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豐收悖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豐收悖論是中國的一個學術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豐收悖論是經濟學中非常著名的一個悖論:設想某年大自然對農業格外恩惠,寒冷的冬季凍死了害蟲,適於播種的春天早早到來,夏季豐沛的雨水使禾苗茁壯成長,陽光燦爛的秋季又使農作物易於收割和運輸。年終,農民瓊斯一家高高興興圍坐在火爐旁計算一年的收入。結果使他們大吃一驚:少見的好年景和大豐收卻使這個農家的收入比往年減少!他的鄰居以及其他地方的農民也遭遇相同的命運。

這個故事就是經濟學上著名的「豐收悖論」。豐收悖論的主要成因在於小麥等基本糧食作物缺乏需求彈性:消費者對於糧食這類產品的價格變動反應遲鈍。糧食收成好,供給增加從而降低價格,但糧食價格降低並不會刺激需求有較大增加。於是,收成好反而使全體農民的總收益下降。

當一種物品需求彈性大於1時,我們說他是富有彈性,此時價格下降,收益會增加;當需求彈性等於1時,我們說他具有單位彈性,此時價格下降,收益不變;當需求彈性小於1時,就是缺乏彈性,此時價格下降,收益就下降,這就是「豐收悖論」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