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陳與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臨江仙作者陳與義 |
作品名稱:臨江仙 創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處:《全宋詩》 文學體裁:詞 作 者:陳與義 |
作品原文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陳與義 〔宋代〕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譯文
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傑。月光映在河面,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經歷好似一場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心驚。閒來無事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來多少歷史事跡轉瞬即逝,只有把它們編成歌的漁夫,還在那半夜裡低聲吟唱。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又稱《鴛鴦夢》、《雁後歸》、《庭院深深》。雙調,上片五句,押三平韻,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橋:在洛陽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這兩句說:想從前在午橋橋頭飲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漢。
長溝流月:月光隨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無聲: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這兩句說,在杏花稀疏的影子裡吹起短笛,一直歡樂到天明。
二十餘年:二十多年來的經歷(包括北宋亡國的大變亂)。
堪驚:總是心戰膽跳。
新晴:新雨初晴。晴,這裡指晴夜。
漁唱:打魚人編的歌兒。
三更:古代漏記時,從黃昏至拂曉分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追憶洛中朋友和舊遊而作的。上片寫對已經淪落敵國之手的家鄉以及早年自在快樂生活的回顧。下片宕開筆墨回到現實,概括詞人從踏上仕途所經歷的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結句將古今悲慨、國恨家愁,都融入「漁唱」之中,將沉摯的悲感化為曠達的襟懷。此詞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通過上下兩片的今昔對比,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嘆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
上片憶舊。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橋橋上宴飲,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傑。用「憶」字開篇,直接了當把往事展開來。「午橋」是唐代白居易、劉禹錫、裴度吟詩唱和、舉杯相歡的地方。作者青年時期,追尋遺韻,仰慕前賢,在故鄉洛陽,與當時「豪英」一起,也在午橋宴飲聚會,把酒臨風。
「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們在午橋暢飲,晚上圍坐在杏樹底下盡情地吹着悠揚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隨着流水靜悄悄地消失了。橋上歡歌笑語,橋下一片寧靜,以靜襯動。這三句寫景敘事,優美自然,它如同明淨澄澈的清水一樣。特別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兩句, 「杏花」則點明在春天的夜晚,豪傑們撫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聲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樹林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輝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來的稀疏花影,與花影下吹奏出來的悠揚笛聲,組成一幅富有空間感的恬靜、清婉、奇麗的畫面,將作者那種充滿閒情雅興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反映了出來。
下片感懷。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後,曾遭謫貶;特別是靖康之變,北宋淪亡,他逃到南方,飽嘗了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的痛苦。殘酷的現實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鮮明的對照,很自然會有一場惡夢的感觸。這兩句概括了這段時間裡國家和個人的激劇變化的情況。這裡,作者以飽蘸着久歷艱難和劫後餘生的血淚的筆觸,寫下這感慨深沉的詩句,發人深思,啟人遐想。經歷了國破家亡,戰事連連之後,曾在一起吟詩飲酒的豪傑們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油然而生。
接着寫道:「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閒登」句是說:我閒散無聊地登上小閣,觀看這雨後新晴的月色。這旬點題,寫明作此詞的時間、地點和心境。「新晴」與「長溝流月」照應,巧妙地將憶中之事與目前的處境聯繫起來,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狀況從中得以再現。「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把國家興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於漁唱,進一步表達作者內心寂寞悲涼的心情。古往今來的大事已經轉瞬即逝了,只有把它們編成歌兒的漁夫,還在那半夜三更里低聲歌唱。這是低沉的感嘆,軟弱的呻吟,無能為力的自我表白。這種看破世情、迴避現實的消極態度,從側面顯示詩人對現實的極度不滿,這是亂世懷古傷今的主題。
這首詞通過回憶在洛陽的遊樂來抒發作者對國家淪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對比的手法,明快的筆調,通過對舊遊生活的回憶,抒發了北宋亡國後深沉的感慨。寥寥幾筆,勾畫出來的自我形象相當豐滿。
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9),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官參知政事。其詩出於江西詩派,上祖杜甫,下宗蘇軾、黃庭堅,自成一家。
宋室南渡時,經歷了戰亂生活,詩風轉為悲壯蒼涼。元人方回立「一祖三宗」說,以杜甫為「一祖」,黃庭堅、陳師道與陳與義列為「三宗」。著有《簡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