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狼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中山狼傳》是明代馬中錫的一篇寓言故事。 該文章出自馬中錫的《東田集》,是根據古代的傳說發展而成的一個寓言故事。作者通過這個寓言,徹底揭示了狼的本性:在它遇着危險的時候,也會裝做軟弱可憐的樣子,以迷惑那些思想糊塗的人,求得他的庇護,保全自己。危險一過,卻又立刻露出吃人的本性,連救命恩人也不肯放過。對待吃人的狼,就只能堅決、徹底地消滅它。但是東郭先生恰巧不明白這一點,他對狼也「兼愛」,表示憐憫,這些弱點正為狼所利用,結果幾乎被狼吃掉了。可是像東郭先生那樣對敵人存着幻想的人,往往不是一次教訓就能使他真正認清是非的。當老丈最後要東郭先生殺死中山狼的時候,他又發起「不害狼乎」的慈悲來,因而被老丈識為「仁陷於愚」。
作者簡介
馬中錫(1446~1512)明代官員、文學家。字天祿,號東田,祖籍大都,先世為避戰亂於明初徙於故城(今屬河北故城)縣。成化十一年進士,官至右都御史。以兵事為朝廷論罪,下獄死。能詩文,生平有文名,李夢陽、康海、王九思曾師從於他。著有《東田集》。馬中錫長於散文,他能不依門傍戶而卓然自立,文章寫得橫逸奇崛,成就頗高。他創作的寓言故事《中山狼傳》,寫東郭先生以兼愛之心救狼,險被狼所害。說明對狼一樣的惡人絕不可講仁慈或抱任何幻想。相傳此作是諷刺李夢陽負康海搭救之恩的(一說,《中山狼傳》為唐代姚合或宋代謝良作,馬中錫只是修改)。《中山狼傳》文辭華麗優美,故事發人深省,深受後人的喜愛。明清兩代曾多次被改編成雜劇搬上舞台,現代又將它搬上了熒屏。馬中錫亦工詩,其詩善寫景,尤長於借景抒懷、感嘆興亡。馬中錫死後,由其子馬師言集其詩文編為《東田漫稿》6卷,今存。同邑孫緒為其集作序,稱他的詩劣者亦超過唐代許渾,好者當在劉長卿、陸龜蒙之列。清康熙時其鄉人賈棠又刊《別本東田集》15 卷,亦存。
內容預覽
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捷禽鷙獸應弦而倒者不可勝數。有狼當道,人立而啼。簡子垂手登車,援烏號之弓,挾肅慎之矢,一發飲羽,狼失聲而逋。簡子怒,驅豐逐之,驚塵蔽天,足音鳴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馬。時墨者東郭先生將北適中山以於仕,策蹇驢,囊圖書,夙行失道,望塵驚悸。狼奄至,引首顧曰:「先生豈有志於濟物哉?昔毛寶放龜而得渡,隋侯救蛇而獲珠。龜蛇固弗靈於狼也。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苟延殘喘乎?異日倘得脫穎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龜蛇之誠!」先生曰:「嘻!私汝狼以犯世卿,忤權貴,禍且水測,敢望報乎?然墨之道,「兼愛」為本,吾終當有以活汝。脫有禍,固所不辭也。」乃出圖書,空囊囊,徐徐焉實狼其中,前虞跋胡,後恐尾,三納之而未克。徘徊容與,追者益近。狼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