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會通創造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西會通創造學》,副標題:兩大文化生新命,作者:劉仲林,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17-07-01,ISBN:9787201115733。
天津人民出版社創辦於1950年,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地方人民出版社[1]之一。半個多世紀以來,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優秀書刊。這些書刊在中國有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青年讀物[2],一直是天津人民出版社主要的出書方向和支柱產業。作為中國青年讀物協會理事單位,天津人民出版社多次獲得中國青年讀物獎及各級各類圖書獎。
內容簡介
作為西方現代新潮,創造學是20世紀40年代在美國發展起來的一個跨學科領域,與市場經濟、發明、心理學、教育學等密切相關。西方創造學以開發創造能力、普及創造技法為中心,重在創造成果(屬「外學」)。
作為東方文化代表之一,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與哲學、教育、宗教、文藝、科技等密切相關。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哲學,中國哲學的核心是「道」,「道」的核心是實踐親證,重在身心修養(屬「內學」)。
通常,中華傳統文化談「道」少談創造,西方文化談創造少談「道」,兩個領域像兩條道上跑的車,平行而不相交。《中西會通創造學:兩大文化生新命》嘗試將兩者融會貫通,以「創造」改進中華傳統「外學」之不足,以「道」改變西方創造學「內學」之缺憾,形成體現跨中西、跨文理、跨學科大視野的「中西會通創造學」。 作為西方現代新潮,創造學是20世紀40年代在美國發展起來的一個跨學科領域,與市場經濟、發明、心理學、教育學等密切相關。西方創造學以開發創造能力、普及創造技法為中心,重在創造成果(屬「外學」)。
作為東方文化代表之一,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與哲學、教育、宗教、文藝、科技等密切相關。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哲學,中國哲學的核心是「道」,「道」的核心是實踐親證,重在身心修養(屬「內學」)。
通常,中華傳統文化談「道」少談創造,西方文化談創造少談「道」,兩個領域像兩條道上跑的車,平行而不相交。《中西會通創造學:兩大文化生新命》嘗試將兩者融會貫通,以「創造」改進中華傳統「外學」之不足,以「道」改變西方創造學「內學」之缺憾,形成體現跨中西、跨文理、跨學科大視野的「中西會通創造學」。
概言之,中西會通創造學是一門研究創造規律、開發創造潛能、提升創造境界、覺悟創造人生的新興交叉學科,簡稱創學。為適合不同知識背景讀者需求,《中西會通創造學:兩大文化生新命》內容力求深入淺出,突出重點,詳說細解。讀者只要抓住創造「知行合一」的本質,在實踐中體會「創造之道」,則領悟中西會通創造學精髓不難。
《中西會通創造學:兩大文化生新命》分五篇十八章,包括緒論篇(創造學與東西文化)、知本篇(創造心性)、運思篇(創造思維)、用法篇(創造技法)、達至篇(創造境界)。
緒論篇是總論,闡述了創造與創造學的基礎知識和演變脈絡。其中第1章創造與創造學,包括創造內涵詳解、中西創造觀溯源,提出了從成果、過程、境界、本體四層次的「創造四維定義」。第二章東方與西方,分析了中西文化的特質、中國新哲學的建構、創造學在東西方發展簡史、提出了由創造心性、思維、技法、境界四個模塊組成的中西會通創造學基本框架。
知本篇重點是古今心性觀的轉化與提升。其中第三章以孟子、告子、苟子等為代表,分析了古代「善惡」的人性觀。第四章以周敦頤、程顥、朱熹等為代表,分析了近代趨向「生生」的人性觀。第五章以梁漱溟、熊十力、張岱年等為代表,分析了現代趨向「創造」的人性觀。第六章以馬克思、尼采、柏格森等為代表,分析了西方近現代趨向「創造」的人性觀。
運思篇重點是創造思維及其邏輯問題。其中第七章論述了創造過程與思維的關係;第八章論述了意象思維規律,原創性地提出了由想象、直覺、靈感組成的審美邏輯方法。第九章論述了概念思維及其遵循的形式邏輯規律。第十章論述了由形式邏輯和審美邏輯組成的創造思維的互補結構。
用法篇重點是創造技法及其應用。《中西會通創造學:兩大文化生新命》將數百種創造技法分為聯想、組合、類比、臻美四大門類,其中第十一章闡述了以頭腦風暴法等為代表的聯想系列技法。第十二章闡述以形態分析法等為代表的組合系列技法。第十三章闡述以提喻法等為代表的類比系列技法。第十四章闡述以補美法等為代表的臻美系列技法。各技法應用步驟清晰,案例具體,實用性強,使讀者可以舉一反三,掌握創造技法精髓要義,以用於工作、學習和生活各方面。作為審美邏輯的應用,臻美系列方法是《中西會通創造學:兩大文化生新命》特色之一。
達至篇重點是創造境界的修養。本篇對創造之道進行了開拓性探討。「創造之道」是主體在創造實踐中通過整體領悟而達到的「物我合一」境界。不僅關涉「轉識成智」,而且關涉競、敬、靜、淨的修養。其中第十五章,闡述了「轉識成智」、道的內涵與修養。第十六章闡述了儒家和道家的修道方法。第十七章闡述了易家和禪家的修道方法。第十八章闡述了創家的修道方法,進而從中西會通整體的高度,將儒、道、易、禪、創融為一體,論述了創造大道致中和的思想。
總起來說,知本篇、達至篇重點在中華文化;運思篇、用法篇重點在西方創造學。全書結構可用順口溜概括為:「創造之性人本有,解放思維在踐行,應用技法來助力,下學上達通道境。」
《易傳》云:「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廣義創造觀,是天地和人類創造的共軛性統一,張岱年稱之為「動的天人合一」,在這個高度上體察中西文化融會貫通,天地之大美,人生豈不大徹大悟哉!至於「中西會通創造學」在學科分類上遭遇「四不像」(科學、哲學、藝術、宗教)的尷尬,恰恰是一片廣袤處女地有待開墾的標誌,無論學者還是大眾,只要參與,就有一席之地!宋代楊萬里詩云:「園花落盡路花開,白白紅紅各自媒。莫問早行奇絕處,四方八面野香來!」在「自媒」體超活躍的時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還遠嗎?
參考文獻
- ↑ 中國十大出版社-出版社品牌排行榜,買購網
- ↑ 青年讀物推薦,簡書,201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