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人工林生態研究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人工林生態研究組本團隊圍繞亞熱帶典型區域、國家公園和重要生態工程[1],重點開展人工林結構與功能長期定位研究、人工林結構優化和功能提升技術研究,服務區域生態屏障建設和國家木材安全。

一、負責人簡介

吳統貴,生態學[2]專業,博士,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工林養分循環、結構調控與功能提升等。先後主持國家級、省部級項目20多項,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SCI收錄40餘篇,出版專著1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件,制定標準5項,獲得省部級獎勵5項。

二、團隊研究方向

圍繞重點生態屏障、國家公園、重點林區的松、杉、櫟人工林為對象,並結合長期定位觀測,主要開展:

1.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主要長期定位監測研究人工林多樣性(物種、結構)、生態功能的動態演變,構建動態模型,揭示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關係;分析養分、水分、大氣等環境因子在生態系統中的循環過程,並揭示環境因子對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

2.公益林功能提升技術。採用無人機、光譜分析等技術,重點研究低效公益林的形成機理,基於結構和功能動態變化模型,研製結構優化、密度調控、養分維持等功能提升技術規程,提出公益林健康發展的恢復路徑。

3.商品林多功能生態經營技術。耦合亞熱帶松、杉、櫟等商品林生長動態模型和大數據分析,分類提出密度、立地、養分和植被等控制技術,兼顧投入產出比和生態效益,提出全周期經營技術,實現木材生產和生態保護的共贏。

三、取得主要成績

1.沿海防護林體系構建與功能提升

針對中北亞熱帶泥質灘涂消浪林空白,創製經濟型整地方式篩選出海濱木槿、檉柳和蠟楊梅等樹種、提出亞熱帶泥質海塗消浪林營造技術,造林成活率達到80%以上。圍繞淤泥重鹽風口區造林難題,制定了抗風樹種選擇評價指標體系,篩選出11個樹種提出5類低-高-低配置模式、提出淤泥重鹽風口區防護林建設技術,使得造林成活率達到85%以上。針對防護林功能不高的問題,篩選出與防護功能密切相關的三維結構參數,研發了間伐上層木、保留下層木的密度調控技術和在林隙或林緣引入伴生樹種樹種配置技術,提出了防護林結構優化技術。相關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2項。

2.松、杉低效林提質增效技術

針對杉木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簡單和功能單一等突出問題,研究了間伐對其功能的短長期影響、典型伴生樹種對不同光環境和氮磷供應比的適應及其機制,研發了不同培育目標下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優化調控、伴生樹種快速篩選、近自然改造和林下複合經營等關鍵技術,構建了材用型和生態型的復層異齡改造模式,改造後林分生物量提高了33.7%、土壤多功能性提高了30.1%、生態系統碳儲量增加了57.7%、綜合效益提高了33.6~65.1%。制定地方標準1項,發表研究論文30篇,在浙江、江西等地推廣5萬多畝,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顯著。相關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1項。

四、成員組成

團隊現有固定成員5人,其中研究員1名:吳統貴;副研究員1名:成向榮;助理研究員2名:原文文、童冉;實習研究員1名:朱念福。另有聘用人員和研究生8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