言都已包羅。其中二百八十多種是全本的新舊約[2],五百九十多種只有新約部分,九百二十多種是單行本或選輯本。

簡介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六章22節所用的一個亞蘭文用語,意思是「主必要來」或「主已來臨」。

語言學上的問題

「主必要來」(參「阿們」和「阿爸」)這用語差不多可以肯定是源自早期猶太基督徒的崇拜聚會。猶太基督徒的母語是亞蘭話,而保羅寫作是用希臘文,在這經文中他把這亞蘭語音譯出來,這過程往往會造成一些混淆;加上古文中字與字之間並沒有間隔,是連起來的,「主必要來」原文是兩個字,故此,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去分析這詞。

多半學者同意第一個字是「馬拉」(「maran」或「marana」),意思是「主」,更可能是「我們的主」;而第二個字是一個亞蘭文動詞「來」,這動詞的語態可以是一個禱告(命令式「tha」或「etha」,即「來!」),又可以是一個聲明(完成式「atha」,即「已經來臨」),因此,這詞可以有5種不同的解釋。若這是一個禱告,則表示保羅正在祈求耶穌的靈與信徒同在;或是指聖餐,或是指耶穌再來。若這是一個聲明,則可能是指基督「道成肉身」,可以譯作「我主臨在」,或是在聖餐中,或是更廣泛地指耶穌在馬太福音十八章20節的應許。此外還可譯作「我主正來」(所謂「預言性完成式」,但一些知名的亞蘭文學者堅持這解釋是不可能的)。

這詞用作聲明,可以在一個敘利亞文(亞蘭文的一種)的譯本中找到支持。該譯本在加拉太書中,把這動詞譯作完成式;而且,早期教父一般都作這樣的理解。然而,今日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這解釋與上下文不符。把它看作一個禱告,反而可以與其他經文相連(腓四5下;彼前四7上;特別是啟二十二20下,這節也可譯作「主必要來」)。

神學上的重要性

保羅看耶穌為主

上一代有些學者堅持保羅用「主」一詞來稱呼耶穌是借用了當時希臘宗教的術語。然而,保羅沿用「主必要來」這亞蘭語,足以證明巴勒斯坦最早期的猶太基督徒也是認基督為「主」的。

咒詛與「主必要來」

由於「主必要來」一語緊接着保羅的咒詛(林前十六22),因此許多人視這亞蘭文用語是咒詛的一部分。有些學者認為這樣把「主必要來」與那咒詛相連起來是頗有可能的,因為祈求主來審判加強了咒詛的嚴肅性與真實性。在七世紀一個教會大公會議中,竟也用這詞句咒詛異己說:「讓他在主再來時受咒詛。」

聖餐

另一些學者不否定「主必要來」與咒詛的關係,但卻強調它在聖餐中的地位。雖然哥林多前書十六章沒有清楚說明這詞句與聖餐的關係,但他在討論聖餐禮時,卻曾把審判與基督再來相提並論(林前十一26、27)。此外,在二世紀一份基督教文獻──《十二使徒遺訓》──之中,聖餐禱文的結語是:「和散那歸於大衛的神!人若聖潔,就讓他來;人若不潔,就讓他悔改。主必要來,阿們。」(十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