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學分會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學分會成立於2001年4月,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學術組織。本分會由多學科組成,涉及多個專業領域包括內分泌學、婦產科學、骨科學、放射科學、老年病學、康復醫學和運動醫學[1]等。

目前為分會的第五屆委員會,第一屆分會委員38人,第二屆分會委員48人,第三屆分會委員58人,第四屆分會委員62人,第五屆分會委員63人。分會的第一屆主任委員是孟迅吾教授,第二和第三屆主任委員是徐苓教授,第四屆主任委員是廖二元教授,第五屆主任委員是夏維波教授。

在歷任主任委員的領導下,分會委員團結一心,積極努力,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成為中華醫學會眾多兄弟分會中的積極向上,蓬勃發展的一員,並曾於2011年獲得學會優秀專科分會的稱號。

目錄

1. 舉辦學術會議,增進學術交流

分會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和學術動態,組織了形式多樣的學術活動,其中每2年隔年召開一次全國性的學術年會,每2年隔年召開一次國際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研究學術會議(與國際骨礦鹽學會(International Bone and Mineral Society,IBMS)、國際華人骨研學會(International Chinese Hard Tissue Society,ICHT)合作),交替進行,以保證及時了解國際上的研究水平,提高國內的臨床、科研水平,達到與國際接軌的目的。

同時,為了迅速提高中青年醫務及科研人員[2]的水平,形成良好的醫療、學術梯隊,不斷為學會輸送新鮮血液,分會在成立青年委員會之初即開始每年舉辦全國性的中青年論壇,為青年人提供合作、交流、展示的平台,2010年-2015年分別在銀川、武漢、瀋陽、天津、成都和長沙舉辦了第二~七次中青年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學術會議,其中,2015年4月舉辦的第七次中青年學術會議與第二屆國際華人骨研協會(ICMRS)-美國骨礦研究協會(ASBMR)年會會議聯合舉辦,提高了會議的學術水平,並使廣大中青年學者不出國門即可接觸國際前沿學術進展,開拓了眼界。

2. 制定專業指南,進行學術推廣

自2003年開始分會便開始修訂《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診療指南》,第一版指南於2006年正式出版。結合國內骨質疏鬆領域學術水平不同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特點,為了規範診療行為,學會一直在開展針對指南推廣的學習班和專題研討會,邀請學會高水平的專家在各地巡迴演講、並進行講者培訓,收到了很好的學術普及效果。為適應國內外骨質疏鬆診治領域的進展,促進規範化診療,自2009年開始分會對《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診療指南》進行修訂,於2011年1月公布了新一版的《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診治指南》,並在全國範圍內舉辦了針對新指南推廣的學習班,指導各地骨質疏鬆症的規範診療。

分會與兄弟學會(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分會代謝性骨病學組)合作,於2014年9月公布了《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診療指南》,並通過本分會的學術期刊和學術年會、內分泌分會的學術年會等多個平台對該指南進行了解讀和推廣。

近年來,骨代謝生化標誌物的檢測發展迅速,臨床應用日益廣泛,但在實際應用中對於標誌物的選擇、實驗室檢測方法標化、參考值制定、臨床意義解讀等,存在着較大差別,亟需規範。根據這一實際問題,分會組織撰寫了《骨代謝生化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已於2015年下半年公布。

此外,分會還與中華風濕病學會合作完成了《中國糖皮質激素性骨質疏鬆診療共識》(2013);與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骨質疏鬆學組合作完成了《骨質疏鬆性骨折患者抗骨質疏鬆治療與管理專家共識》。

3. 重視科普宣傳,積極推動公眾健康教育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國家行列,骨質疏鬆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因此骨質疏鬆防治知識的普及是本學會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以喚起民眾和全社會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讓更多人受益。在每年的年會期間均舉辦骨質疏鬆義診,進行骨質疏鬆健康講座。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鼓勵各地區和醫院開展請進醫院,走進社區的各種健康教育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由醫生和群眾共同參與的健康活動專家大講堂和專家義診等,這項活動分別在北京、上海、長沙、溫州、廈門、成都等多個地區廣泛開展,成為造福百姓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每年的國際骨質疏鬆日,在學會的倡導下,學會委員的積極參與下,全國各地的專家採用形式多樣的活動,如義診、健康講堂、社區服務等活動普及骨質疏鬆知識、加強骨質疏鬆防治。我們學會的多項科普工作分別被搜狐網、中央電視台、北京衛視、和訊網、金羊網、廈門日報、西安晚報、上海教育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報道,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

4. 申辦專業期刊,創造交流平台

本分會自2002年開始就積極創建本專業學術期刊。首先辦內部季刊《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基礎與臨床》16期,促進了同行間的學術交流。於2008年得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批准,正式出版發行了學會的學術期刊《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誌》,2011年12月成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5. 鼓勵開展骨質疏鬆相關的科研工作

爭取並積極組織開展符合中國國情的研究工作。2007年學會負責人聯合全國其它地區的學術帶頭人共同申請到國家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老年人骨質疏鬆骨折預防干預的研究」。分會也與企業合作,於2007年設立了青年科研基金項目和骨質疏鬆「SOS」資助研究項目,調動了青年醫生開展科研的積極性,以推動和提高該領域的科研水平。2011年-2012年分會組織完成了全國五個地區抽樣人口骨轉換生化標誌物水平的調查,確定了我國主要骨轉換生化標誌物的參考水平。2013年至2014年分會對全國7個地區進行了絕經後女性血清維生素D水平進行了調查,旨在探明了我國不同地區25羥維生素D的水平,分析了明確中國絕經後女性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骨密度之間的關係,為絕經後骨質疏鬆的防治提供有效的防治依據。2013-2014年,在衛計委國際交流部資助下,分會在國內7個地區、18家醫院進行了「骨質疏鬆性骨折後管理現狀的研究」,旨在獲得在中國骨折後患者的現狀、預後,以及骨折後的醫療和健康管理情況,為學術界和衛生管理部門制定和完善骨質疏鬆防治策略提供依據。

6.參加國際組織,邁向國際舞台

2008年分會聯合亞洲的11個國家和地區的骨質疏鬆學會,成立了亞洲骨質疏鬆學會聯盟,我分會任首屆主席,並於2009年11月召開了該組織的首次國際學術會議。作為亞洲骨質疏鬆學會聯盟的創會成員,積極組織和參與聯盟的工作,分別組織學會委員參與在神戶、首爾及澳門召開的AFOS年會,學會委員分別在年會上做大會報告及主持工作,以擴大我國學會在國際上的影響。定期組織學會委員參加每年的美國骨礦鹽研究學會年會,進行交流,並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定期安排人員進行學術交流。

參考文獻

  1. 什麼是運動醫學? ,搜狐,2018-10-17
  2. 科研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搜狐,2017-09-11