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酒村隨筆(吳俊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酒村隨筆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中國酒村隨筆》中國當代作家吳俊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中國酒村隨筆

我望見了中國酒村,在南河岸邊的一片丘陵上;我到了中國酒村,就坐在高塔下水廊邊;我在酒村里,穿過陳香的酒窖,漫步古老的庭園,審視陳舊風簸機,瞻視齒平的水碾,拍過蒙古包住房,站在茅草灶邊,淌過水車晃動的溪流,望着茫茫的油菜花。

我思緒繁複。

其實,在中國的土地上,故事最多的地方,不應該在城市,而應該在村莊,五千年文明史,多數是農事文明史。但人們因為嚮往城市文明,往往忽視了農事文明。即或是古詩古詞,多數情況下,也只用了一些炊煙,一些小橋,一些亭台,而忘卻了炊煙下翻地耕種的節奏,也忘卻了小橋下溪水邊沖洗藕蓮的情節,還忘卻亭台前曬穀曬豆的季節。農事文明淡然到文化邊緣。一部《水滸傳》,取材於鄉間,除了陽剛下陣陣酒氣,便是莾漢不曾洗澡的野史,沒有荷鋤晚歸意境。可以說,農事文明,在漫漫文化旅途,充滿了沮喪,留下了感嘆。這應該算是文化中的一份悲涼。

特別是在古老文明不斷被現代文明衝擊和碰撞的時候,對農事中一些精典的勞動符號,一些負載了文明記憶的勞動場景,包括茅屋裡,籬笆邊,水磨旁,酒窖里,讓民族得以自豪的行為和事件,都在消隱中滴血和傷感。因為,這些行為和事件,作為民族存在和發展的依據,曾經有過多麼動人的魅力,曾經在鄉村深情的土地上,讓多少人拍手而歌。

有人聞香下馬,打聽酒肆,牧童遙指望杏花村,這個經典的鄉村背景,啟悟了多少人的文化情懷,讓多少人在涵詠中生出了文學靈性。又有人,見鄉村的小橋流水人家,而傷感古道西風,將個人情感與鄉村文化作了最完美的交合,留下了最精美的文化情思,或者說,這是農事文化留給我們最為珍貴的一份遺產。

然而,世移事異,今天,以農事為主構成的鄉村意象,逐漸從鄉村的河邊、樹下、寺旁退之殆盡,遺恨於古老,遺恨於忘卻。

不過,歷史演進的事實是,有人忘卻,便有人重建,有了割裂,就有續接。當我在鄉村古道上重複孔子逝者如斯的語錄時,內心的悲涼真有些發諸本性,歷史的滄茫感,讓我有些心地發冷。但當我走在中國酒村的小道上,眼見酒旗獵獵,眼見古院許許,眼見玉米梁間掛,眼見老磨台上展,眼見農具壁下放,我內心深處的涼意便漸次淡了起來。因為,中國酒村對鄉村里各種樸素的文化符合,進行了集體審美,集體觀照。中國酒村對農耕文化的大膽追問,用力貯存,盡興張揚,或許,不是簡單以"縮影"二字,能草草作結的。應該說,這是對農耕文明的一次再認識,再創造,是忘卻中的續接,是中斷中的鏈接,是對歷史的一次深刻書寫。

仿佛有人說過,在西方文化觀中,一幢只有百年歷史的建築,便成了文物,予以保護。這種文化觀,是有些意義的。雁過尚且還留痕,何況是人類呢?我們說,我們有悠久的歷史,但若是缺失了一些物什,悠久二字必定輕浮起來。而悠久要實沉起來,是少不了農耕記憶的,而這些記憶,大約只能依了那些染着民族性的農具和農耕過程。讀書時,在歷史教本上,讀到過「耜」,因字有些僻,讀不了音,但知其為形聲字,左意右音,意在耕作,意在農事。歷史浩浩無邊,然而卻以"耜"字敘之,敘其進步,敘其生產力高度發達,這就是真真實實的文化符號。這就是悠久能實沉起來的物什。我們讀志摩的《再別康橋》,康橋者何?一座小橋而已,但它承載了一段文化,一截文明,每每讀之,心嚮往之。再者,少林功夫,拳擊明月,腳踢天下,但招招似空,唯有少林寺院的大門,以及門裡柱子上的黑色和石塊上的凹痕,是實在的。這些黑色和凹痕讓少林文化在時間和空間裡永恆。

本文作者吳俊凱一行參觀大梁酒莊。

所以,當我坐在中國酒村古院的木凳上,看到那些生了青苔的水缸,目睹着壁上蒼老的花窗,我無不深情地感嘆,這些就是鄉村文化元素。我們民族,從席地而坐,到息之於凳,歷經了何其漫長的歷史時期,它們經歷過多少嬗變與反叛的糾葛,經歷了多少繼承和割捨的陣痛。因此,面對一個農耕文明的符號,我們絕然不能一視了之,而應該看清楚,這個符號的背後,有過多少蹣珊的歷程,其間的情感,其間的追求,其間的滄桑,指歸向處?精髓何在?

譬如,眼下,中國酒村出現的事實,我們就不能只看到這是一處精典的鄉村林盤,是一處高度發過的鄉村旅遊聖地,我們能不能去讀一讀林盤背後的文化意義?如若簡單地將之放於暮藹中、煙雨里、月色下,去作點描摹,擠點詩意,嬌點私情,那便意義疏淺了。其實,中國酒村面對的,是一次文化繼承中的變革,也是一次文化發揚中的變革。中國酒村的出現就是對這兩種變革的集中實踐,集中注釋。

2019年3月19日,於臨邛土園村,

寫在《西南作家》雜誌創刋三周年,

行將於中國酒村舉行座談會之際。[1]

作者簡介

吳俊凱,四川邛崍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