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精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文化的精神》,許倬雲 著,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圖書是以傳播文化[1]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號記錄於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圖書是人類思想的產物,是一種特定的不斷發展着的知識傳播工具[2]。
內容簡介
★ 承續馮友蘭、錢穆對中國文化的溫情,直述中國人的文化內核
過去史家論中國文化精神多從精英觀點發揮,以致不太能關注廣大民眾,也不容易為普通民眾理解,年近九十的史家許倬雲,獨闢蹊徑,重新反省「以人為主體,天人合一」的中國文明,「大傳統」與「小傳統」並重,考察普通人所思所想,重新檢討中國文化中庶民百姓的精神層面。
★ 「中國三部曲」壓軸之作
繼《萬古江河》《說中國》之後,許倬雲教授在文明的土壤里發掘養分,用逐漸被遺忘的「精神餘瀝」,滋養當代中國人的內心。
★ 亞洲周刊2017年十大好書,鄭重推薦、許紀霖專文導讀
許先生社會史和考古學的知識以及飽滿的生活實感,讓他得以在多種文本中自由行走。宏觀與微觀交互為用、雅俗共賞、古今一貫,是這本書遠遠前人之所在。
★ 一部探索中國文化基底的大家之作
上起文化精英,下至普通民眾,無不包含在內。從宗教、哲學、曆法、藝術、文學、民俗等各個方面出發,發掘文化的本相,詮釋「文化中國」與「民間中國」的真諦,展示一個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中國文化。
我們為什麼說自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的根底在哪裡?我們中國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資源是什麼?
歷史的顛簸和挫折,使得中國文明丟失了不少本來有的好傳統。許倬雲先生把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種多元互動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中國文明,從天、人、群、己各個角度呈現中國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發掘養分,追尋和喚醒那些被遺忘的精神餘瀝,滋養和灌溉當代中國人的內心。
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飲食、醫藥、居住,所重視的多元和諧,求均勻而忌偏差,趨中和而不過分,種種觀念,依舊可見於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中。一代代中國人美好高貴的精神、真實的人性,多不在四書五經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鄉村,街談巷議、共話桑麻……從開天闢地到江湖豪俠,從男女私情到精怪現象,涵蓋範圍相當廣泛,代表了中國一般老百姓的喜惡與褒貶。他們的歷史觀,就是這些故事串聯在一起的一套評價體系。
作者介紹
許倬雲,1930年生於江蘇無錫,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執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1986年榮任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學貫中西的史學耆宿,精通中國上古史、文化史、社會史,熟悉西方歷史及其理論與思想,擅長利用不同學科的視角和方法來研究歷史,尤其是考察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不囿於書齋,時時心懷天下,關心中國文化的發展與走向。代表著作有《萬古江河》《說中國》《中國文化的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