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丹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丹劇

中文名稱;丹劇

流行於;江蘇丹陽

本質;傳統戲曲

屬性;劇種

初名;"啷噹劇"

發展;1959年改現名

丹劇,地方戲曲劇種,是流行於江蘇丹陽一帶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是在曲藝"啷噹"基礎上,吸收當地民歌、小調和號子,增加了伴奏樂器,並在其他戲曲劇種影響下,於1958年發展為戲曲。初名"啷噹劇",1959年改現名。由有近300年歷史的丹陽"啷噹調"演變出來的"丹劇",上世紀60-80年代曾在戲曲舞台上紅火一時。

形成過程

丹劇和周邊地區的地方戲劇種的形成有許多不同之處。其他劇種的產生,都有一個漫長的母體到本體的衍變過程。丹劇則是一九五八年前後,在各行各業大放衛星的高潮中,人為地一蹴而就的。1958年,丹陽水利工程指揮部宣傳隊,以啷[啷噹調]演出文藝節目,受到歡迎。是年11月,丹陽縣文化館舉辦丹陽縣文藝骨幹啷噹訓練班,同時組織人員收集、挖掘、整理丹陽民間音樂及民歌,並以[啷噹調]為基礎,將訓練班學員編排的《張木匠上北京》等四出小戲,按戲曲特點,定譜定調定腔,編成一套唱腔。1959年元旦,四出小戲公演,被群眾稱為"啷噹戲"。是年1月10日,在啷噹訓練班的基礎上成立雲陽劇團。9月正式定名為丹劇,雲陽劇團易名為丹陽縣實驗丹劇團,並赴外地演出。

12月,劇團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礱糠記》,赴南京參加全省匯報演出。此後至1965年,丹劇有了很大發展,創作、移植、改編、整理了一大批劇目;基本唱腔曲調從[中板]、[流水]又進一步發展出[慢板]、[散板]等板式,並解決了男女分腔的難題,積累了唱腔曲牌60多支,行弦曲牌40多支;表演上向兄弟劇種學習,逐步形成了老生、小生、老旦、花旦、小丑五行,但表演並無特定程式,多接近生活,鄉土色彩較濃。這期間,劇團常赴外地巡迴演出,東至無錫、吳縣、上海,南至高淳及安徽的郎溪、廣德、橫劍、宣城,北至儀征、邗江、江都、泰興、靖江、海安、如皋、如東、東台、高郵等地,擴大了丹劇的影響。"文化大革命"中,丹劇團作為"復辟封資修"的"黑樣板"受到批判。劇團被迫解散,部分演職員下放農村。1977年,丹陽縣文工團成立丹劇隊,逐步恢復丹劇劇目。1982年,正式恢復丹陽縣丹劇團建制。至1987年,丹陽縣丹劇團有職工53人;全年演出劇(節)目8台,242場次,觀眾10萬人次,全都在農村演出;全年演出收入5.3萬元。

歷史發展

丹陽民俗--啷噹(丹劇的原身),是丹陽傳統戲曲文化。起初的啷噹藝人是由師傅親口傳授,後發展到以家教形式的啷噹傳習所。出名較早的是麥溪鎮王巷村的王氏啷噹傳習所,創立時間約在清光緒年間,新中國成立後活躍在丹陽城鄉的王氏三姐妹和鮑蓮娣等名藝人都是王氏的傳人。民國時期,大泊、陵口、前艾、珥陵、全州等處都有啷噹傳習所,劉連生辦的前艾傳習所聲譽較好,技藝出眾的趙金花、蒯三庚都出自他的門下。啷噹的鼎盛時期,是在啷噹總傳習所開創前後。民國初年,陳臘榮團結卜班名藝人開始啷噹說唱的整理研究工作。研究機構起初設在三板橋西的養濟院內,後移至姜家園的觀音堂。民國20年(1931年),"丹陽縣啷噹總傳習所"正式掛牌,一時名師雲集,學童倍增,社會聲譽大為提高,縣長親往祝賀。抗戰前夕,該所滿師藝徒有317人。啷噹藝人的足跡遍及丹陽各地和周邊市縣.流行曲目由原來的"大小三十六",增至"七十二記、四十八灘頭",演出場次遠遠超過當時的"六書","評話"和灘簧小戲。

