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原圖鏈接來自 新浪網 的圖片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InstituteofEconomic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前身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社會調查部,先後經歷了中央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三個不同的發展時期,1977年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

經濟所以經濟學綜合性、基礎性問題為主要研究領域,,形成了以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和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為基礎的「三大學科板塊」布局,即以政治經濟學為主線索的理論經濟學研究、以宏觀經濟學為主線索的應用經濟學研究以及主要服務於以史鑑今目的的經濟史學研究。

截至2017年7月,經濟所下設11個研究室[2]、1個創新智庫,5個二級學科招收博士生、6個二級學科招收碩士生,1個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在職人員141人。

歷史沿革

  • 1926年,美國紐約社會宗教研究院決定向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撥付三年定向捐款,陶孟和提出社會調查計劃,得到中國國內外人士包括蔡元培的贊同,於是「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增設「社會調查部」。
  • 1929年,「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社會調查部」,改組為獨立的學術機構——「社會調查所」。
  • 1934年,「社會調查所」與「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合併,沿用「社會科學研究所」名稱。更名後社會科學研究所有半年多時間分處北平與南京兩處辦公,除了工業和金融兩個研究組遷往南京外,其餘各部分研究人員仍留在北平辦公。
  • 1935年4月,南京部分遷回北平,合為一處;12月,全所遷往南京,主持檔案抄寫工作的湯象龍等人留在了北平,一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才離開。
  • 1937年8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社會科學研究所奉命從南京向湖南長沙、衡陽遷移;12月,再遷至廣西桂林、陽朔。
  • 1938年12月至1939年冬,又遷往雲南昆明。
  • 1940年秋,社會科學研究所再次遷至四川宜賓南溪的李莊。
  • 1945年,「社會科學研究所」更名為「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
  • 1946年秋天,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由四川遷回南京。
  •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研究所」。
  • 1953年,「中國科學院社會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 1966年,文革時期,經濟所的科研工作陷入停頓。
  • 1969年至1972年,經濟所遷往河南信陽息縣東嶽幹校,返京後暫棲建國門內大街5號。

1975年,經濟所遷址至月壇北小街2號。

  • 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後,「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 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設立博士後流動站。

視頻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相關視頻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新發展理念與青州社會經濟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