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於1950年,是中國地震局所屬的公益性、科技型研究機構,是國家創新體系中公益性研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家防震減災工作中科技創新的主體。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地震孕育與發生機制、地震災害預測與工程應用為主要研究領域,開展地球物理學相關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重點加強地震學、地球內部物理學、地磁學、工程地震學四個優勢學科和觀測、實驗兩個基地的建設。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設有9個研究室、1個防災減災技術工程院、3個科輔部門、8個管理及服務部門;有職工250餘人,其中科研業務人員206人;有在學研究生179名,在站博士後[1]8人。 2019年10月26日,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李永華獲得地球物理領域2019年度趙九章科學獎。
科研條件
學術資源
平台數據資源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建有國家地磁台網中心、國家地震台網數據備份中心、信息服務網絡中心、中國地震台陣技術中心、中國地震台陣數據中心、地震現場流動監測技術中心、國家測震台網儀器質量檢測中心技術系統、大規模並行科學計算平台等基礎技術平台。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另與若干省(自治區、直轄市)地震局合作建設有主動震源探測平台、活斷層探測技術平台,在中國南極長城站建有可開展地震觀測任務的地震台站。
館藏資源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擁有中國館藏最豐富、歷史最悠久的地球物理圖書及資料,藏有自1869年以後的地磁、地球物理資料和專業書刊達20餘萬冊。
人員編制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有職工250餘人,其中,科研業務人員206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42人,先後有6人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6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有34人分別獲得 「傑出青年基金」、「優秀青年基金」、入選人事部「跨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和「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以及中國地震局「跨世紀人才」、「新世紀優秀人才百人計劃」等人才專項。有1人入選科技部國家科技創新計劃「青年領軍人才」人選,1個研究團隊入選國家科技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的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中國科學院院士:胡聿賢、陳顒、陳運泰、曾融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2]:許紹燮
國家科技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工程抗震減災設計地震動研究」創新團隊
科研部門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建有1個中國地震局重點實驗室,設有9個研究室、1個研究中心、2個研究推進組和1個科技部國家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試點)。
中國地震局重點實驗室:地震觀測與地球物理成像實驗室
研究室:數字地震學與震源物理研究室、工程地震學與城市減災(地震社會學)研究室、實驗地球物理研究室、實時地震學與地震監測預報技術研究室、地磁學與震磁電關係研究室、地球物理觀測技術研究室、全球地震活動與核查技術研究室、地球內部物理學與深部孕震環境研究室、地震數據分析與地球物理計算技術研究室
研究中心:防震減災技術研究中心
研究推進組:地震預測研究推進組、地震應急技術推進組
科技部國家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試點):北京國家地球觀象台
研究成果編輯 播報
科研成就
承擔項目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近年來,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先後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重大計劃課題、97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地震行業科研專項重大項目、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以及數十個國家級重點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項目。
成果獲獎
根據2017年4月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官網顯示,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的科研項目取得數十項開拓性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10餘項,省部級科技獎150多項。
開創性研究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作為中國地震局直屬研究機構,開創中國地球物理觀測儀器研製、深部構造研究、宏觀地震學和歷史地震研究、震源物理研究、核爆炸地震監測研究、數字地震學研究、近震源強地面運動地震學研究、火山地震研究、地震社會學研究、礦山地震研究等方面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博士後?,搜狐,2018-11-22
- ↑ 漲知識|中國工程院院士如何出爐?兩年選一次,持續十個月,搜狐,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