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飛機原圖鏈接來自 翼周刊 的圖片

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俄語: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гражданской авиации,轉寫:Sovyetsko Kitaiskoe Obschestvo Grazhdanskoi Aviatsii),簡稱「中蘇民航(俄語:СКОГА,轉寫:SKOGA)」,是1950年由中國民航局蘇聯民航總局合辦的航空公司,1955年1月1日由中國民航局接管[1]

歷史

1939年9月9日由國民政府交通部與蘇聯中央民用航空總管理局簽訂的《組設哈密、阿拉木圖間定期飛航合約》,共同出資組建中蘇民航公司,開闢蘇聯阿拉木圖經中國新疆伊犁、迪化至哈密航線,經營中蘇間的旅客、貨物及郵件運輸業務,期限10年。

1950年3月27日,由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李富春、外交部副部長兼駐蘇大使王稼祥、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部長葉季壯、外交部蘇聯東歐司司長伍修權等人組成的政府代表團在莫斯科與蘇聯政府外交部長維辛斯基簽訂了《中蘇關於在新疆創辦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的協定》、《中蘇關於在新疆創辦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的協定》、《中蘇關於建立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協定》。1950年4月21日和6月3日,中蘇雙方政府分別批准了協定。 《協定》規定中蘇民航公司「協助中國本國航空事業之發展及加強中蘇兩國之經濟合作」,平權合股,開支利潤由雙方平攤平分,稅前贏利的20%作為稅款歸中方;公司管理層由雙方代表輪換制擔任。公司在頭兩年中,管委會主任由軍委民航局鍾赤兵選任,副主任由蘇方選任;公司總經理由蘇聯謝德略列維奇擔任,副總經理有中國沈圖。

1950年7月1日,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股本定額為4200萬盧布[2],開闢了北京-瀋陽-哈爾濱-海拉爾-赤塔、北京-賽音山達-烏蘭巴托-伊爾庫茨克和北京-太原-西安-蘭州-肅州-哈密-迪化-伊犁-阿拉木圖三條國際航線。擁有里-2型客機14架,1951年增至16架里-2。1952年引進了伊爾-12客機。1952年中蘇民航公司和中國民航局、蘇聯民航總局簽訂了聯運合同,航線通達中國南方與東歐、芬蘭。

中蘇民航成立初期有529名工作人員,其中蘇方303人(包括全部駕駛員、隨機機械員、隨機報務員、領航員),此後中方人員不斷增多:275,至1954年為中方培養了各類民航專業人才360多名,其中154名為飛行人員與機務人員。中蘇民航1951年飛行10417小時,運輸總周轉量27869萬噸公里,旅客運輸量16536人,郵件及貨物運輸量1330.4噸,1954年已達到飛行16659小時、運輸總周轉量53974萬噸公里,旅客運輸量24360人,郵件及貨物運輸量2390.5噸。

1954年10月,赫魯曉夫訪華並發布了一系列有關公報,蘇方表示把四大中蘇合資企業中的蘇聯股份自1955年起開始全部無償移交中國。1954年12月30日,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交接大會在北京飯店舉行。中國民用航空局向蘇方員工贈中蘇民航公司紀念章,於中蘇交接時頒發。1954年12月31日,中蘇民航公司合資終結,次日其北京航線管理處併入新成立的中國民航北京管理處。沈圖於1955年1月2日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四年多來,中蘇民航的蘇聯同志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把蘇聯民航的科技先進經驗,運用到我國的民航事業上來,建立了一整套科學的管理方法、配備了完善的技術裝備、培養了大批技術幹部。這是中蘇民航的蘇聯股份能夠已交給我國自力經營的物質基礎。」

此後,中國大陸直至1980年才再度出現中外合資企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頒布後的首家合資企業即京港合資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

視頻

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相關視頻

民航局空管局人文文化官方宣傳片

參考文獻

  1. 慶祝新中國民航成立70周年專題,個人圖書館
  2. 民航之最,中國民航報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