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藥植所」),建於1983年8月,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科技園區。下設直屬雲南分所、海南分所,及合作分支機構廣西、新疆、重慶、貴州、湖北分所,麗水、遼陽、高原藥用植物(西藏)研究中心等。是國內唯一專業從事藥用植物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國家級公益型研究所,是國內外知名藥用植物專業研究機構、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

機構簡介

藥植所以支撐和引領我國中藥資源學及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中醫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面對國家、行業、社會和經濟的重大需求,重點解決藥用植物研究的難點、熱點問題,以系統整合、資源共享為措施,協同創新為驅動,建成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國內領先、世界先進的從事中藥資源保護、可持續生產和開發利用的國際性綜合強所。

教學隊伍

現有職工368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家級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學者1人,國家突出貢獻專家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5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協和長聘准聘教授4人。擁有藥用植物親緣學創始人、「中草藥活字典」肖培根院士,「天麻之父」、「黃連之聖」徐錦堂教授,「西洋參大王」劉鐵城教授,「砂仁阿普」周慶年教授和南藥引種專家陳偉平教授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學隊伍。

秉承「求真務實 科學發展」的所訓,藥植人承前啟後、銳意改革、開拓創新,推動藥用植物資源保護與相關基礎研究和應用推廣的快速發展,形成涵蓋中藥和藥用植物的栽培、引種、種質保護、天然藥物化學、藥理毒理、生物技術及相關專業的創新體系,引領我國藥用植物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具有較高的國際影響力。

科研項目

創新要素持續積累,平台基地日益加強。建所以來,先後承擔國家科技計劃和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課題)1300餘項,累計到位經費11.6億元;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15項,其中國家級獎勵13項;累計發表科研論文5700餘篇(十三五期間,獲得國家級獎勵2項,發表SCI論文1026篇);發揮國家中醫藥事業的高端智庫作用,先後參與撰寫省部級以上規劃、專報等百餘份;主持編寫專着百餘部,獲授權發明專利226項。研究完成天麻、西洋參[2]、黃連、砂仁等中藥材的引種和大規模生產技術,累計指導藥用植物栽培基地種植面積百萬畝以上,創造經濟價值超過百億元。作為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資源學分會、中國中藥協會人參屬藥用植物研究發展專業委員會和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藥用植物保育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單位,搭建產學研用交流和協同創新平台,引領行業發展。

獨特優勢

遵循協和精英教育理念,依託國家藥用植物園體系、生產基地體系及「雙一流」建設的獨特優勢,形成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中醫藥特色培養體系。擁有生藥學和中藥學兩個學科,是我國生藥學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和中藥學碩士學位授予點。「中藥學」在2017年軟科(第三方評價機構)中國學科排名中名列第3名;「生藥學」獲批北京市重點學科;「藥用植物學」獲批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藥理學與毒理學」、「植物與動物科學」學科分別進入ESI前1‰和1%。擁有瀕危藥材繁育國家工程實驗室、科技部「南藥資源可持續利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中草藥物質基礎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中藥資源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資源利用與保護研究中心、北京市中藥(天然藥物)創新藥物研發重點實驗室、海南省南藥資源保護與開發重點實驗室。擁有國家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北京、海南)、國家基本藥物所需中藥材種子種苗基地、國家中藥化合物庫、全國中藥材生產技術服務平台、國家中藥質量標準庫——化合物成分庫、種子基因庫。目前擁有研究生導師118名,其中博導43人,碩導75人。在讀研究生253人,在讀聯合培養學生150餘人。自2002年以來,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167人。培養出站博士後122人。

作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傳統醫學合作中心、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成員單位,建所以來,先後與英國、美國、加拿大、法國、意大利、日本、韓國、波蘭、盧森堡等60餘個國家建立了合作關係或開展交流活動,先後建成中俄、中柬、中蒙聯合實驗室和中巴傳統醫藥研發中心,逐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的合作。60餘人到美國、英國、韓國和香港等地培訓、學習或合作研究、300餘人被派往國(海)外參加學術交流或國際會議;接收50餘名來自加拿大、日本、奧地利、盧森堡、比利時和韓國等國家或地區的人員進修、培訓,先後接待境外訪問團組約4500餘人次;主辦或承辦「第三屆和第九屆國際傳統藥物學大會」、「首屆中藥現代化國際會議」、「全球中醫藥聯盟研討會」、「傳統醫藥國際科技大會暨博覽會」、「世界衛生組織草藥-藥物相互作用關鍵技術問題高級顧問研討會」、「中藥安全與質量控制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大型高級別會議;與一批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實質性合作關係;與天津藥物研究院聯合主辦了中國中藥專業首份英文期刊《Chinese Herbal Medicines》;加入歐盟委員會FP7框架計劃和科技部對歐專項等合作計劃。

一批批研究成果走出實驗室,為中藥事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撐。除研究完成的天麻、西洋參、黃連、砂仁等中藥材引種和大規模生產技術創造了巨大經濟價值外,先後與貴州、雲南、寧夏、海南、山西、河北等省區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在藥用植物栽培、新藥研發等方面深度合作,累計指導藥用植物種植面積百萬畝以上。科技扶貧工作卓有成效,得到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審計署等部委的高度肯定。牽頭成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定點扶貧中藥材產業扶貧專家指導組,承擔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農業農村部、國家自然基金委等對口支援貧困縣任務,扶貧區域覆蓋18個省、自治區,助力36個國家級貧困縣實現脫貧。

在奮進「十四五」的新征程上,藥植所將繼續發揚無懼困難、拼搏進取的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我國藥用植物科技創新體系核心基地建設譜寫新的華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