啷噹曲調約形成於19世紀中葉,流行於清光緒年間。19世紀末,丹陽便有"黃秧下田谷進倉,麥場頭裡篤啷噹"的習俗。啷噹曲調以丹陽一帶的牛郎調、佛祈調,油嘴調、梅花調等民歌為基礎,以丹陽方言為依託,曲調樸實優美,地方色彩濃厚。啷噹演唱是以說唱形式出現。"說",除了交待和鋪敘,還有散白和板白之分。散白象話家常,編排入情入理,生動貼切,常用古語和俗話作為結論;板白 則要求上板押韻,形成氣勢,用於說唱的高潮或結尾。道白講究合板與接口,鋪敘夾帶打趣和插科。啷噹說唱,以唱為主。唱是啷噹藝人的基本功,也是評價藝人水平的主要依據。啷噹能否唱紅,靠的是唱者素質和曲子是否精晶。民國以前唱紅的藝人就有10多位,其中多數是唱"灘頭"的,而靠長篇說唱"本頭"唱紅的只有3~4位,同行公認的僅有李寶兒1人。李寶兒號稱李四記,她唱啷噹和一般藝人不同,從不走村串巷,想聽她的唱,都要拿帖子上門去請。她每次說唱,聽客少則幾百,多用上千。

啷噹調以正板為基礎,共有吟板、數板、行板、急板、散板、哭板等10餘種板式。藝人習慣把啷噹分為東、西兩路。東路啷噹分布在城鎮和鐵路沿線,受戲曲的影響,講究板式的運用,吐字注重"噴口",行腔乾脆利 落,好懂易學,流行廣泛。西路啷噹常年演出于山鄉僻壤,受外界影響小,唱腔也以板式命名,行腔卻很少受板式的約束,有時如行雲流水.細膩委婉,有時則鏗鏘豪放,粗狂有力。啷噹流行的曲目,灘頭有白蛇精、懶婆娘、夸新婦,十羞君王、送於入學等22曲;本頭有繡福記、青樓記、牙痕記、紅粉記,芭蕉記,琵琶記、白馬記、殺狗記等14部。這些曲目都是聽眾喜愛、流傳甚廣的精品。

藝術特點

丹劇以丹陽地方方言為唱念用語,以"啷噹"、"雲陽"、"花名"及其一整套板式為基本唱腔,在表演技藝、演出形式上較接近於京劇。由於啷噹男腔高亢簡樸,小生這一行男演員較難勝任,常常選用女小生,因此表演風格上較接近于越劇。丹劇唱腔中,襲用啷噹藝人的唱法和竹鼓伴奏技藝而形成的"老啷噹調",唱腔別具一格,饒有風趣。依據啷噹尾句拖腔發展起來的伴唱和唱腔渾然一體互為增色,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丹劇的語言音調柔和,曲調樸實優美,既有清新的抒情色彩,又有濃郁的地方韻味。在江蘇省、市文化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重視扶持下,經過丹劇四代人的努力,丹劇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有關行家評論,丹劇既有京劇的陽剛之氣,又兼有越劇的陰柔之美。[1]

劇種特點

1、對丹劇語言聲調的研究從未展開。舞台語言不規範而形成的同台不同音調的現象,持續了四十餘年,致使其至 今未能表現出丹陽語言的特色。現今世界上,沒有特色的文藝品種,是很難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的。"既然丹劇舞台語言難以統一,那乾脆用普通話好了,也便於劇種的推廣。"這不僅是設想,而且已付諸行動。我們不能說這是錯的,因為藝術只有優劣之分,而無是非之別。 這其實是一個美學問題。所謂美,就是把各具特色的形象、現象融匯在一個相互共存的時空里,使之不斷競爭,不斷變化,從而在人們思維中形成一個和諧具象的觀念。沒有了差異,就失去了美,失去了美,就失去了某個個體存在的價值。 要研究"丹陽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不說丹陽四門八鄉語音語調的多樣性,單是尋找一個能承擔此重任的人,恐怕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能奉獻出自己一輩子的精力,不計較名利得失,還要有淵博深厚的民族民間語言的學術功底,這種人恐怕不是一年兩年出一個的問題,二十年出一個,就是丹陽文化的大幸了。我如此說,是想說明,這是一項非常不容易做的事情,沒有悲壯的六出祁山的諸葛精神,恐怕到成功之日,他連在叢中笑的份額都攤不上。

2、丹劇音樂的母體是說唱"啷噹"的音樂,由於"啷噹"原先是一些盲人用於糊口的手段,所以,重唱本、輕音樂的現象十分普遍。高度營養不良的母體,給丹劇的音樂遺留下非常大的困難。為了表現大型劇本中的複雜情節與人物關係,勢必要向除它而外的民間音樂求援。"拿來主義"本是江浙一些劇種擴展音樂的重要手段,但丹劇的音樂工作者們卻遇到了較大的尷尬,一些觀眾不買賬了:"那哎-哎-哎-怎麼少了?"(據說,哎-哎-哎-就是丹劇的特色)。

