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火炬開發區」),又稱中山港街道,隸屬中山市,位於中山市東部,是由國家科技部、廣東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於1990年共同創辦的國家級高新區。距中山市中心12公里,東臨橫門出海處,南至南朗鎮,西與石岐區及東區接壤,北隔橫門水道與民眾鎮相望。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幅員面積90平方公里,轄7個社區;常住人口24.05萬(2013年戶籍人口7.03萬);2014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06.9億元。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內有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中國包裝印刷生產基地、中國電子(中山)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工基地、中國技術市場科技成果產業化(中山)示範基地、
國家火炬計劃中山(臨海)裝備製造產業基地、中國綠色食品產業基地等7個國家級基地。2013年,火炬開發區獲評為國家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 [1]
中文名稱: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別 名: 中山港街道 火炬開發區
行政區類別: 國家級開發區
所屬地區: 廣東省中山市
下轄地區: 7個社區
政府駐地: 康樂大道31號
電話區號: 0760
郵政區碼: 528437
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洲西南部 中山市東部
面 積: 90平方公里
人 口: 24.05萬(2013年)
氣候條件: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沙邊遺址 張惠長故居
火車站: 中山站
車牌代碼: 粵T
目錄
歷史沿革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在原張家邊區的基礎上發展建設起來的。張家邊在香山立縣前屬東莞縣地,立縣後分屬得能都、四大都。
清光緒初年(1875年)歸屬香山縣東鎮。
民國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張家邊稱中山縣東鎮。
1949年10月稱中山縣第四區。
1952年7月,中山縣四區分為上、下四區,屬上四區。
1953年3月與下四區複合稱張家邊區(四區)。
1957年2月改稱為張家邊鄉、濠頭鄉和南朗鄉。
1958年9月,改稱張家邊公社,濠頭公社、東風公社。
1958年1月合稱張家邊大公社,分張家邊耕作區和南朗耕作區;轄下的神涌、東椏2個自然村劃歸五桂山農場管轄。
1959年4月分為張家邊公社和南朗公社。
1961年1月改稱張家邊區,管轄張家邊公社、濠頭公社、西椏公社、小引公社。
1962年後,張家邊區曾數易其名。
1963年2月稱張家邊公社。
1966年8月改稱紅旗公社。
1973年8月復稱張家邊公社。
1983年11月設置張家邊區公所。
1985年11月改稱張家邊鎮。
1986年12月建立張家邊區辦事處。
1993年1月,原張家邊區、中山港區和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合併,定名為中山港區管理委員會。
1995年1月,改稱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為中山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
2002年6月,將24個自然村整合為4個行政村(六和、聯富、城東、海濱)和1個社區(張家邊)。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轄7個社區:張家邊社區、博凱社區、聯富社區、六和社區、城東社區、海濱社區、中山港社區。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駐康樂大道31號。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位於中山市東偏北部,東經113°30′,北緯22°50′,北臨珠江出海口之一的橫門水道,東至橫門出海處,南至南朗鎮,西至中山市東區,北隔橫門水道與民眾鎮相望。總面積90平方公里,是全國53個高新技術開發區之一,對外開放口岸中山港的所在地,著名僑鄉之一。
地形地貌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地貌為西南向東傾斜,南部為丘陵地帶,以平原為主的地區。根據地形地貌的成因,可分為山丘和平原兩大類。東北部面臨江海,地勢西南面略高,為丘陵地帶,東北面近海較低,為沖積平原,地勢平坦開闊,河網交織,土地較為肥沃。低山與丘陵集中分布在南部與中部,由多種岩石組成,山地坡度平緩,表層多被黃土覆蓋。
主要山體有:馬鞍山、橫門山、大常山、煙管山、飛鵝山、大王頭山、百稔嶂山等。其中百稔嶂山為最高,海拔277.9米。
氣候特徵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地處低緯,在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太陽高變角大,陽光輻射量豐富,常年氣溫較高;瀕臨珠江口,夏季風、颱風帶來大量雨水汽,成為降水的主要來源。因此,形成光熱充足,雨量充沛,乾濕分明,災害較頻的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較高,歷年平均為21.8C,月平均氣溫以1月最低,為13.3C;7月最高,達28.4C,極端最高氣溫達36.7C,極端最低氣溫-1.3C。氣溫的年際變化不大,年平均氣溫最高22.6C,最低為21.2C;年最大降雨量2784.2mm,最小降雨量1336.2mm(1989年),2004年8月29日降雨量高達 294.4毫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耕地面積有28786.2畝,其中東北部為沙田區;西南部屬民田區,土質一般疏鬆,宜種農作物,以水稻為主。至2005年,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耕地面積僅有8600畝。一般缺乏有機質及磷鉀成份,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土地分為10種土。泥肉田占23%,泥骨田占11%,湖洋田占20%,沙泥田占10%,鐵鏽田占6%,反酸田占11%,黃泥田占8%,泥炭土田占4%,白鱔泥田占4%,旱田占3%。
礦產資源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原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質地層分布簡單,礦物產資源較少,只有小型礦床或礦點,大規模開採價值不大,主要礦物有:石料、耐火粘土、鎢鉬鉍礦、泥炭土、鈾料等。
其中石料:主要是花崗岩石,分布於區東南的低山谷地,已開發利用。耐火粘土:為第四紀沖積層瀉堆積型粘土,已開發利用。鎢鉬鉍礦:礦物以黑鎢礦為主,伴有黃鐵礦、鎢鉬礦等,均為小型礦點,儲量較少,開採價值不大。泥炭土:主產于山間谷地小河溪的第四紀沉積層中,平均厚度約2米,含炭量一般在10%左右,泥炭土層中可見水松殘體,有一定的經濟價值。鈾料:1985年廣東省地質礦產局派勘察隊進行探測,未開採。
水資源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地形是西南向東傾斜,地處珠江三角洲的沖積平原,河網交織,區內河道起源於西部,均流入橫門水道注入伶仃洋。
橫門水道:橫門水道上接小欖、雞鴉、石岐水道,在港口鎮大南尾匯流而成。因此水道流向為橫向,出口處象橫開的口,故稱橫門。出口處的小島稱橫門島,水道稱橫門水道。水道向東流經民眾、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朗等3個鎮區的邊界,至橫門島馬鞍則分南、北兩支分流入珠江口。由大南尾至馬鞍頭河段長12公里,馬鞍頭至爛山河段(北支)長3公里,馬鞍頭至橫門口河段(南支)長3公里,總長19.87公里。流經本區河面平均寬500米,低潮時水深3.5~6米,設一等航標,可航行1000~3000噸位輪駁船,是江門、廣州、梧州等地區通往中山和港澳地區的主要航道之一。中山港坐落在橫門水道兩岸,是區農田主要排灌河,排灌面積7800畝。汛期最大流量8220立方米/秒,在西北的石岐水道的東端河口,築有東河口水閘,淨寬160米,為中山市最大的排水灌溉、防洪防潮水閘。
