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胭脂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胭脂魚
zhong guo yan zhi yu

中文學名:中國胭脂魚

目:鯉形目

科:胭脂魚科

屬:胭脂魚屬

中國胭脂魚是鯉形目胭脂魚科胭脂魚屬的一種。又名黃排、粉排、火燒鯿、一帆風順。是中國的特有屬種。體形與體色隨個體大小而變異,幼魚體高而側扁,微黑,體側有3條橫條紋;成魚體延長,紅色,體側有1暗紅色縱帶。背鰭起點處特別隆起,腹部平直。頭短,吻圓鈍。[1]

形態特徵

中國胭脂魚口小,下位,呈馬蹄型;唇頗厚,富肉質。上下唇上具多數乳頭狀突起。背鰭基底極長,無硬刺,鰭條50根以上。尾柄短,尾鰭深叉形。僅分布於長江和閩江水系中。

幼魚經常群集於水流比較靜止的亂石之間。亞成體則棲息在長江中下游湖泊、江河中,成魚多見於上游。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也攝食高等植物碎片及硅藻等。成熟個體一般體重可達15~20千克。在長江上游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

胭脂魚(Myxocyprinus asiaticus)屬鯉形目,亞口魚科,胭脂魚屬。俗稱:火燒鯿、黃排、木葉盤、紅魚、紫鯿、燕雀魚、血排、粉排。英文名:Chinese sucker 。

瀕危等級:易危。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也是胭脂魚科在中國唯一的代表。

體側扁,背部在背鰭起點處特別隆起。吻鈍圓。口小,下位,呈馬蹄形。唇厚,富肉質,上唇與吻皮形成一深溝;下唇向外翻出形成一肉褶,上下唇具有許多細小的乳突。無須。下咽骨呈鐮刀狀,下咽齒單行,數目很多,排列呈梳妝,末端呈鈎狀。背鰭無硬刺,基部很長,延伸至臀鰭基部後上方。臀鰭短,尾柄細長,尾鰭叉形。鱗大,側線完全。在不同生長階段,體形變化較大。仔魚期當體長為1.6-2.2厘米時,體形特別細長,體長為體高的4.7倍;稍長大,在幼魚期體高增大,體長12-28厘米時,體長為體高的2.5倍;成魚期體長為58.4-98.0厘米時,體長約為體高的3.4倍,此時期體高增長反而減慢。其體色也隨個體大小而變化。仔魚階段體長2.7-8.2厘米,呈深褐色,體側各有3條黑色橫條紋,背鰭、臀鰭上葉灰白色,下葉下緣灰黑色。成熟個體體側為淡紅、黃褐或暗褐色,從吻端至尾基有一條胭脂紅色的寬縱帶,背鰭、尾鰭均呈淡紅色。胭脂魚從仔魚到成魚的發育過程,其外部形態及體色的這些變化,過去文獻記載相當混亂。一些學者根據大小不同的標本或另立新種,或記述新亞種,均欠穩妥。實際上我國的胭脂魚只有一種,其它的種和亞種名稱,均系此種的同物異名。

形態習性

胭脂魚的幼、成魚不僅形態不同,生態習性也不相同。通常需求的生境,魚苗和幼魚階段常喜群集於水流較緩的礫石之間生活,多在水體上層活動,遊動緩慢,半長成的魚則習慣於棲息在湖泊和江的中下游,水體中下層,活動遲緩,成魚多生活於江河上游,水體的中下層,行動矯健。每年2月中旬(雨水節前後),性腺接近成熟的親魚均要上溯到上游,於3-5月在急流中繁殖。長江的產卵場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親魚產卵後仍在產卵場附近逗留,直到秋後退水時期,才回歸到幹流深水處越冬。胭脂魚一般6齡可達性成熟,體重約10公斤左右。胭脂魚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機物質為食,亦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類。

分布

亞口魚科大多數屬種分布於北美洲,現存約14屬,近80種。本種是迄今所知的亞口魚科分布於我國唯一的種。在長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數量為多;福建閩江亦產,亦屬少見。

視頻

胭脂魚——俊朗的中國原生底棲觀賞魚.mpg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