這裡就是美學的另一個問題了--繼承傳統與創新發展的關係。美學中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人類對美的欣賞,是以變化、發展、創新為基礎的。誰來做丹劇音樂改革這吃力不討好的事呢?要想以一人之力,去冒天下之大不韙,還要去改造人們頭腦中天生的對固有事物的依戀,這就不僅是有沒有名利的問題,而是可能要失去原有的名利。現時代這種"傻子"委實難尋。所以,雖然從外地引進了一些才華橫溢的音樂新秀,卻都唯恐避之不及,去干別的更實惠的事兒去了。

3、劇種的生存發展有一個大關鍵,就是演員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一次聚會中,前輩沈亞威先生(原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大作曲家)告訴我一件事:他在六七十年代寫了一首歌,叫"戰士第二故鄉",當時,一位歌手帶着它去參加全軍文藝會演,結果此歌遭一記悶棍,連點水花花都沒有濺起。二十多年後,當今一位我們都熟悉的歌唱家二唱此曲,一炮打響,迅速流傳全國。歌變了?沒有。演員!這就是演員的作用。演員能救活一首歌,同樣能讓人們認識和接受某一個劇種,因為所有對丹劇的研究,歸根到底是要由演員來表述的。人的藝術感悟力,很大程度是與生俱來的。要找一個在一定時間段里能左右劇種局勢的演員,也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只有在大面積的"採購"中,在大面積的"選苗"中,才有可能發現合適的人選,然後培養、教育,才能起到作用。丹劇歷史上有許多掛牌的演員,而上述演員,則寥寥無幾,否則,丹劇決不是今天的局面。

4、誰都知道劇團和劇種並不是一回事,劇團是劇種的載體。毋庸置疑,劇團的健康對劇種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好處。政府每年都花大力氣支援劇團,這是黨和政府對從業人員的莫大關懷。同樣,我們也希望對劇種給以更多的關注。四十多年來,劇種成功與失敗的資料何在?劇本、音樂的資料何在?民間音樂的搜集停頓了數十年,"啷噹"老藝人的現狀怎樣?還有多少個如包蓮娣陳玲美這樣優秀的盲藝人能抗拒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就是說到在下與陳元傑先生,也已是"最美不過夕陽紅"了。他在幾十年的丹劇音樂創作中,決不是"興之所至,信手拈來"、"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但從未有人問過我們的心得體會。一旦美麗的夕陽拜拜了……當然,也就沒人在耳邊聒噪了。

代表曲目

一:稱婆婆

內容簡介:

改革之年,農民發家致富,殺豬賣肉的阿坤家蓋起了新樓房。但瘦小多病的老娘卻依舊住在矮小破舊的養豬房內,媳婦阿芳平時對婆婆疏以照顧,所以半年前村里評選文明戶時,阿坤家落了榜。

生性好強的媳婦阿芳不服氣,發誓半年內讓婆婆的體重從92斤長胖到100斤再參加文明戶複評。於是,把婆婆接進新樓房,加以營養,百般照顧,不知不覺增強了婆媳間的感情。

今天,文明戶複評,婆婆究竟長胖多少?阿芳決定架大秤稱老娘。婆婆為幫說話算話的媳婦過關,在秤和秤砣上做了手腳,導致兒媳三稱婆婆。機靈的婆婆換秤砣、藏秤砣的滑稽行為令人捧腹,婆媳之間的真誠讓人感動,全劇充分體現了當代農村的文明新風。

二:大哥你好

內容簡介:

中年農民陳大根花去九浜千元娶回比他小十八歲的農村姑娘何鳳蘭為妻。新婚之夜,何鳳蘭哭哭啼啼向他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因弟弟生病去省城開刀,花去一大筆錢,家中債台高築,債主不停上門討債。娘家為求得到禮金還債,被逼無奈將女兒出嫁。鳳蘭一聲聲喊他"大哥",求他饒了自己。大根對鳳蘭的身世深表同情,知道強扭的瓜不甜。當天夜裡,他鋪一條草蓆睡在地。

