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下思悠悠(郭興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秋月下思悠悠》是中國當代作家郭興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中秋月下思悠悠
深邃靜謐的夜空,湛藍湛藍的。一輪皎皎的圓月,帶着少女般的羞澀和蒙娜麗莎般的微笑,靜靜地佇立在天庭,把清輝慷慨地灑向人間,神州大地成了晶瑩剔透的世界。柯影橫斜,花影重重婆娑,婷婷玉立。這是人間的中秋之夜,這是一個美好的時刻,農村的千家萬戶,城裡的萬家燈火,親人們歡聚一堂,互訴相思相念之情。
我們的曆法,把每個月的第一稱為朔,每個月的十五稱為望,十六稱為既望,而最後一天為晦望。朔日是看不到月亮的。民諺曰:大二小三,月亮出來冒尖,即到了初二初三,月亮才會冒出細細的尖兒。隨着時間的推移,尖兒慢慢變成一彎新月。到瞭望日,就變成一輪圓圓的滿月。既望,月仍是圓的。有人誤以為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到了十六,月才是圓的。其實那是說《十五的月亮》這首歌的稿費為十六元。到了十七十八,每天的合黑,就看不到月亮了,民諺曰:十七八,合黑瞎。到了晦日更看不到月亮了。每月的初七或初八的月叫上弦,月呈D形。每月的二十二或二十三的月叫下弦,月呈C形。晦日之後,要想看圓月需要等下一個的望或既望才行。古人說: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此言一點也不差。
逢年過節家庭主婦是最忙的。中秋節是我們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前家家都要做月餅。做月餅時,先要小麥面放在鍋里蒸熟,然後再摻入花生仁、芝麻仁、青紅絲,用香油拌勻,拌餡不能用水,否則,不僅口感差,還易變質。月餅皮要包兩層,外面一層要用豬油和面,這樣,月餅才酥且好吃。
中秋節前,家家都會帶上月餅水果等禮品到親戚家看望長輩。不論帶多少禮物,長輩卻不留完,要回一部分,這敬老愛幼才是中華的傳統美德。
中秋節這天,家家都會做三角形的糖包子。到了晚上,一輪明月照得人間如同白晝,人們更會在院中擺上一個乾乾淨淨的桌子,用瓷盤盛着月餅和水果,站在桌邊,雙手合在一起,口中念念有詞,禱告,祈求老天爺給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求老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幸福。其實真正能給人幸福的不是老天爺,而是中國共產黨。
月亮是美好的,看着養眼,舒心。所以人們給月亮起了好多富有詩意的名字,如冰輪、玉盤、寶月、碧華、寶鏡、佳魄、玉輪、玉兔、嫦娥、嬋娟……
月亮呀月亮,你是否知道,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在月光不悲嘆過,痛器過和狂放過。
人云,不遭人嫉是庸才。大文豪蘇軾學高便遭人嫉妒,性格豪爽敢言又得罪人。宦途坎坷,多次被貶。流離他鄉,與家人聚少離多。1076年寫了一首《水調歌頭》小序中說:「丙辰中秋作此篇,兼懷子由」,詞中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也可以說是自我寬慰,更是他心中無奈的嘆惜,唉,只要親人平安無事,共看一輪圓月,也就罷了。
他和才女王弗結婚,琴瑟和諧。但愛妻王弗不幸早逝,遠葬於四川老家,他奔波在外,連親臨祭掃都不能常,心豈能不痛,情豈能不傷?「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只有夢中還鄉相會,卻相對無言,唯有淚千行!要想重逢,也只有在明月之夜的夢中,會與短松岡。蘇軾之心痛何如哉?蘇軾之心傷何如哉?豪放的蘇軾再難豪放起來,只有望月感嘆而已。
詩聖杜甫生不逢時,國勢由盛轉衰,漸漸亂世四起,他雖做過左拾遺那種得罪人的官,也做過工部員外郎,卻一生窮困潦倒。756年安史之亂時,他逃難到了鄜州。為叛軍所獲,此時的杜甫滿懷悲情寫下了《月夜》一詩,今夜郎中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何時倚虛幌,相照淚痕干」?他的焦心,他的淚痕,不只為自己的處境,還為妻兒的安危,更為國家的前途命運。
詩仙李白生於701年,活了62歲,是大唐由盛向衰走去的年代,謫仙心性狂放不羈,自恃才高,本打算為國為民,做點正經事,卻被令作《官中行樂詞》,成了御用文人,與自己的理想抱負相去甚遠,於是憤而辭行,去遊歷名山大川。飲酒練劍,揚言:「摧眉折腰事權貴,不得使我開心顔!」昂首望着天上明月,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其實李白的人生並沒得意,而是失意。說得意只是自我安慰,或者說阿Q精神,是心中塊壘的釋放,是吶喊!他別無他法,只有借酒澆愁,麻醉自己,但願長醉不復醒。酒興高,豪情亦高,至於狂放,竟然「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之所以如此放浪形骸,是因為他對當時的社會憤懣。對自己命運的不濟不公而發出的怒吼。
中秋節又將來臨,我想問天上的皎皎明月,嫦娥還耐得住廣寒宮的寂寞和清寒嗎?玉兔搗藥搗得怎麼樣了?吳剛的桂花酒釀成了嗎?[1]
作者簡介
郭興華,1942年生,濉溪縣人,中學高級教師,淮北市作協會員,安徽省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