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地質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地質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中心2004年在學校領導張漢凱和雷涯鄰的支持下,郭憲、王鼐和姜哲三位老師發起成立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中心(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Center of Cugb )。王鼐現為中心主任 ,姜哲為中心副主任。

機構簡介

初期,本中心的職責和任務就是為了呼應我國的多項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先後舉辦了全國高校的青年文化日活動,開設了剪紙和書法[1]等藝術類的課程來傳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後,本中心被學校調整至珠寶學院,我們的與珠寶首飾專業相結合成為本中心的主要發展目標。以田野考察為主要研究方法,以民族首飾文化為研究中心,逐步實現以民族首飾文化為核心的數據庫的建設等。

相關資訊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那些非物質形態的,有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東西,如少林武術,文化習俗等。與「 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部分:(1)與自然環境相配合和適應而產生的,如自然科學、宗教、藝術、哲學[2]等;(2)與社會環境相配合和適應而產生的,如語言、文字、風俗、道德、法律等;如楹聯等。(3)與物質文化相配合和適應而產生的,如使用器具、器械或儀器的方法等。

例如:崑曲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範圍包括:在民間長期口耳相傳的詩歌、神話、史詩、故事傳說、謠諺;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木偶、皮影等民間表演藝術;廣大民眾世代傳承的人生禮儀、歲時活動、節日慶典、民間體育和競技,以及有關生產、生活的其他習俗;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與上述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場所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