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華麝鳳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華麝鳳蝶

來自 動物界 的圖片

中文學名:中華麝鳳蝶

拉丁學名:Byasa confusa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 門:六足亞門

綱:昆蟲綱

亞 綱:有翅亞綱

目:鱗翅目

亞 目:錘角亞目

科:鳳蝶科

亞 科:鳳蝶亞科

屬:麝鳳蝶屬

種:中華麝鳳蝶

命名者及年代:

Rothdchild,1895

中華麝鳳蝶(學名:Byasa confusa)是鳳蝶科麝鳳蝶屬昆蟲。翅展72-81毫米。翅黑色、灰黑色或灰褐色。前翅脈紋兩側灰色或灰褐色,中室內有4條黑褐色縱紋。後翅一般都比前翅色深。雄性外生殖器上鈎突長,基部寬,尾突大。抱器瓣橢圓或近似長方形。雌性外生殖器產卵瓣略呈半圓形,具少量強刺。交配囊卵形,囊突長矛形,由小突起組成有規則的波狀褶痕。 在近山平原及海拔1800-2300米的山區都可見活動,多取食灌木花蜜,飛翔慢,常做滑翔飛行。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越南。 [1]

中華麝鳳蝶形態特徵

中華麝鳳蝶 翅展72-81毫米。翅黑色、灰黑色或灰褐色,灰黑色及灰褐色的個體脈紋都呈黑色。前翅脈紋兩側灰色或灰褐色,中室內有4條黑褐色縱紋。後翅一般都比前翅色深,脈紋不明顯;外緣波狀,有尾突,外緣區及臀角有7個紅色或淺紅色月牙形斑。翅反面色淡,但是紅色斑紋更明顯;有時內緣近臀角處有斑紋,但不規則。  

雄性外生殖器上鈎突長,基部寬,端部細長,末端鈍。尾突大,豬耳形,膜質具毛。抱器瓣橢圓或近似長方形,內突上端呈錐形突,末端尖銳,下基端有1個小齒突。陽莖短,楔形,基端很寬,先端分兩瓣,其中1瓣強度骨化而末端尖。

雌性外生殖器產卵瓣略呈半圓形,具少量強刺。交配孔開口寬大,再深入則小而呈三角形。前陰片兩側呈彎月狀;囊導管膜質,基部皺摺而部分輕度骨化,形成明顯的棱脊狀;囊導管比交配囊短。交配囊卵形,囊突長矛形,由小突起組成有規則的波狀褶痕。

球形,紅褐色,表面粗糙,附有雌蝶的顆粒狀分泌物。直徑約1.6毫米,高約1.5毫米。

初齡幼蟲體橙紅色,頭部黑色。2齡幼蟲起體黑褐色,上有灰色紋,各節有紅色突起。第3-4腹節有白色斑,使第3腹節的側面突起及3、4腹節的亞背突也呈白色。第7腹節也有白斑使其側面突起及亞背突呈白色。氣門黑色,臭角橙紅色。1-3齡群居,4-5齡分散。

第1代蛹黃色,越冬蛹橙色,中胸背部的棱突橙色。頭部有1對棱形突;中胸背部有1對「<」形棱突;第4-9腹節亞背部有板狀突起,突起的末端呈方形;第4腹節側面有弧形棱突。體長24-29毫米。

中華麝鳳蝶棲息環境

在近山平原及海拔1800-2300米的山區都可見活動,多取食灌木花蜜,飛翔慢,常做滑翔飛行。

中華麝鳳蝶生活習性

寄主:馬兜鈴科的異葉馬兜鈴、大葉馬兜鈴、港口馬兜鈴、瓜葉馬兜鈴、彩花馬兜鈴,防已科的木防已及蘿藦科的中國蘿藦等植物。

1齡幼蟲出殼後即吃掉卵殼, 而後爬上枝條, 啃食少量寄主植物嫩葉, 極少活動。2齡幼蟲食量增加,仍以新鮮嫩葉為食, 開始進行少許活動, 喜歡停留在葉片背面等隱蔽場所。1-2齡幼蟲會先選取較嫩的葉片, 在葉片邊緣啃咬出圓洞, 沿着這個圓洞不斷擴大啃咬範圍。3齡以後, 幼蟲直接啃咬葉緣, 直至葉片食完。1-3齡幼蟲大部分時間伏於寄主植物葉背, 只有取食時活動增加, 野外1-3 齡幼蟲具明顯群集性。

中華麝鳳蝶可長時間飛行而不停歇, 成蟲在林中或灌叢中飛舞。成蟲主要的訪花蜜源植物有: 合歡、香樟、諸葛菜、紅花酢漿草、馬鞭草等。中華麝鳳蝶交尾行為屬巡遊型。

中華麝鳳蝶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日本、韓國、越南、中國。

中國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雲南、江蘇、江西、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台灣等各省區。 中華麝鳳蝶f分布圖

中華麝鳳蝶繁殖方式

1年2-3代,以蛹越冬。成蟲分別於4-5月、6-7月及8-9月出現。卵1-10粒產在寄主植物葉的背面。初齡幼蟲大多有群集性,棲息在葉的背面。動作遲緩,受刺激後臭角不伸出。夏季多在低洼處化蛹,越冬蛹多在高大樹木的枝下出現。

中華麝鳳蝶在南京地區1年發生2代,越冬代成蟲翌年4月上旬羽化、交尾、產卵,幼蟲共五齡。4-5月羽化成蟲,為春型,7-8月羽化成蟲,為夏型,10月中旬開始進入越冬狀態,以蛹越冬。

第一代成蟲4月上旬即可羽化,4 月中旬到5月中旬為高峰期。第一代成蟲5月下旬結束。第二代成蟲6月下旬出現,7月下旬到9月上旬為高峰期,以後數量減少,但直到10月上旬仍可見到少量成蟲活動。

參考來源

  1. 中華麝鳳蝶, 動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