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職棒季後挑戰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華職棒季後挑戰賽 |
---|
|
中華職棒季後挑戰賽(PLAYOFF SERIES)為中華職棒的賽事,最早於1998年實施,後來曾因球團減少而廢止。前身為1994、1995年的「挑戰盃」。1998、1999年採單一球季首度舉行季後挑戰賽,2000因球隊減少而終止。2005年起,為了彌補2004年賽事的缺陷,決議增設「外卡」球隊。2008年球季結束後,又因球團減少而更改季後挑戰賽的遊戲規則[1]。
目錄
挑戰盃
「挑戰盃」是中華職棒在1993年~1996年實施的過渡賽制,被視為今日中華職棒季後挑戰賽的前身。1992年,兄弟象囊括上下半季冠軍,成為當然的年度總冠軍,聯盟實施金冠軍挑戰賽作為台灣大賽的替代品,但評價不如預期,遂修訂賽制將金冠軍賽改為「挑戰盃」,由年度前三名球隊進行挑戰賽,勝者為該年度的挑戰盃冠軍,可享有50萬元獎金,不過年度總冠軍並不因此異動。
挑戰盃賽制實施後,1994年兄弟象、1995年統一獅都獲得該年度上下半球季冠軍,也連續舉辦了兩年挑戰盃,但票房、評價依舊低迷。
1995年球季結束後,在票房不佳及「連續兩年沒有總冠軍賽可看」的意見反映下,聯盟再次修訂賽制,若上、下半球季都由同一球隊奪冠,仍須進行台灣大賽,但該隊先獲得一場「保送勝」,挑戰盃正式走入歷史。
1997年中華職棒總冠軍賽,由上半季冠軍、下半季墊底、年度第6名的時報鷹,對決上半季墊底、下半季冠軍、年度第4名的味全龍,但是年度前3名(統一獅、三商虎、兄弟象)卻都只能作壁上觀。1998年,聯盟實行單一賽季,挑戰盃以季後挑戰賽的型態復活融入中職季後賽體制。
歷年賽事結果
年度(職棒紀年) | 獲勝球隊 | 總教練 | MVP | 對戰成績(勝敗表) | 落敗球隊 | 總教練 | 優秀球員 | 賽事連結 |
1994年(中華職棒5年) | 統一獅 | 大石彌太郎 | 陳政賢 | 3勝0敗(WWW--) | 兄弟象 | 山根俊英 | 曾智偵、江泰權 | Link |
1995年(中華職棒6年) | 三商虎 | 宅和本司 | 林仲秋 | 3勝1敗(WWLW-) | 統一獅 | 大石彌太郎 | 鷹 俠、羅 魁 | Link |
季後挑戰賽概要與賽制
1994年~1995年(職棒五年~職棒六年)
- 兄弟象與統一獅成為當然的年度總冠軍,故無台灣大賽。
1998年~1999年(職棒九年~職棒十年)
- 由全年度戰績第二名與第三名球隊進行三戰兩勝的賽事,勝出者與全年度戰績第一名球隊進行七戰四勝制的台灣大賽。後因球團減少而廢止。
2005年~2008年(職棒十六年~職棒十九年)
- 中華職棒聯盟對季後賽做出重大調整,其中最大的改變是增加「外卡」球隊的設置,後因球團減少而廢止。
- 上半季冠軍與下半季冠軍不同球隊時,「外卡」球隊先與全年勝率較差的季冠軍球隊進行季後挑戰賽:
- 採五戰三勝制,由擁有季冠軍之球隊享有主場優勢。
- 兩支季冠軍球隊以外的其他球隊中,戰績最佳的球隊為「外卡」球隊。
- 上半季冠軍與下半季冠軍相同球隊時,由全季勝率第二名與第三名球隊進行季後挑戰賽:
- 採五戰三勝制,並由年度戰績第2名享有主場優勢。
2009年~2021年(職棒二十年~職棒三十二年)
2009年起,由於再度縮減回4隊,外卡球隊的定義也被緊縮至「年度勝率第1名但未取得上/下半季冠軍或同一隊包辦上下半季冠軍」:
- 上、下半球季冠軍為同一隊時
- 由全季勝率第二名與第三名球隊進行季後挑戰賽
- 採五戰三勝制,全季勝率第二名擁有3場(G1、G2、G5)主場優勢。
- 全年度勝率第一名球隊未取得上、下半季任一季冠軍時[2]。
- 由上下半球季第一之兩隊中,全季勝率較低之球隊,與全季勝率第一之球隊,進行季後挑戰賽。
- 採五戰三勝制,奪得季冠軍的球隊可享3場(G1、G2、G5)主場優勢。
- 2021年,味全龍重新回到一軍,一軍變成5隊規模,不過季後挑戰賽規定不變。
2022年至今(職棒三十三年起)
- 上、下半球季冠軍為同一隊時
- 由全季勝率第二名與第三名球隊進行季後挑戰賽
- 採五戰三勝制,全季勝率第二名擁有3場(G1、G2、G5)主場優勢。
- 上下半季冠軍不同隊時
- 由年度勝率較高季冠軍隊直接晉級台灣大賽;勝率較低季冠軍球隊和季冠軍外年度勝率最佳球隊進行季後挑戰賽;勝隊晉級台灣大賽。
- 採4戰3勝制(季冠軍隊先拿1勝)主場採1-1-2制;季冠軍隊有3場(G1、G3、G4)主場優勢。
參考文獻
- ↑ 姚瑞宸. 中職明年240戰 3.28開打. 蘋果日報 (Chinese (Taiwan)).[失效連結]
- ↑ root. 中華職棒變革 選秀 讓渡 自由球員 保障薪 皆有新制. ESPN STAR.com. [2011-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3)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