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康復醫學會風濕免疫康復專業委員會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康復醫學會風濕免疫康復專業委員會前身為中國康復醫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專委會於1987年在遼寧鞍山成立,是中國康復醫學會較早成立的分支機構之一。2007年,為了響應世界衛生組織「骨與關節十年」的康複目標,為及時補充和擴大專業委員會中的新生力量,特別是增加骨與關節領域內臨床康復專家的參與,在中國康復醫學會總會支持下,於2007年6月在北京進行換屆並更名為中國康復醫學會骨與關節及風濕病[1]專業委員會。此後,風濕病學專科做為新興的獨立學科經過10餘年發展,專業隊伍和學術影響力日漸擴大。2019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印發了「綜合醫院風濕免疫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文件,大力扶持風濕免疫專科的發展。根據中國康復醫學會的決議,為了更好地進行風濕病的學術交流,促進風濕病學專科發展,原骨與關節及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分成兩個專業委員會,風濕免疫康復專業委員會於2020年12月正式成立,曾小峰教授任第一屆主任委員。

新成立的風濕免疫康復專業委員會將在總會的領導下,通過專業委員會專家們的積極努力,積極推動風濕免疫康復領域在學術融通交流、專科人員培訓、健康科普宣教、社會公益服務等方面的進步。風濕免疫康復專業委員會將致力於搭建MDT的多學科融通合作平台,堅持吸納先進的風濕免疫康復理念和技術,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推動風濕病的藥物治療、康復及心理治療及患者隨訪管理的全方位、多層次干預策略,履行社會職責。

目錄

主任委員簡介

曾小峰教授是國家皮膚及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博士生/博士後導師,北京市政協委員、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第9、10屆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常務理事及風濕免疫科醫師分會會長、亞太風濕病學會聯盟(APLAR)副主席、中國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世界疼痛醫師協會中國分會副會長兼中國軟組織疼痛學會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常務理事及北京醫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海峽兩岸醫藥交流協會常務理事及風濕免疫學[2]分會榮譽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免疫吸附學術委員會榮譽主任委員,中華醫學科技獎評審委員會委員。為《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誌》、《中華內科雜誌》、《中華風濕病學雜誌》、《中國實用內科雜誌》等雜誌副主編。是人衛出版社五年制教材《內科學》第9版副主編、人衛出版社研究生教材《風濕免疫內科學》主編、人衛出版社住院醫師規培教材《內科學·風濕免疫病分冊》和《風濕免疫性疾病綜合徵》主編、《臨床路徑釋義-風濕免疫性疾病分冊》主編、《哈里森風濕病學》和第五版《類風濕關節炎診斷與治療》主譯。此外還是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硬皮病試驗研究組(EULAR Scleroderma Trials and Research,EUSTAR,)中國中心負責人和中國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協作組(Chinese SLE Treatment And Research Group,CSTAR)負責人及國家風濕病數據中心(Chinese Rheumatism Data Center,CRDC)負責人。在國際上擔任第18屆APLAR大會主席、第10屆歐洲狼瘡大會科學委員會委員、第10和11屆國際自身免疫病大會顧問委員會委員。2008年至2014年曾任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秘書長和副主任委員。是我國風濕免疫學科領軍人物。

曾小峰教授創建了國家風濕病數據中心(Chinese Rheumatism Data Center,CRDC),全國有800餘家醫院參與,並組織了多項國內大規模的多中心臨床研究,在國際上第一次發表了我國SLE臨床特徵及相關研究,目前CSTAR數據庫是國際上最大的SLE專業數據庫。同時還建立了國際上最大的SLE生物標本庫。為轉換醫學建立了應用平台。2017年創建了中國風濕免疫病醫聯體聯盟(CRCA),2019年獲批國內免疫疾病領域唯一的國家皮膚及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NCRC-DID)。CSTAR和CRDC及CRCA為我國建立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模式,為制定我國醫療衛生政策提供理論依據,為制定符合我國實際的風濕性疾病診治指南提供證據。

曾小峰教授負責完成了多項國家級及部級以上科研課題。他擔任「十一五」國家科技重點支撐項目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臨床診斷、綜合治療的研究(課題號2008BAI59B02)負責人,「十二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課題—SLE分子分型和個體化診療技(2012AA02A513)課題負責人,「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國常見風濕免疫性疾病隊列及預後研究」(2017YFC0907600)的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白藜蘆醇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81373189)」和「CD146在系統性硬化症發展中的作用機制研究(81571597)」課題負責人。還負責承擔國家「十一五」科技重點支撐項目「提高肺動脈高壓治療水平的研究」子項目「結締組織病相關肺動脈高壓患者的篩查和早期診斷」的研究。已在國內外發表文章30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SCI 80餘篇。課題「類風濕關節炎早期診斷的血清學研究和臨床應用」獲2005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機制及診斷方法學研究」獲2009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及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提高肺動脈高壓診斷和治療水平的關鍵技術研究」獲2013年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014年12月獲首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京城好醫生」之「優秀好醫生」稱號, 2016年3月獲北京醫學會突出貢獻獎,2016年5月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7年1月榮獲醫師報2016年度推動行業前行的力量十大醫學貢獻專家稱號。2017年9月獲首屆國家名醫高峰論壇「國之名醫·卓越建樹獎」、2019年1月榮獲「2018年度改變實踐的中國原創研究·十大原創研究領銜者」稱號。

副主任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列)

劉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張志毅,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趙東寶,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黃慈波,衛生部北京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參考文獻

  1. 風濕病的症狀表現 ,搜狐,2022-04-18
  2. 帶你了解免疫學,搜狐,202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