貢獻劇團

丹陽市戲劇劇團號稱"天下第一團"上演的劇目達一百多部。建團初期整理改編的劇目《礱糠記》曾參加省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江蘇省電台播放錄音。創作的新編歷史劇《三夫人》,曾為錫劇越劇崑劇等劇種移植,90年創作的大型現代丹劇《野塘婚禮》曾人選參加江蘇省89至90年新劇目觀摩演出,並獲劇本、導演、音樂、演出、演員五項獎,92年5月,選調進南京,參加江蘇省紀念"5.23"五十周年展覽演出。同年,由文化部選調代表江蘇省參加在福建泉州舉辦的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獲劇目獎和演員獎。丹劇團曾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團"的稱號。

近年來,丹陽市進行文藝團體走向市場化的改革。成立了丹陽市戲劇總團,原丹劇團和錫劇團合而為一。該團現有演職人員35名。改制後的劇團,在經歷了文化市場低迷,經營內外困難的低谷後,很快恢復了生機。特別在去年以來,在丹陽市開展的"建設新農村,文化村村行"活動中,市戲劇總團排演大型古裝戲丹劇《叔嫂冤》,實現送戲下鄉143場,搞得紅紅火火,打開了城鄉演藝市場,當年實現演出收入25萬多元。今年以來,該團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在較短時間裡,克服困難, 排演了一台古裝錫劇《啞女告狀》,自編自排了一台大型少兒音樂情景劇《回來吧,孩子》,兩台大戲在農村和全市中小學校巡迴演出已達90多場,廣受好評,預計今年的演出收入和職工收入將比去年有較大增長。

目前,劇團仍有三大困難:一是政府財政投入嚴重不足,每年市財政預算只有60萬,且多年不變,劇團還要連續還債10年,每年20萬。二是演員隊伍嚴重老化,活力不強。由於待遇較低等因素,難以招聘和引進年輕,專業的人才,直接影響劇團更快更好發展。三是丹劇發展前景堪憂。雖然丹劇已列入鎮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沒有進一步的優惠扶持政策;丹劇研究所名存實亡,丹劇演員無地培養,後繼乏人等等。丹陽市戲劇總團在各級繼續關心和大力支持下,在自身的不斷努力下,一定會越來越好,丹劇這一獨特的劇種也一定會傳承光大。

面臨絕種

丹劇形以來,丹劇音樂從無到有,逐漸積累起一批唱腔曲牌,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仍存在男女基本唱腔不平衡,板腔體尚不成熟,調式不豐富,民歌小調類發展滯緩等問題。針對這一現狀,今後應該注意把握劇目音樂個性化的大方向,在豐富調式、淡化唱腔行當化、加速板腔體系的發展與完善,發展西部啷噹等方面多做工作。[2]

在丹陽頗有影響的作曲家鄧彬,現在成了丹陽唯一的丹劇作曲家。曾經在丹劇團專門譜曲,後在文化局擔任藝術科科長的鄧彬,現在退休在家,但由於種種原因他也很少再去接觸丹劇。所以現在的丹劇團真的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據悉,丹陽民間也只有折柳鎮一位65歲名叫陳玲梅的老人會唱真正的"啷礑調"。今年改成企業的丹劇團一方面面臨無人譜曲的尷尬,一方面又面臨演員的青黃不接的難堪。為了生存只好放棄主業,排練其他節目,以討好邀請方,獲取經濟效益。據說,目前劇團就連每人幾百元一個月的工資都難以兌現。鄧彬說丹劇的原調來自古時盲人走街串巷哼唱的"啷噹調"。[3]

丹劇團在1960年成立後,"啷礑調"才正式被改編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劇種。一經問世,深受群眾的喜愛,特別是上世紀70-90年代,紅遍了大江南北。《大哥,你好》、《稱婆婆》曾獲省五個一工程獎、全國第11屆群星獎。由《大哥,你好》改編的電視劇也被評為全國電視"金鷹獎"。由于丹劇的曲調不固定,所以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套,鄧彬告訴記者,如果再不趕緊培養後人,丹劇將面臨絕種的危險

文化遺產的保護

丹陽市申報的丹劇,被確定為鎮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並被建議申報首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

丹陽戲曲研究員做出對丹劇的保護措施:

1、組織人員,研究丹陽方言,開展規範丹劇舞台語言的工作。

2、迅速安排人員,下鄉採集盲藝人的說唱視頻、音響資料。不僅是音樂,他們有許多師傳的唱本,是劇本創作的極好借鑑。

3、整理、匯總丹劇團成立以來,創作、移植、改編的劇本和音樂樂譜,特別是音樂樂譜,以便進行唱腔分類,建立基本調系統。

4、選拔優秀的青年音樂人才,深入紮根到劇團,負責地、認真地、全身心地挑起丹劇音樂繼承和發展的重擔。

相關視頻

丹劇:叔嫂冤

央視戲曲採風-丹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