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青年網 的圖片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是由潮間帶灘涂和其他濱海濕地組成的候鳥棲息地。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中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它也是中國第一個濱海濕地類型的自然遺產。

地理信息

組成一期的部分主要座落於黃海,二期的部分位於渤海灣。黃海是位於中國和朝鮮半島之間,在太平洋的邊緣一個半封閉的海域,黃海地處東海海域的北部以以長江口北岸到濟州島西南角連線。黃海平均深度超過40米。同時擁有若干特徵,包括:非常大的來自於河流(包括長江和黃河)的沉積物負荷,黃海的命名就是因為這些沉積物使得黃海呈現為黃色;河流對海水鹽度的影響非常明顯;明顯的季節變化;冬季沿海會結冰以及來自季風的強烈影響。

=棲息地介紹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由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南段及東沙試驗區和江蘇鹽城條子泥市級自然保護區(YS-1)、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段(YS-2)兩部分組成。總面積超過2680平方公里。另外一些基於濕地公約建立的保護區完全或者部分重疊於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一期與二期),其中包括雙台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連斑海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上海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

黃海與渤海的水淺,坡度平緩,黃河長江鴨綠江遼河灤河海河等河流及海流會帶來大量沉積物的特徵使得黃海及渤海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潮間帶泥灘系統。棲息地的生態系統因為黃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區大規模的轉變而遭到破壞。然而保護區的增建,棲息地的劃分可以減少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潮間帶泥灘,沼澤等自然棲息地可以為魚類、甲殼亞門等物種提供產卵和育苗的環境也給給浮游生物到海洋哺乳動物的高多樣性提供了保證。另外,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是東亞 - 澳大利亞飛行路線上不可替代的重要樞紐,東亞 - 澳大利亞飛行路線是鏈接至少21個國家的重要鳥類飛行路線,擁有最多的瀕危物種甚至極危物種。潮間帶棲息地為大量候鳥提供了停留,換羽,分期,越冬,覓食或繁殖地。在東亞 - 澳大利亞飛行路線上遷徙的63個物種中超過半數的物種是飛行路線上獨有的。其中已知數量變化趨勢的25個物種中,僅有1種數量在增加。24個物種依賴於沿海棲息地繁殖。在13個物種中,超過半數的物種在每年的某些階段會生活照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內。

棲息地物種

在棲息地有記載的物種共680中脊椎動物,包括415種鳥類,26種哺乳動物,9種兩棲動物,14種爬行動物,216種魚類以及165種底棲動物。其中有17個物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紅色名單里,他們是:勺嘴鷸(極危物種),黑臉琵鷺(瀕危物種),東方白鸛(瀕危物種),丹頂鶴(瀕危物種),小青腳鷸(瀕危物種),大濱鷸(瀕危物種),黃嘴白鷺(易危物種),卷羽鵜鶘(易危物種),鴻雁(易危物種),寡婦鷗(易危物種),黑嘴鷗(易危物種)以及黃河長江鴨綠江遼河灤河海河在內的近危物種。

棲息地面臨的威脅

潮間帶擁有着異常脆弱的環境,面積小且極易受到外界影響,世界上的一些地區已經喪失了盡一半的潮間帶棲息地。承載着大量遷飛路線的黃海(含渤海)是其中棲息地損失最大的區域。在區域內面臨的威脅來自包括過量的攔河大壩,農業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的過度使用、工業污染油污染塑料污染潮汐能的開發、水產養殖、過度捕撈、霧網狩獵、外來物種、與漁民的競爭、氣候變化、風力發電、地下水抽取導致的地面塌陷等。除此之外,土地開墾也是破壞棲息地的原因之一。

棲息地的保護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的組成部分均為國有,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2]等法律保護。生態保護紅線政策的提出,使得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等沿海環境保護有了政策上的支持。在第一期棲息地內包括五個保護區分別是江蘇大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條子泥市級自然保護區、江蘇東台高泥濕地保護地塊及江蘇東台條子泥濕地保護地塊。在這些地區的所有填海工程已經停止。

視頻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 相關視頻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 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參考文獻

  1.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海洋網,2019-7-6
  2. 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江蘇人大網,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