地下水源: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部,原鵝盆墩地面,昔日是狗坎田有1眼溫泉,泉深1.2米,直徑0.5米,泉面不斷有氣泡冒出,水溫燙手,達70C度。
人口民族
人口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2010年常住人口22萬 其中:戶籍人口6.4萬 外來常住人口8.2萬。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開發區總人口為109878人。包括常住本地,戶口在本地44032人;常住本地半年以上,戶口在外鄉鎮的59761人;居住本地不滿半年,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5821人;居住本地,戶口待定262人。
民 族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內有15個民族。在冊常住人口47970人中有漢族47735人、少數民族235人,其中壯族121人,土家族30人,瑤族25人,滿族15人,朝鮮族14人,其他少數民族如黎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畲族、侗族、土族、仫佬族等共30人。由於以漢族人口為主,少數民族無獨立的聚居地或成群集居者。
2005年,常住人口中有12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93人,其中壯族174人,土家族53人,瑤族34人,滿族28人,苗族27人,朝鮮族26人,蒙古族18人,回族15人,畲族、侗族、白族等共18人。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以第二產業為主,以第三產業產業為輔,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7.99億元,比2012年增長11%;固定資產投資145.8億元,比2012年增長18.4%。三次產業比例為0.1:80.5:19.4。
2014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06.9億元,比2013年增長8.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90.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3.5億元,比2013年增長9.6%;固定資產投資130.2億元,比2013年增長19.2%;國地兩稅收入79.1億元,比2013年增長1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1億元,比2013年增長11.8%;預計實現出口總值85.5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4.1%。上述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的總量均位居中山市首位且基本實現2位數增長。同時,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壯大,占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總量達到86.1%。
第一產業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農業總產值6338萬元,比2012年下降11.71%,糧食種植面積5514畝。全年完成林相改造300畝,其中京珠高速公路生態景觀林帶80畝。建立農產品質量監控體系,建成檢測室12個、檢測點35個。
第二產業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6億元,比2012年增長7%。先進裝備製造業、新能源產業、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健康科技產業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總產值分別為376.45億元、180億元、621.63億元、163.41億元,生產值占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總量的84.48%,38家企業獲認定為市「新三百」企業;80家重點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218.71億元,占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總產值的76.75%。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納入市重點項目23項,其中年度建設項目15項,2013年計劃投資42.4億元,前期預備項目8項。至11月底,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15個重點建設項目共完成投資45.7億元,占年度計劃108.63%;納入省重點建設重點項目4項,年度投資計劃19億元,完成投資24.5億元,為年度計劃128.95%。
第三產業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73.32億元,比2012年增長8%。全年中山港貨物吞吐量612.5萬噸,集裝箱吞吐量80.18萬標準箱。房地產業投資38.34億元,比2012年下降3.55%;商品房銷售面積98.46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35.28%,銷售額62.8億元,比2012年增長57.79%。全年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營業額2.73億元,批發零售業營業額69.3億元。舊機動車交易中心交易汽車2.25萬輛,交易額6.74億元。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8億元,比2012年增長6.2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04.73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9336元,居民人均年純收入2.17萬元。居民生活用電量22128千瓦時,汽車擁有量9163輛。2013年,咀香園共接待遊客19.7萬人次,銷售額675萬元。
外經外貿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在「3·28」中山招商經貿洽談會暨招才引智合作交流會引進項目17個,投資總額5.97億美元。全年利用區外境內資金22.1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93億元,合同外資3.69億美元。出口總值87.21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11.6%;進口總值49.27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6.9%。
財稅金融
2013年,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稅收總額68.24億元,比2012年增長10.62%。其中,國稅收入45.13億元,地稅收入23.1億元(含農業兩稅)。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71億元,比2012年增長13.21%;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8.46億元。至年底,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有銀行、保險公司、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典當、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83家,其中銀行9家,銀行各項存款餘額243.75億元,貸款餘額146.05億元。
視頻
2020年校運會入場式--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