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山王方壺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山王方壺銘》是一個名詞術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中山國居河北,與趙國爲鄰,戰國早期曾有一段復國中興的光輝歷史。其後,中山國又參與了對燕的戰爭,大獲全勝,擄燕國吉金,歸鑄彝壺,勒銘記功,這就是《中山王方壺》銘文所記內容。

這件刻款作品製作之精爲戰國時代的銘文之冠,其工麗秀美無以復加。它的方折合以線條的拗曲,使得稜角尤其分明;而意氣形勢由此不斷地運行轉換,具有鮮明的層次和節奏。它那環曲的線條款婉溫柔,起伏迤邐,有着蟲書的體態和性格。最能引人入勝的是作品中一貫直下的垂線、配合着協調搖曳的線條媚姿,構成了「英雄氣短」、「巾幗鬚眉」、陽剛陰柔的奇妙交滙。

戰勝慶功,告誡子孫,應該是十分熱烈和嚴肅的;鑄器刻字,則又莊重恭謹。玩味作品,它似乎有着中山復國之後的興盛,有着勝利之後的喜悅,有着從容的奇謀巧構,有着精絕的筆力刀工。創作的客觀條件和心理狀態、藝術水平都是最好的,所以才能有如此不朽的作品傳世。《中山王方壺》銘是戰國時期靑銅器文字最多的,銘文排列整齊,氣韻通達,修長的結體顯得優美纖麗,加上極爲成熟的鐫刻技巧使人觀後似有字字璣珠之感。細細味之,直、折、圓筆並存在筆筆中鋒之內,但因此器文字是在成器之後所刻鑿,故又顯得是筆筆露鋒了。其銘文用筆特色明朗,在先秦文字中別樹一幟,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