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Northw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西北高原所」,位於青海省西寧市。西北高原所成立於1962年,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是以從事青藏高原生物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理論、應用基礎和應用開發研究)為主的公益性綜合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現任所長是陳世龍,黨委書記是張景光。

截至2022年12月官網顯示,西北高原所有在職人員202人(含特別研究助理24人),其中,科研人員130人,支撐人員42人,管理人員30人。有專業技術人員178人,正高級39人、副高級74人、中初級65人;具有博士學位96人、碩士學位[1]57人。現為生物學、生態學專業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生物學、生態學、中藥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並設有生物學、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博士生指導教師27人,碩士生指導教師51人。在站博士後10人,在學博士研究生68人,碩士研究生89人。共取得科研成果366項,其中138項獲國家、院和省部級獎勵。

西北高原所的重點研究領域是青藏高原生態與環境、藏藥現代化與特色生物資源持續利用和高值生態農牧業。 研究方向是高寒草地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高寒草地的健康與生物安全、高原生物的適應與進化、區域可持續發展、藏藥現代化、特色生物資源持續利用、特色生物資源高值利用、高原作物與牧草品種選育和高原農業資源高效利用。

目錄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4年10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有各類人員426人。編制內在職人員196人,百人計劃1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含支撐系統人員)163人,管理人員18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34人(45歲以下11人)、副高級科技人員49人;有博士學位82人、碩士學位35人。訪問學者和客座研究人員25人;項目聘用人員9人;其他用工人員28人;退休返聘人員20人。

科研部門

截至2014年10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有研究中心3個,野外台站4個,科研中心8個,1個育種平台,1個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創新中心)3個,青海省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5個。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高原生物適應與進化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藏藥研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所湖州高原生物資源產業化創新中心

青海省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青海省寒區恢復生態學[2]重點實驗室、青海省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藏藥藥理學和安全性評價研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工程研究中心

國際交流

根據2016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與俄羅斯國家醫藥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俄羅斯國家病毒學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英國阿伯丁大學環境與生物研究所等機構進行了學術交流活動,與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日本農業環境技術研究所、德國馬堡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進行了科研項目合作,參加了「歐亞大陸禽流感傳播與遷徙鳥類」國際研討會、國際哺乳動物大會等學術會議。

2012年,研究所共派出因公出訪交流人員11批16人次,接待來訪人員21批40人,組織外國專家學,術報告8人次,簽定國際合作協議2項,與美、英、 德、 俄、 瑞士等國知名學術機構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合作,開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全球變化生態學、 動物生態學、植物系統分類學、流感病毒學、 中藥學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院地合作

2012年,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分別與青海大學、甘肅農業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甘肅中醫學院協議共建 「國家三江源生態與環境保護協同創新中心」、「西北旱作農業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畜牧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和「西北中藏藥協同創新中心」,分別與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青海魯抗大地藥業、青海高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青海紫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與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與青海魯抗大地藥業有限公司聯合實驗室」、「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高健生物科技聯合研發中心」和「西北高原生物所·青海紫陽生物科技聯合研發中心」。

科研成就

獲獎概況

截至2014年10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366項,其中138項獲國家、院和省部級獎勵。

參考文獻

  1. 獲得碩士學位的7種方法 ,搜狐,2021-08-22
  2. 專業介紹|生態學專業 ,搜狐,201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