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臨澤內陸河流域綜合研究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科學院臨澤內陸河流域綜合研究站地處甘肅河西走廊中部的臨澤縣,地理坐標39°21'N,100°07'E,海拔1367m,距張掖70km,距蘭州560km。主站位於綠洲-荒漠過渡帶,沙漠、戈壁為主要景觀類型。

機構簡介

臨澤站隸屬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建於1975年,2003年加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2005年加入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CNERN),2007年入選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2019年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業環境國家實驗站。臨澤站瞄準河西走廊乃至乾旱區內陸河流域水-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科學問題,開展監測、試驗和示範,為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氣候條件

該區屬大陸乾旱氣候,多年平均降水117mm,年蒸發量2390mm,年均氣溫7.6℃,最高氣溫39.1℃,最低氣溫-27℃,≥10℃的年積溫為3088℃,無霜期105d,年均風速3.2 m·s-1,大於8級的大風日數年均15d,主風向為西北風,風沙活動主要集中在3-5月。地帶性土壤為灰棕漠土,綠洲農業靠黑河水資源[1]灌溉,在長期的耕種和熟化下,形成綠洲潮土和灌漠土,並有大片的鹽鹼化土壤和風沙土分布。主要的荒漠植物種有梭梭(Halaxylon ammodendron)、沙拐棗(Calligonum mongolicum)、檉柳(Tamarix chinensi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紅砂(Reaumuria soongorica)等。主要農作物有春小麥、玉米、棉花等。

研究成果

臨澤站現有固定人員25人。其中傑青、優青各1人。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在乾旱區生態水文、乾旱區土壤、綠洲農業學科建設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荒漠綠洲沙害防治、綠洲高效農業建設[2]、祁連山生態保護、內流河流域水—生態—經濟系統綜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國內外有影響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是我國重要的綠洲學研究平台和內陸河流域科學研究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

臨澤站瞄準河西走廊乃至西北乾旱區水-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科學問題,立足綠洲農田生態系統,開展綠洲農業可持續發展、荒漠生態系統保育、內陸河流域管理等領域的監測、研究和試驗示範,加強人才培養和科普教育平台建設,為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台站發展歷程

1975-1984年,遏制流沙,改造沙地,建設良田

上世紀70年代,河西走廊綠洲邊緣風蝕沙化嚴重,流沙埋壓農田,綠洲農業生產低而不穩。為解決綠洲糧食生產問題,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與臨澤縣科委、縣林業局、張掖地區林科所在臨澤縣平川鄉、板橋鄉開展沙漠綠洲邊緣沙荒地改造利用和農田防護林體系建立的科學研究,奠定了臨澤站的基礎。

(2) 1985-1996年,開展綠洲穩定性機理研究,支撐高效綠洲建設

1985年,中科院與地方政府建立了以臨澤站為主體的「綠洲邊緣沙漠化土地整治及開發利用科研生產聯合體」,探索沙區農業經濟建設高速發展模式。1987年,基金委與中科院依託臨澤站啟動針對乾旱區複雜地表的大型陸面過程實驗:「黑河地區地-氣相互作用的觀測實驗研究(HEIFE)」,帶動臨澤站從服務生產的技術研發向更加深入的科學研究轉型。

(3) 1996-2000年,關注水土資源綜合利用,服務綠洲可持續發展

認識到以流域為單元綜合規劃、統籌配置水資源是乾旱區內陸河流域持續發展的關鍵,開始關注水土資源綜合利用。通過承擔「九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中的「河西走廊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荒漠綠洲水分平衡與綠洲可持續發展研究」等課題,開展了內陸河流域水土資源協調開發模式、綠洲水土資源配置、綠洲開發生態風險評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服務綠洲可持續發展。

(4) 2001-2018年,夯實流域研究平台,致力於流域綜合管理

內陸河流域是由高山冰雪凍土、山地森林草原、平原綠洲和荒漠戈壁構成的複雜生態系統,水資源是鏈接各組分的紐帶。在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推進下,確立了新的學科方向,並承擔了中科院西部行動計劃 「黑河流域水-生態-經濟管理試驗示範」 「黑河流域水循環與水資源管理研究」「黑河流域遙感地面觀測同步試驗與綜合模擬平台建設」以及重要方向性項目「內陸河(黑河)水-土-氣-生觀測與綜合研究」、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綠洲系統能量和水分循環過程觀測和數值研究」等重大項目,夯實流域研究平台,確立了台站在內陸河流域科學研究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