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農工民主黨益陽市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農工民主黨益陽市委員會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黨)於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成立,是以醫藥衛生、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領域高中級知識分子[1]為主、具有政治聯盟特點、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黨,是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參政黨。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有:鄧演達、黃琪翔、章伯鈞、彭澤民、季方、周谷城、盧嘉錫、蔣正華、桑國衛等。目前,農工黨在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組織,黨員總數12.56萬人。現任農工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是陳竺。

1927年,在國共第一次合作遭到破壞,大革命行將失敗之際,着名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鄧演達為貫徹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醞釀組建新黨。1930年8月9日,在上海創建了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農工黨的前身,推選鄧演達為總幹事,提出聯合共產黨員建立「反蔣聯合戰線」。1935年,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存亡的緊急關頭,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於同年11月在九龍舉行第二次全國幹部會議,決定易黨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推選黃琪翔為總書記。會後發表了《告同志書》,提出組織反日陣線的建議。1941年3月,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參與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抗日戰爭勝利後,又積極參加了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的鬥爭。1947年2月在上海舉行第四次全國幹部會議,決定改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選舉章伯均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彭澤民為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1949年9月,農工黨的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訂《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

歷史簡介

益陽地區在1983年以前,僅有益陽市三中教師汪澤渥和益陽地區工程公司王華蹊兩名黨員,其組織當時屬農工黨湖南省委直屬支部。1983年5月農工黨開始在益陽發展黨員,建立組織。1984年7月正式成立農工黨益陽市支部委員會,彭衡任支部主委。1988年5月7日,農工黨湖南省委批准成立農工黨益陽市(縣級)第一屆委員會,譚抗期任主任委員。市委會機關設益陽市(縣級)政協院內,配備專職幹部3名。1991年3月,經農工黨中央委員會批准,成立農工黨益陽縣委員會籌備委員會,蔡賜貽任籌委主任委員。縣籌委下設1個總支、7個支部,共有黨員60人。

1992年1月,益陽市(縣級)農工黨召開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農工黨益陽市(縣級)第二屆委員會,左成柱任主任委員。益陽撤區建市後,於1994年6月成立農工黨益陽市(地級)委員會籌備委員會,原農工黨益陽市(縣級)委員會與益陽縣籌備委員會合二為一。1994年12月,益陽市(地級,下同)農工黨召開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農工黨益陽市第一屆委員會。市委會下設18個基層支部,有黨員178人,機關專職幹部編制4個。1998年10月,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農工黨益陽市第二屆委員會,左成柱任主任委員。2003年9月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農工黨益陽市第三屆委員會,夏宏宇任主任委員。2008年、2012年分別召開第四、五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農工黨益陽市第四屆、第五屆委員會,夏宏宇任主任委員。2016年召開第六次代表大會,田海清任主任委員。

當前情況

目前,農工黨益陽市委是第六屆委員會,全市共有19個基層支部,8個專門工作委員會。全市農工民主黨黨員482人,絕大部分為中高級知識分子,主要分布於醫藥衛生、教育科技、計生環保等界別。目前,黨內有省政協委員1人;市人大 代表4人(常委2人),市政協委員18人,其中常委2人;區人大代表[2]1人,區政協委員17人,其中區政協副主席2人,區政協常委6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