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汝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汝鎮

中文名 :臨汝鎮

所屬地區:汝州市

臨汝鎮地處汝州、汝陽、伊川三縣(市)交界,素有汝州市"西大門"之稱。《太平寰宇記》卷八《汝州》載:"廢臨汝縣,在州西六十里,本漢梁縣地。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割置,於今縣西南二十里紫羅川置,以邑城南臨汝水兼郡名為邑之稱。

貞元八年,刺史陸長源以舊縣荒殘,因移於東北李城驛之側,近當大路。周顯德三年,廢入梁縣,其地為鎮"。據引文可知,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唐政府割梁縣(與汝州同治一城)西部之地,新建一縣,因縣城南臨汝水而名"臨汝縣"。當時臨汝縣隸屬汝州,到天寶元年,汝州改為臨汝郡,故云此縣"兼郡名而為邑之稱"。此臨汝縣縣城因貞元八年(公元792年)縣治遷往李城驛而廢,故稱其為"廢臨汝縣"。貞元八年臨汝縣治所遷到東北方向洛汝大道李城驛(今臨汝鎮),新縣城與舊縣城(今汝陽小店)相比而被稱為"今縣",兩個縣城相距二十里。至後周顯德三年,臨汝縣被省去,縣治易為鎮治,縣城變為鎮邑,該鎮名"臨汝鎮",包括臨汝鎮在內的廢臨汝縣東部復歸梁縣。(後周時即公元956年將臨汝縣降為臨汝鎮,歸入梁縣管轄)。臨汝鎮由於地處交通要道,遠近聞名,名稱沿襲一千多年而不變。清乾隆《汝州續志》卷八《臨汝鎮修復公館記》:"距汝州六十里,古臨汝也,今為巨鎮。"核定今臨汝鎮方位,東南距汝州市區確為六十里。因汝州與梁縣同治一城,可知古今臨汝鎮位置未變。[1]

城鎮概況

臨汝鎮地處汝州、汝陽、伊川三縣(市)交界,素有汝州市"西大門"之稱。歷代為豫西地區交通和商貿重鎮。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致使公路兩側私搭亂建、占道經營、亂擺亂放、交通堵塞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地方形象,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自2002年5月份開始,該鎮對照問題找差距,圍繞癥結謀發展,確定了龍泉工貿新區開發、洛界路鎮區段治理等項創建龍頭工程。在硬起手腕抓治理的同時,投入資金30多萬元,拓寬道路,開挖排水邊溝,設置人車隔離帶等。

組建了鎮管中隊和環衛隊,對鎮區衛生、交通進行統一疏導和治理,改變了鎮區"髒、亂、差"的老大難現象。在抓好鎮區管理的同時,鎮裡實施"經營城鎮"新舉措,依據鎮區規劃,在鎮財政沒有投入分文的情況下,以地生財,以財建鎮,籌資1000餘萬元,在鎮政府南側建成了排水、道路、路燈、綠化等配套設施完備、功能齊全、外觀新穎的"龍泉"工貿新區,拉大了鎮區框架,探索出了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的成功之路,使該鎮迅速綠起來、美起來、亮起來。

地理資源

境內有古蹟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崆峒山、廣成閣遺址(即為廣成子修道之處),正在開發的白雲山莊旅遊景區已初具規模。

溫泉地熱資源已經立項。境內有牛皮洞水庫、小山溝小水庫2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鋁礦石石灰石等。

臨汝鎮位於汝州城西約30公里處,因臨近北汝河而得名。總面積94平方千米,人口59910人(2017),下轄24個行政村,全境屬半丘陵地區,地勢北高南低,歷來被稱為豫西的商埠重鎮。

交通便利。焦柳鐵路橫貫東西,平臨高速公路、省道洛界線穿境而過,縣道臨坡(臨汝鎮至坡池)路、臨木(臨汝鎮至木札嶺)路貫穿南北,形成城與鎮及鎮與村之間的公路網絡。

資源豐富。境內有古蹟崆峒山、廣成閣遺址(即為廣成子修道之處),正在開發的白雲山莊旅遊景區已初具規模,準備開發的溫泉地熱資源已經立項。境內有牛皮洞水庫小水庫2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鋁礦石、石灰石等。

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境內有著名民營企業天瑞集團鑄造公司、水泥公司和國家大型企業平頂山煤業集團長虹礦、洛陽煤炭供銷公司坡池聯營礦;鎮村經濟有煤礦、貨運站、石料廠、建材加工、鋁礬土礦等;臨汝鎮集貿市場輻射三縣,是汝州市鄉鎮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妙水寺位於汝州市西部臨汝鎮關廟村南白雲山下。妙水寺的泉水宛若玉帶,飛馳南下,灌溉良田萬畝。這裡土地肥沃,是汝州的糧棉主產地。《補修妙水寺碑記》中稱讚她"南襟汝水,霧露之所涌濡。北負邛陵,鬥牛之所磅礴。東望汝城,百雉槍羅。西瞻伊闕,千峰屏列。""松竹外環,泉流內涌"。史稱"洛南之勝景"。

2006年,妙水寺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臨汝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