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刺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綠刺蛾 |
中國綠刺蛾,Latoia sinica Moore,又名褐袖刺蛾、小青刺蛾。刺蛾科綠刺蛾屬的一個物種。分布於華北、山東、四川、貴州、湖北、江西等地。幼蟲危害梔子花、桃、核桃、梨、李、櫻桃、紫藤、楊、柳、榆等。
簡介
成蟲長約12毫米,翅展21~28毫米;頭胸背面綠色,腹背灰褐色,末端灰黃色;觸角雄羽狀、雌絲狀;前翅綠色,基斑和外緣帶暗灰褐色;後翅灰褐色,臀角稍灰黃。卵扁平橢圓形,長1.5毫米,光滑,初淡黃,後變淡黃綠色。幼蟲體長16~20毫米;頭小,棕褐色,縮在前胸下面;體黃綠色,前胸盾具1對黑點,背線紅色,兩側具藍綠色點線及黃色寬邊,側線灰黃色較寬,具綠色細邊;各節生灰黃色肉質刺瘤l對,以中後胸和8~9腹節的較大,端部黑色,第9、10節上具較大黑瘤2對;氣門上線綠色,氣門線黃色;各節體側也有1對黃色刺瘤,端部黃褐色,上生黃黑刺毛;腹面色較淺。蛹長13~15毫米,短粗;初產淡黃,後變黃褐色。繭扁橢圓形,暗褐色。
主要危害作物
桃、棗、櫻花、蘋果、梨、李、柑橘等多種植物。
生活習性
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羽化後即可交配、產卵,卵多成塊產於葉背,每塊有卵數10粒作魚鱗狀排列。低齡幼蟲有群集性,稍大分散活動危害。
評價
生物學特性
北方每年發生1代,安徽2代。1代區5月間陸續化蛹,成蟲6~7月發生,幼蟲7~8月發生,老熟後於枝幹上結繭越冬。2代區4月下旬至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蟲發生期為6~7月,7月中下旬化蛹,8月上旬出現第l代成蟲;第2代幼蟲8月底開始陸續老熟結繭越冬,但有少數化蛹羽化發生第3代,9月上旬發生第2代成蟲;第3代幼蟲11月老熟於枝幹上結繭越冬。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羽化後即可交配、產卵,卵多成塊產於葉背,每塊有卵數10粒作魚鱗狀排列。低齡幼蟲有群集性,稍大分散活動危害。[1]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成蟲羽化前摘除蟲繭,消滅其中幼蟲或蛹,及時摘除幼蟲群集的葉片。
(2)藥劑防治。幼蟲危害期噴藥,常用藥劑有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50%硫胺乳油1000倍液,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10%溴馬乳油2000倍液,20%菊馬乳油2000倍液,20%氯馬乳油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5%功夫3000~35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3000~3500倍液,20%速滅殺丁乳油3000~35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4000~5000倍液。[1]
分布範圍
中國全國各地均有發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